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由心生灵,心境诗荡漾
2021-11-19李智明
李智明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体式多样。但现今在诗词创作上出现了形式单一,为文造情等问题。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改进诗词创作水平,提出诗词创作必须与时代同步、与生活同美、与心灵共振的三点浅见,把美好的诗播种在现实生活里,绽放辉煌灿烂。
【关键词】格律诗词;创作;中华文化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它不仅将汉语言文字之美引向极致,也将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蕴藉其中。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类型丰富,体式多样,名家名作,风格纷呈,辉煌灿烂。在越来越强调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中国古典诗词也受到国人推崇,学习和创作格律诗词成为一种新的风尚。今日之诗坛,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格律诗词,但由于格律诗词创作的特殊性,今天的格律诗词创作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从一些诗词集、诗刊、诗讯(群)所发表的格律诗词来看,当前格律诗词创作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内容单调,形式单一。诗词的内容比较单调,不够丰富多彩。大多是抒情诗、写景咏物诗,较少叙事诗和哲理诗。二是为文造情,无病呻吟。许多诗词套话连篇,毫无生气。真情匮乏,矫情滥觞,有的呈现出“虚伪化”,假模假样,无病呻吟。没有用心来写,缺乏个人与社会感情的共鸣点。三是求古弃新,诘屈聱牙。有些诗词作者在严守古人所定格律的基础上,乐此不疲地制造着种种“新古董”作品。他们的作品有传统味,但缺乏当代生活气息。四是固守小我,远离时代。创作诗词没有深入生活,不能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采取绕开走的态度。缺失家国之怀与民生之忧,缺乏时代气息。
鉴于上述问题,阐述本人的粗陋之见,一点写诗体会,愿与同道诗友共勉。
一、与时代同步,讴歌时代
诗词创作不唯政治,但必须有敏锐的时政眼光,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要有开放的眼光、开放的胸襟、开放的笔墨,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发时代之先声、展现时代之精彩、讴歌时代之魂当是时代之选、人民之选,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昂扬向上的生命。
毛诗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歌是人类最高的精神仰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诗词文化涵养人心作用,以诗词为载体,歌颂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因此,诗词创作要描摹时代现实画卷,绘写时代精神图谱,引领时代文化风向。
如,2021年是牛年,咏牛诗作比比皆是,我总觉得没有时代气息。因此,我以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奋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入题,创作了《发扬“三牛”精神》:“三牛”品格高,砥砺竞雄豪。伟力开新局,鲲鹏万里翱。
又如,3月12日是植树节,盛赞植树的诗很多。然而,我的家乡南三岛过去植树造林,得到领导的赞赏。上世纪70年代画家关山月三次深入南三岛创作《绿色长城》是国家珍藏极品,至今仍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绿色屏障遭到毁坏。于是,我用手中的笔呼唤人们的觉醒,人人要爱护生态,保护环境,创作了《辛丑植树节畅怀》:翠碧苍林已黯殇,屏障十里岂能忘。风光无限今何在,《绿色长城》独自香。
二、与生活同美,表现生活
生活不是诗,但生活中有诗。诗是升华的生活,生活是沉淀了诗。史蒂文斯曾说过:“创造出生活的某种清新与生动感是诗歌可靠的目的。”中国传统诗词历来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家国之怀与民生之忧,是诗词的主题。不能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采取绕开走的态度。要强调诗词的审美价值,也不能忽略诗词的社会功利作用。
诗词创作是随性而起,缘情而发,只有善于观察社会之动态、生活之细微,才能把真挚的感情融于创作中,只有用心去写,才能写出共鸣之作。诗词创作不是闭门造车,而应深入生活,关注民生和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警醒世人。同时,要关心、重视国内重大新闻事项。因此,诗词创作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真境实情。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三年以来,我力求造境,合乎自然,源于现实人生;写境,源于生活,实乃对生活之提炼与升华。诗词创作,不但要有理性之思,更要独具感悟之心。感悟生活,积淀心得,寻找灵感。多角度观察,换位思考。
如,2018年8月9日《人民日报》刊文追记河南省信阳市乡村小学教师李芳的大爱人生。读后感慨万分,为李芳老师的大爱人生肃然起敬,欣然创作了《大爱无私 星光引路》:生死攸关本色真,无私大爱李芳臻。呕心沥血化花泥,引路星光转化钧。
又如,一天,我乘坐公交车时,发现一老妪上车,一老翁急着让位。此时,我深深感动,诗心焕发,即兴创作了《乘公交车偶感》:文明车里新风尙,老妪老翁相互让。礼义立身世代崇,神州处处欢歌壮。
三、与心灵共振,抒发心灵
诗由心生,心中有詩,生活才有诗意。诗词创作要有激昂的思想情怀,真情实感。不要东施效颦,要发自内心,出于肺腑。笔随心走,墨与情谐。
学者、诗人闻一多曾说:“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托尔斯泰曾说过: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只有融入真情,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古典诗词之所以能传承千载、经久不衰,正因为它寄托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
诗词的本质是自由的心灵,人们思想感情迸发、升华、凝炼的产物。诗乃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不可无为而作,不可无病呻吟。创作者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诗其实就是种美妙动人的心灵波动。但是,如何让一种心灵心声有吸引人的美妙,成为好诗?真情是诗词的灵魂。所以,我在诗词创作过程中,一直努力秉承的就是“真情”二字,作品不求多么地“高大上”,却必须融入真情,有感而发,接地气,有泥土的特有清香,力求引发读者的共鸣。
如,2021年5月24日上午10时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万人冒雨送行,正是“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一个人福祉一个国家,一个人润泽整个世界。”于是,我泪眼涓涓创作了《倾尽一城花 只为奠一人》:苍天洒泪悼袁公,万众千花缀柏丛。科学英雄催世盛,复兴华夏正东风。
又如,2021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八十四周年。此日警笛在耳,斯民国耻铭心。于是,创作了《勿忘国耻 复兴逐梦——写在七七事变八十四周年之际》:中华国耻刻于心,壮烈英雄万世钦。永记山河曾破碎,炎黄崛起看当今。
再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悄悄临近,又到缅怀先烈的时候了。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万里长城。清明节里祭忠魂。于是,我创作了《苏幕遮·缅怀先躯》:杏花开,香满地。时节清明,每忆涓涓泪。为有牺牲多壮志。彪炳乾坤,肝胆留千世。国家强,红日丽。锦绣河山,万里晴空翠。百载风华追梦赐。竞发扬帆,再展鲲鹏翅。
《毛诗大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让我们志存高远,心怀诗意,奔向诗的远方,与伟大时代同步,与现实生活同美,追寻生命的诗意,让伟大时代与诗者心灵共振耦合,碰撞出缤纷的诗意和多彩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