APP下载

积极融入支撑新格局构建提高制造业畅通循环水平

2021-11-19余新创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28期
关键词:产业链高质量制造业

余新创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要求

巩固提升制造业国民经济循环核心支撑能力。制造业是消耗中间产品最多、进出口占比最高、辐射带动力最强的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循环的支撑作用远超其他行业。在国际上,发达国家都有一定规模和比例的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支撑,如日本、德国、韩国等世界工业强国一直保持较高且稳定的制造业比重。2000年以来,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占比保持在20%左右,韩国则维持24%—28%区间,较高的比重为日本、德国、韩国保持经济发展韧性、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关键支撑。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增强制造业在就业、出口、供需平衡、创新等方面对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支撑作用。

增强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掌控能力。制造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领域。目前,我国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缺乏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在国际经贸摩擦不断增多、疫情加剧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情况下,重要和关键产业断链、受压的可能加大,增强制造业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更显紧迫。为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需要更好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演变趋势,理顺国内外产业链条协作关系,尽快打通堵点、断点和薄弱环节,加快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业链维持自身系统稳定、防止断裂的能力。

提升制造业国际经济大循环引领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国继续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提升国内经济循环效率和水平,通过做大做强国内经济循环带动国际经济大循环。制造业是我国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主战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积极对外开放的姿态,通过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生态优势吸引聚集全球优质商品和资源要素,同步实现自身发展能级提升和国际经济体系深度嵌入;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人才素质和产品质量品牌,加快制造业“走出去”步伐,通过自身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国际经济大循环,实现由依赖要素低成本、廉价商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向依赖技术创新、产业生态、优质要素资源支撑国际经济循环转变。

二、制造业支撑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四个不足

结构高级化合理化不足,制造业内外部循环不畅。从产业间结构来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原材料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偏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比偏低。2019—2020年,我国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10个制造业行业中,1个是农副食品加工业,5个是原材料工业,高技术行业只占4个,并且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如我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加工组装环节。从产品间结构来看,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相当多的领域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同质化高度竞争,但高端材料、产品却大量依赖进口。如钢铁行业,2021年7月份,我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比重高达53.68%,但高端轴承钢、高性能模具钢等高端钢材占比非常低,严重依赖从日本、韩国、德国等地进口。此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如,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等行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不匹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500强企业中的互联网软硬件支持企业平均收入净利润率为2.03%,美国为12.89%;平均资产净利润为2.46%,美国为9.63%。

产业基础能力短板突出,參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核心基础元器件、零部件设计制造能力不强,短板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关键基础材料相对缺失。三是先进基础工艺掌握不够。四是基础软件设计与生态化应用不足。

关键要素供给面临瓶颈,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动力支撑不足。一是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约束增强。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已经开始下降,土地和资源环境指标约束不断趋紧,用工、用地、用能和污染治理成本不断提高,给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的倒逼效应。二是技术研发欠账较多,创新增长动能尚未激活。根据中国工程院的评估,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相比,在未来十大优先发展领域的16个细分产业中,我国仍有10个产业差距大或差距巨大,尚未摆脱关键核心技术追随者的角色。三是高端和专业技能人才短缺,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仍然偏低,2018年高等院校入学率为50.6%,而2016年美国、韩国、俄罗斯分别为89%、94%和82%。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大幅下滑,既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又熟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待优化,参与国内国际循环的环境尚待完善。一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市场准入许可有待简化,部分领域不合理规章制度清理不到位。二是市场出清进展缓慢,产业退出渠道不畅。由于企业破产法律和清算注销制度实施不畅,破产程序复杂、耗时较长、成本较高,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既影响市场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也挤压了优秀企业的生存空间。三是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隐性壁垒,以及税负高、费用多等制度性壁垒,扰乱了企业间公平竞争,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在营商便利指数、创办企业所需时间、履行合同所需时间等方面还存在很大改进提升空间。我国企业税负较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三、制造业支撑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四大任务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领域,也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当前,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合理的制造业占比对GDP总量持续增长至关重要,要避免制造业空心化、占比过快下降或大规模向外转移。因此,需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提升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一是分类推动不同行业领域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着力提升国内企业全球竞争力,提高产业链畅通循环水平。二是完善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前后侧、内外围协作,构建能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的创新生态环境。三是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政产学研用各类资源,加大战略性、前沿性的基础性、共性技术问题协同攻关。

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一是推动产业间协同创新。深度聚集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和平台,推动三产技术、产品、服务、工艺协同创新,着力提升国民经濟全行业创新效率。二是强化行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依托制造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生产效率。依托制造业先进技术、装备、产品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以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催生更多生产制造需求、提供更多研发创新场景。三是打造两业融合示范区。以现有国家级园区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围绕生态循环经济、服务型制造等产业融合需求,践行跨行业产品、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理念,加大人才、资金、技术支持力度,打造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推动制造业更好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一是推动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依托产业链配套优势、产业发展生态优势,吸引更多优势海外资本、人才、项目等高端国际要素。二是加快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重塑技术、标准、品牌优势支撑带动国际经济循环。三是优化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环境,支持建立海外服务机构,充分利用双边、多边的对话机制,加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加快推进标准的国际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是加快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为底线,着力构建衡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统计、绩效、指标等评价体系。二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投资项目审批,加快改革工业产品许可证制度,进一步清理阻碍公平竞争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各类做法规定,优化环保、税务、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深化金融、财税、价格、人才、创新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加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力度。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

猜你喜欢

产业链高质量制造业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