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乡村集成改革为突破口聚焦绿色共富着力缩小城乡差距

2021-11-19浙江省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30期
关键词:城乡农村建设

浙江省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

浙江省湖州市是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部省共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市。是“两山”理念诞生地,绿色发展持续领跑。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浙江省前列,“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2020年达到3201.4亿元。是美丽乡村发源地,全域美丽示范建设。发布了全国首个《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并上升为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美丽乡村建设法规《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在浙江省率先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市级美丽乡村全覆盖。是现代农业先行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实现浙江省“六连冠”,连续两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排名浙江省第一。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是全国唯一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实现全覆盖的地级市。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数量、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数量均居省第一。是乡村改革新高地,集成效应日益凸显。先后承担“国字号”“省字头”改革试点近50项,成为全国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浙江省唯一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农业“标准地”改革,实现全国首宗出让、首证颁发、首贷发放。全市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深化“1+1+N”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农技服务模式。是城乡融合试验地,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6:1,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是“四治”融合示范地,乡村治理有序有效。发布全国首个乡村治理工作规范地方标准。出台全国首个美丽乡村民主法治村市级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全国首部乡村法治建设地方性法规《法治乡村建设条例》,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

近年来,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城乡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衡协调,在五个方面形成了特色优势。

一是城乡统筹融合深。2020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7.9%和8.8%。市域之间差距很小,在2020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榜单中均列前40位。二是生态文明走在前。湖州市是国家生态市,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生态县区全覆盖的地级市。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全国示范。三是公共服务供给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达到98%。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区县全覆盖,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1.7%,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四是群众文明意识强。湖州市在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复评中排名地级市全国第一、实现“二连冠”,成为浙江省唯一实现市县“满堂红”的地市。2020年全市综合安全感指数97.92%,被公认为是浙江省乃至全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五是改革创新氛围浓。绿色智造、绿色金融、全域旅游等改革试点红利不断释放,“最多跑一次”改革提质扩面,“‘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信用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湖州市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市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绿色为底色、改革为牵引,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以“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无差别”为核心,以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绿色样本为愿景,以居民收入均衡化、宜居环境高质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素配置高效化、数智进程同步化为主攻方向,聚焦绿色共富,加速城乡融合,全力打造“湖州無差别城乡”共富典范。

一、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一)构建城乡融合的产业发展新体系,打造富裕乡村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提升“双千工程”,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高能级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创平台。加快培育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等“八业千亿”乡村产业体系,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全产业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升级,创建省级现代商贸特色镇、商贸发展示范村。

(二)营造就业创业氛围,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增收

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发挥农民学院作用,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等群体执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学历层次和生产实践技能。实施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育成长助推行动,加大大学生创业园、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园等平台建设,引导返乡入乡人员回乡创业创新,鼓励农户开展特色产业经营,推动乡村扩大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三)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建共富

持续推进新一轮强村计划,推广“强村公司”“飞地抱团”“多村联营”“存量盘活”等做法,健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运用湖州“强村十法”,健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开展“百村联百村、百企结百村”“百名人才强百村”“百贤百企兴百村”“百个市直机关党组织帮百村”等系列活动,促进经济发达村、企业、组织、人才、乡贤与欠发达村共建共富。推行农村党建联盟,促进市域与县域、村与村、村与企业、村与社区共建共富。

(四)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实现同步致富

实施低收入群众关爱扶助行动和低收入群众就业能力提升行动,提升发展型救助效能。提高兜底保障水平,拉近低收入群众实际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建立“集成式办理、协同化实施、全周期管理”的高效精准救助体系。瞄准低收入群众致贫原因和实际需求,促进救助资源有序流动和科学分配,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全面提升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品质生活和社会福利水平。实施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二、破城乡宜居环境差距

品质提升城乡风貌。推进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在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100项标配基础上增加20项高配,绘制一张全市样板片区重点区位建设图,加快建成首批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10个,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10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提升美丽乡村示范带7条。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管控机制;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提升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平。推进新时代乡村电气化建设,加强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建设,建成一批乡村电气化示范区。

