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艺术形式应用分析

2021-11-19王建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光谷艺术设计车站

王建文

(闽南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与科技和艺术的交织与碰撞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彰显了一个城市独有的风采。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针对车站环境的艺术和美学研究也越来越多,交织着多种艺术形式和多种美学流派的艺术作品已经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功能融为一体。

1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作用

在当代艺术设计和空间设计专业领域中,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已经在实践中被作为细分专项进行研究。其艺术设计的核心作用是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并传达城市精神和发挥公共设施功能性作用。设计者们运用专业审美,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以及车站的空间性、功能性,通过艺术变形、元素组合和思维创意等方法构筑具备美学价值、传播价值、功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作品。

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内多种艺术形式 的特点与应用

艺术以美、力量和精神价值的永恒性成为人类千百年的追寻,其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的美学体现集中表现在车站内异彩纷呈的艺术作品与设计创意中。本文重点研究武汉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特点。

2.1 宣传城市历史与地方人文特色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过往历史的沉积与回望,设计师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创意之初,都会考虑到所在城市的历史与过往回忆。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家庭与命运,但都生长在同一座城市,先辈们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倾尽毕生,因此每谈及历史与过往,每个人的自豪与优越尽在心中。设计者通过壁画、雕塑或是画作等艺术形式引经据典、咏古颂今,尽情地展示能够体现这个城市过往百年、千年间的经典瞬间,让人们即使在车站一刹那,也能感受到时光的倒转和空间的互换,让新城市人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与文化。

武汉拥有4000余年发展史,始于西汉建制,长江和汉江将一城分为三镇,黄鹤楼、盘龙城和龟蛇二山成为古往今来武汉人引以为傲的千古传颂。在武汉地铁的洪山广场站,陈列着《楚风古韵》主题壁画。作品以楚文化元素符号为核心,主图案以楚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礼器、祥瑞图文为创作原型,并以舒卷呈祥的云纹饰图作烘托背景,浓墨重彩地表现了楚文化艺术魅力。在这幅以红黑为主色调的作品中,从色彩到图案到装饰都能追寻到浓浓的楚汉之风。在武汉地铁的汉口火车站站,空间艺术性设计与场所功能有机融合,无论是设计元素的引用还是艺术创作都独具创意。在《黄鹤归来》的雕塑区域中,映入眼睑的是4只仙鹤凌空飞舞、盘空旋转,地面部分则采用五色马赛克材质打造了一座滟光十色的池塘,红色的鱼儿畅流池中。整个作品以武汉特有的黄鹤、水和鱼这3种元素构筑了迎客、吉祥和喜悦的寓意,与汉口火车站南来送往的交通功能相得益彰。

一座城的文化特征来源于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精神的积淀。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设计师采用“一站一景”的艺术创作和表达,让今天的城市人在忙碌中铭记历史、追忆往昔、珍惜今日,更爱这座满载过往和希望的城市。

2.2 宣扬国家意识与城市精神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非常大,利用好车站空间环境进行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城市理念的宣传是十分有意义的。从“中国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武汉城市精神——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在目前建成的11条武汉轨道交通线路里,通过雕塑、壁画、剪纸和灯箱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充分展现。

同样是在武汉地铁汉口火车站站,一幅由100多万片彩色马赛克贴成的巨幅壁画《江城印象》吸引着南来北往人流的眼球。《江城印象》长40 m、宽2.8 m,由湖北美术学院设计完成,作品以马赛特效克材质展现了五光十色的江城夜景、晴川桥、龟山电视塔等地标性建筑,璘璘的长江江水与闪烁动感的两岸灯光构成了迷人的画卷,突出了江城这一城市地域特征和长江文化对于武汉人的影响。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人的灵魂。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设计中,通过艺术造型、墙面装饰,以及结构立面的色彩装饰加之灯光布局的巧思妙想,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精神的内涵。

2.3 展现城市科技实力和产业特色

在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调研中发现,成都、武汉、南京等城市地铁车站的公共空间艺术创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人文与城市精神。科技发展使审美逐渐趋向于多样化、简约式和幻想型。“中国光谷”位于武汉,是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具有领先国际水平的光电技术水平,是武汉科技实力的标杆。在武汉地铁光谷站内,艺术家们以声、光、电和互动投影等科技装备打造了虚拟动态的“科技之城”,在传播科技的同时,又利用科技手段展示了楚汉文化,营造出楚山、汉水、水陆相交的生态画卷。光谷站的“科技之城”主题展,立足武汉光谷产学研科技发展,运用科技技术与手段,加上美学设计与组合,为置身光谷地铁站的乘客打造了一幅“绿色光谷、科技之城”的景象。

当代空间艺术创作者所能运用的工具、材质和手段越来越科技化、多样化,符合当下人们对于美术作品在题材上、材质上和内涵上的多样化需求。

2.4 艺术美与交通设施的实际功能相融相合

城市轨道交通的首要功能是服务于大众的交通出行,车站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受众主体也是大众。大众的追求的不仅仅是精神层面上的,因此,设计者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将艺术设计更好地融入实用的功能设施中,让受众在交通出行体验中充分享艺术的乐趣。站台的座椅、楼梯的扶手、指引标志牌,这些不起眼的交通设施都给设计师们提供了设计创意的平台,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是设计师所追求的,也是大众所期望的。

3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艺术表现形式 创新发展建议

一座城、一群人、一趟列车,构成了城市的动态画面。对于城市生活的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得到片刻舒缓,紧张的内心能有一刻宁静,这应该是所有设计师们的愿望。设计师们应研究分析车站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成功案例,借鉴成功的设计经验,同时也要努力探索城市需求、受众需求及生命需求,不断突破,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主题艺术馆模式探索。目前的设计多为片段式的或一站多元素式的。建议特定车站的公共空间能够拥有独立的艺术主题,使整个车站公共空间的艺术元素与表现手法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呈现给大众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2)民众参与式艺术模式探索。艺术源于生活,若能回归于生活,将是最好的艺术普及和教育。因此可探索在车站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中增加民众参与环节,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3)流动式艺术展示模式探索。打破现有的固态艺术作品呈现方式,探索运用科技和网络功能展现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艺术将不再是一座雕塑、一幅油画或一个镜框,而是每天都在更新的事物。

猜你喜欢

光谷艺术设计车站
赵括很忙
车站一角
《星.云.海》
《花月夜》
“武汉光谷军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车站一角
武汉光谷有轨电车开展多交路全线通车试运行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平衡和谐是更好的教育——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发展纪实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