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族民居装饰纹样
2021-11-19李娜
李娜
摘 要:藏族人民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借鉴其它艺术文化图案,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和整理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图案。本文通过对道孚民居的实地调研,对道孚民居内部丰富而又独特的装饰纹样进行整理分析。
关键词:装饰纹样;自然纹样;吉祥纹样
道孚藏族民居中装饰纹饰大多提取具有深厚的佛教艺术图案,艺术家根据提炼的元素自己加工处理而成的新的艺术品,这也使得藏族宗教文化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扬和继承。如民居中门窗、梁柱等等的装饰纹饰虽然依附于事物本身存在,但依旧遵循佛教艺术对称与统一的审美风格,同样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价值。
在藏族民居装饰中有以下几类纹样:第一类是自然纹样,如动物、植物纹样的提取。第二类是吉祥纹样,如具有宗教意义的八宝图、具有吉祥如意的寿字纹、莲花等等。看似造型简单的纹样,却表达着人们心中的向往和期望。
1 藏族民居装饰中的自然纹样
纹样的内容根植于现实主义的风格,与生活的方式、习惯、环境、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宗教仪式、祭祀典礼、婚俗、日常狩猎都充分体现在其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们对自然现象产生的神秘认识所形成的原始符号。
藏族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去征服自然力,他们将自然界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识,经常把这些自然纹样画在墙上、器物、画面等地方,把他们形象化、甚至神化。藏族人相信“万物之灵性”,就如之前所学“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藏族装饰图案中云纹、动物纹饰和万字纹等等,这都是对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表达,是藏族人民崇拜的对象。
1.1动物纹样
人类为何如此频繁的绘制这些动物形象呢,动物纹样的格式代表着相应的愿望,比如重叠排列成阵势的纹样带有希望畜群繁衍茂盛的含义,强壮的动物个体表现代表着畜群能够茁壮成长。藏族的先民也受到这种传统的影响,他们更乐于将这些构图的方式与习惯运用于更多的民族图案中,不仅美化生活、丰富内容、抒发赞美神灵的情感,增加了人们对不可预知现象中表达自己对安定平安的向往。对神秘未知力量的探寻与敬畏,产生了惊讶、恐慌等情感反应,而自然界中经常接触动物,让人们认识到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有的可以变成食物、动物的毛皮可以遮挡风雨抵御寒冷、有的可以成为人类狩猎的帮手。为此,人类对于动物必须充分的关注,自然也成為向神灵祈愿的事物。
在西藏“达、森、琼、朱”是人人皆知的动物纹饰,亦称四瑞兽,其中大鹏象征着智慧、龙象征着力量、狮象征着无畏、虎象征着信心,除了这些还包括马、牛、羊、鹿、鱼等纹样,这些动物基本以具象化的形态出现。下文主要介绍道孚民居在出现的几种动物纹样。
龙:龙是亚洲文化圈里的重要图腾,深受帝王们的喜爱。龙,在西藏是苯教的重要神灵之一,起初并没有具体的形象。公元7-9世纪吐蕃王朝时期,开始对龙的形象进行具体的描绘,其被刻画成一种象鼻狮身的动物,例如卡曲寺中曾出现木制雕刻的龙纹,身躯苍劲有力、造型惟妙惟肖。当然,在夏鲁寺、布达拉宫等地方的壁画中也出现过此龙形象。如今,在藏族民居中龙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装饰纹样,在道孚民居中龙的装饰无处不在(图1),包括:藏柜、藏毯、瓷器等。龙的装饰纹饰寓意着吉祥,它性格威猛,体态强健,变化多端。凤作为百鸟之王,清高雍容,象征着祥瑞。龙凤呈祥虽然是人们所杜撰出的,但是客观上反映出了人们对于美好祥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狮子:狮子作为权利和尊严的象征,藏民给狮子赋予了许许多多的传说,在藏民心中狮子的地位极其高贵,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的形象曾出现在旧西藏时期的流通货币上。狮子最早出现在吐蕃王族的墓地,用狮子来镇守着王者的亡灵。而佛教盛行后,狮子作为神灵的护卫,常常以石刻雕像的形象出现于寺庙的门口。这是位于木雅地区的日库寺门前的一对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狮子(图2、3),狮子以蹲伏的姿态出现,威武雄壮、鬃发飘逸,爪子雕刻的也是如此强劲有力。此外,在绘画中出现的狮子姿态丰富,不管是挠头、蹲伏或是正在咆哮,神情活灵活现,造型极富动感。