组团发展未来乡村。实施“百村组团先行,千村携手共富”行动,持续深化美丽乡村“五美联创”,推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深入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活化传承农耕文化、传统农耕民俗,开展桑基鱼塘、丝笔茶渔等农业文化遗产和特色农业文化保护传承,打造“月月农”等一批湖州特色的农事节庆品牌。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探索开展全域全要素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绿色出行,实施农业领域率先碳达峰行动,深化国家绿色产品认证体系试点,探索建立“绿色智造标准+绿色产品认证”的绿色发展模式。推进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

建设“四治融合”和谐乡村。深化镇域治理“织里经验”、乡村治理“余村经验”。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加快“基层治理四平台”迭代升级,规范提升全科网格。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和联动机制。加快法治乡村建设,完善城乡均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清廉乡村建设,着力规范“小微权力”,打造“清廉乡村看湖州”基层治理品牌。

三、破城乡优质服务差距

强化空间均衡互补,构筑城乡一体发展格局。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城乡统筹规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科学划定城镇、生态、农业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一体化发展。深化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建立“小城市(省级镇)—重点镇—特色镇”梯度式、差异化城镇发展格局,推动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深化医共体、医联体建设,推进城乡健康均衡发展。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试点,实施医疗资源布局均衡行动,建设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升级版,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和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推进体卫融合,提升全民健身发展指数,提高城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和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

深化教育共同体建设,优化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落实“双减”任务,高质量普及学前到高中段基础教育,全市乡村和镇区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全覆盖,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全面开展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名师网络课堂、教师网络研修等形式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比例达到100%。

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全面共享富裕成果。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康养联合体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支持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健全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保障机制。

推进高质量文化供给,实现城乡精神富有。健全“一六百千万”文明实践工作网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平台建设。选树宣传“最美人物”“湖州好人”等道德模范,培育宣传一批助力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完善覆盖全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空间布局,争创中国乡村博物馆国家试点。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综合性试点,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四、破城乡要素流动差距

大力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健全“两进两回”机制,促进资金、人才、科技等优质要素资源流向乡村。健全涉农项目资金跨部门会商和统筹整合机制,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农业生产设施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育提升乡村“五类英才”。深化民族村结对帮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城乡链接的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深入推进“1+1+N”(1名首席专家+1个专业团队+若干个乡村主体)的科技进乡村服务模式,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村入户。

开展“三地”联动改革。统筹农村承包地、农村宅基地和农业“标准地”三块地联动集成改革,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市场化变现通道,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探索形成一批农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和制度成果。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改革,探索推进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开展农业转移人口“三权”退出试点,营造农村人放心进城的良好环境。

推进“两山”银行改革。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集成创新实践,全域组建区县平台,积极构建功能集成、架构清晰的多层级生态资源运营平台,力争实现“两山银行”建设市域全覆盖,有效将闲置资源变为有效资产。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产品标准体系,推进绿色富民制度创新。

五、破城乡数智进程差距

加快新基建建设,提升城乡通达性。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城乡网络一体化建设,加快实现农村网络升级换代与普及覆盖。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储存进城工程,建立冷链物流布局和配送体系,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助推鄉村产业振兴。扩大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流通、监管、营销各环节深度应用,建设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农业园区。实施农村电商“一十百千万”工程,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快递“两进一出”进村工程以及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工程。

推进城乡数字服务共享,实现城乡便民无差别。聚焦城乡公共服务领域,推进“一件事”集成协同场景落地,完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共享机制。加快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入驻“浙里办”。创新建立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跟着节气游乡村”、农村文化礼堂智慧服务等数字服务系统。

构建乡村整体智治体系,营造良好的城乡和谐氛围。加快推广“数字乡村一张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提升打造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矛调中心2.0版,建好推广解纷码,推进“掌上矛调”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群众信访和矛盾化解“最多跑一地”。打造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系统,打通省市县乡村五级平台。建立健全监管精准的乡村人居环境监管治理体系,率先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智慧管理市级平台,实现智慧化管理建制村全覆盖。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中,湖州市努力以市域先行为示范探路,奋力争创示范区的先行市。到2023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三个水平持续领先”;城乡居民收入比、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前100村与后100村收入比的“三个差距持续缩小”;新时代美丽乡村、“数字乡村一张图”、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以及建制村物流服务的“一系列率先全覆盖”。

(执笔人:陈晓,浙江省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湖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

猜你喜欢

城乡农村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