在藏族艺术作品中狮子的形象多为白色、绿色,这也许与藏民对白石的崇拜有关。十五世纪之后,狮子的形象逐渐被绘成凶悍、精壮的形象,基本传承了吐蕃时期的基本造型(图4)。
猴子:关于猴子的题材的运用,这也许源于藏族关于人类的起源说:藏族人是猕猴与罗刹女结合的后代。《四兄弟和睦图》(图5)的装饰技法采用叠压式动物纹,多个动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上一下,相互叠压的构图形式。主要内容多以吉祥、有象征意义或被驯化的动物为主,背景图案自由,整体画面和谐。图中的四种动物造型活灵活现,又体现了各类动物和气友善的感情,这种对生活的客观描绘也显得极富人情味,显示出先民们对它们的美好感情。
和睦四瑞图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一天羊角鸡衔来一颗种子,兔子抛坑埋种子,猴子为其拔草,细心呵护幼苗,大象用长鼻汲来山泉浇灌。四只动物精心栽培这颗种子,将其培育成参天大树硕果累累,并将果子分给山林里所有的伙伴共同分享。藏民常常在家宅内壁上画此图,以表达藏族人民家庭和睦、和平安宁的愿景。
《蒙古人导虎图》(图6,拍摄于巴登家),藏语称“梭波达扯”,即蒙人驭虎图。常常画在民宅或寺院门内侧廊道两边的墙壁,可以预防瘟疫、带来吉祥,是藏区常见的壁画题材之一。
据资料记载,在旧西藏时期,此画多见于寺庙、高级僧人(如活佛)住宅,在普通的民居中几乎看不到,因此我们可以猜测此画还象征着高贵或权势,如今时代变了,在部分藏族家庭的门廊内侧画此图,增加了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表达招财避邪的心愿,也代表着巴登一家身份的高贵(巴登的哥哥是个活佛)。
1. 2植物纹样
公元7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加之藏族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不断融合,其装饰纹饰不断受到汉唐、波斯等地丝织品纹饰的影响,使得藏族的植物纹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特色,成为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植物纹饰包含花草、果实、叶等等,植物纹样的源流是很难追根的,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它们几乎存在于世界各地,藏族的艺术家们善于从外来的器皿、织物上汲取植物纹饰的灵感,加以装饰到曼荼罗或其他艺术作品中。植物纹饰是藏族较早的器皿装饰题材之一。藏族人豁达的个性使得图案表现强于写实性,而是更加随意自由,下面主要来详细描述忍冬纹、卷草纹两种纹饰。
忍冬纹:一种瓷器装饰纹样,常常把忍冬植物作为主题,是佛教最推崇的植物紋样之一。忍冬又名金银花、金藤花,为常绿灌木,枝蔓缠绕,匍匐生长能力强,耐寒而不枯萎,因而得名忍冬花。
忍冬纹一种变形植物花纹,常常以“S”形为基本形式,形态造型多样,延绵不绝,与佛教有关的莲瓣纹相配作为纹饰,广泛的应用到佛教艺术的装饰中,代表轮回永生的意思。东汉末年时期,从西方引入了忍冬纹纹饰,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到隋代继续采用忍冬纹,更加重视线条的归纳性,唐代之后,忍冬纹正逐渐被卷枝缠蔓的纹样取代。
卷草纹:又称“卷枝纹”、“卷叶纹”,多用于建筑装饰、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中。由忍冬纹和云气纹发展而来,经画匠艺术处理后以柔和的波状曲线呈“S”形排列,把花草经过夸张变形重新创造的极具装饰性花草纹样。因盛行于唐代也称之为“唐草纹”。构图机理似缠枝纹,呈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构成有规律的波卷缠绵草叶或茎蔓,常常作为装饰花纹带。
卷草纹也常常出现在道孚藏族装饰图案中(图7),连续的形式极具美感,以植物藤蔓相互交错,穿插少量丰硕的花形,花与叶统一于浑厚畅达的纹饰中,画意生动,以富有变化的节奏、婉转流畅的画风使得纹样极具韵律感。卷草纹还常与盘肠、方胜等图案交错缠绕,象征着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意义,表现手法有彩绘、模印等等,多作主题装饰。卷草纹在刺绣、瓷器、家具中也经常出现。
图7 民居中卷草纹纹样(笔者拍摄)
莲花:即荷花。在曼荼罗中,莲纹作为最外圈的构成元素之一。莲花装饰与佛教的传承有着很深的联系,莲在佛教中就开始象征着再生、纯洁和免受轮回之苦在古文中记载因释迦牟尼“步步生莲”的典故,莲花成为了佛教中的圣洁之花,因此二者便形成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关系。而隋唐时期,莲花的花瓣呈扁圆形,后期随着其他文化的影响,花瓣逐渐向圆形发展。元朝以后,莲花图案在民间开始流传,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意。
在道孚民居中莲花的装饰处处可见,常常以朵花和花瓣的形式出现成为最普遍的装饰纹饰,其装饰手法主要是以浮雕装饰形式表现。莲花的刻画相对写实,粉色带点白的花瓣颜色取于自然界中莲花的色彩,周围用卷草纹装饰此外,上述提到的藏族植物纹饰仅仅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纹饰,如梅花、石榴、桃子等以藤蔓连结的样式装饰于器具、地毯等物品表面,在这里就不一而足。
2 藏族民居装饰中的吉祥纹样
所谓的吉祥纹样,可以理解为:用象征、谐音等的表现形式,组成具备一定祥瑞寓意的装饰纹样。为了表达对幸福、快乐的向往,人们便把具象的事物予以加工或是加上艺术的象征意义。一般来说有三种构成方法:花纹、谐音、文字三种方式来表达。在藏族装饰纹样中,说起吉祥纹样,不由就会想到“八吉七宝”、回纹、万字纹、寿字纹等等。其中有些装饰纹饰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进入西藏,加以原始苯教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意义的符号。
2.1八吉祥。
白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肠(吉祥结)八种宝物,称之“八吉祥”。八吉样是八种法器,象征吉祥。下面对八吉祥作详细的描述,如下表:
此八种宝物中,法螺属于一品纹。盘肠是第八品,也是全体的代表,在藏族民居中常常把盘肠用于门窗的装饰中,称之为“套符”,象征长久不断。还有梅花盘肠,方胜盘肠,四合盘肠,石代盘肠,葫芦盘肠等种种变化。除了八吉祥,还有七宝、佛手。
2.2文字纹样
卍:“卍”符号,藏语称“雍仲”或“雍仲拉曲”。左旋“卍”是佛像的标志,右旋“卐”是苯教的标志。据《辞源》载:“卍”本是佛教如来胸前的图案,并非文字,代表着吉祥幸福的意义,后来取万德圆满之义,作为“永恒”、“永生”的标志。关于其来历的说法,学术界有外来说和本土说两种看法,只是至今都无法统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很多民族曾经把“卍”看作原始宗教的符号。“卍”符号曾古波斯、希腊、印度等多个国家出现,之后被一些古代宗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所沿用。
学术界有人认为:“卍”符号最早源于印度或欧洲。后来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而传到世界各地,并没有因岁月的变迁所湮没,而是在所到之处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象征符号。从之前发现的文物来看,在隋唐时期,“卍”符号逐渐脱离宗教,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装饰纹样。
在藏族民居装饰中,常常用到“卍”符号作为装饰纹样(图8)强烈的装饰效果,静中有动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表达着吉祥如意的含义。除了在民居中,在藏族家具、饰品、法器、及节日庆典中也常用“卍”符号。如今在后藏地区,尚有藏族同胞把“卍”字作为纹身符号,刺于在身上,可见“卍”符号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含有深刻内涵的文字。我们还经常看到以花边纹样为主的回文纹样,藏族称“加日拉曲”。
装饰纹样浩如烟海,占据着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取之于自然界的水、火、云的形态,取之于动物、植物的纹样,还是取之于文字再二次创造甚至多次创造的纹式,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纹饰文化。装饰纹样可看做作艺术文化语言、历史的印记,这些纹样经过反复地简化、变形、重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纹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