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视听觉互动刺激对母婴分离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
2021-11-19温倩兰李芳芳胡智华
陈 雅 温倩兰 李芳芳 胡智华
粤北人民医院,广东韶关 512026
我国生育政策逐渐放开后,高危妊娠也随之增加。研究显示[1-3],我国母婴分离率为21.2%,而粤北人民医院2018年已达20.33%。母婴分离不仅影响母亲与新生儿建立早接触、早吸吮的亲密连接,还导致母婴互动机会的缺失,导致母亲产生焦虑甚至抑郁情绪,进一步导致泌乳减少;而新生儿则出现母乳摄入少、摄入时间迟,缺少母亲安抚的不适应状态。本研究将通过本院互联网平台点对点向母婴分离的母亲反馈其婴儿住院期间的动态变化,指导母亲在挤奶的同时配合观看婴儿吸吮或喂哺视频,探究产妇视觉刺激的使用对母亲泌乳、焦虑改善的影响。母婴分离入住新生儿病室(NICU)的新生儿也可同时使用其母亲的声音定时进行听觉的刺激,通过互联网可远距离完成分离的母亲及新生儿的视听觉刺激,达到去母婴分离化的效果[4-5]。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母婴分离的产妇及新生儿;产妇年龄≥18岁,新生儿胎龄≥28周;无呼吸机机械通气及CPAP通气,无外部伤口的新生儿;产妇语言交流能力正常;自愿参与本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母亲因素。患有高血压、内分泌疾病或乳腺发育异常;需要抢救或分娩初期需要在重症监护室观察;有明确母乳喂养医学禁忌证;坚决拒绝母乳喂养者。②婴儿因素。早产儿未存活;听力筛查结果阳性;放弃治疗;转院致无法跟踪状况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选取粤北人民医院2020年4—12月收治的母婴分离产妇90例和新生儿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新生儿分组,以母婴视听觉互动刺激为观察组(产妇45例为观察组A,新生儿40例为观察组B),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产妇45例为对照组A,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B)。观察组A:年龄22~40岁,平均(30.2±5.1)岁,平均孕龄(37.4±2.1)周,阴道产7例,初产23例,平均住院(4.2±0.9)d。对照组A:年龄18~45岁,平均(30.4±6.5)岁,平均孕龄(38.3±1.82)周,阴道产8例,初产18例,平均住院(4.0±0.7)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 B:16 例女婴,24例男婴;分娩方式:剖宫产25例,胎龄29.0~40.4周,平均(34.6±3.2)周;体重 1290~3640g,平均(2269.50±741.81)g;平均住院时间(11.7±11.9)d。对照组 B:16例女婴,24 例男婴;分娩方式:剖宫产31例,胎龄 30.6~40.0 周,平均(34.7±1.9)周;体重 2000~ 3100g,平均(2205.00±345.86)g;平均住院时间(14.8±7.9)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A:常规产后护理。采用宣传册及口头宣教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乳房护理及新生儿护理基本流程;指导产妇进行乳房热敷与按摩及挤奶手法;由新生儿科医生与母亲进行病情反馈。对照组B:常规新生儿护理。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取适宜卧位防止新生儿溢奶或吐奶,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预防感染。观察组A: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责任护士给予母亲视听觉刺激。每次采用标准式手法挤奶,同时配合观看其婴儿吸吮或喂哺时的视频。观察组B: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责任护士给予新生儿录制的其母亲说话或朗读的音频进行刺激,在清醒状态下播放,播放器置于头部约30 cm处,音量<50 dB,15min/次,次数≥2次/d,总播放时间≤90 min,播放时机为新生儿喂养及静脉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时,期间避免其他护理操作及嘈杂环境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产妇与新生儿情况。产妇:①泌乳情况(每天挤奶次数、乳房硬度、乳房胀度)。乳房胀度以0~3级评分,0分为没有,3分为严重。②每天挤奶,至出院前24 h的奶量。③焦虑自评价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20 个项目,评分为20~80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新生儿:①婴儿母婴分离第2、4、6天的食奶量;②出院体重对比出生体重的增长值。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经方差齐性分析方差齐且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情况比较
观察组A每日挤奶次数、出院前24 h挤奶量均多于对照组A,乳房硬度与胀度低于对照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产妇干预前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产妇焦虑评分,观察组A低于对照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产妇泌乳情况比较()
表1 两组产妇泌乳情况比较()
组别 n 挤奶次数(次/d)出院前24 h挤奶量(ml/d) 乳房硬度 乳房胀度观察组A457.08±0.82 38.40±15.54 0.31±0.17 0.75±0.33对照组A455.56±1.83 26.82±17.30 0.71±0.19 1.33±0.35 t值 5.072 3.346 10.478 8.141 P值 0.000 0.001 0.000 0.000
表2 两组产妇焦虑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产妇焦虑情况比较(,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观察组A45 36.24±3.19 27.27±2.54 6.430 0.000对照组A45 37.49±3.27 32.11±6.36 0.389 0.699 t值 -1.830 -9.640 P值 0.071 0.000
2.2 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观察组B婴儿母婴分离后第4、6天食奶量、出院体重增长值高于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组别 n 第2天食奶量(ml) 第4天食奶量(ml) 第6天食奶量(ml) 出院体重增长值(g)观察组B 40 101.1±21.3 170.4±25.3 226.8±26.1 381.0±56.7对照组B 40 54.90±9.8 98.8±13.1 162.1±16.8 224.4±36.2 t值 1.969 2.513 2.080 2.031 P值 0.054 0.015 0.041 0.046
3 讨论
随着我国高龄产妇增多,高危妊娠也随之增加,受各种病理因素影响,部分新生儿出生后需要转到新生儿科治疗,导致母婴分离。研究显示[6-7],我国母婴分离率为21.2%。目前母婴分离的新生儿住院是无陪护集中管理,住院期间母亲及家属探视机会少,这不仅影响母亲与新生儿建立早接触早吸吮的亲密连接,还导致母婴互动机会缺乏,母亲乳房缺乏新生儿的吸吮,以及因分离产生焦虑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导致母亲催乳素产生减少、泌乳反射延长、乳汁排空不顺畅。而新生儿因母乳摄入少、摄入时间迟、暂时性以奶粉为营养来源以及缺少母亲安抚,产生不适应状态,影响早期语言发育、疼痛反应[8-10]。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母婴分离可能影响新生儿大脑的突触和神经递质系统的可塑性,增加成年后罹患焦虑和抑郁障碍风险[11]。母婴分离导致双方在出院后的彼此适应性差,适应时间长。为解决母婴分离产妇及新生儿的特殊人群的各项问题,多数医院开始使用闭环管理模式,为母亲提供个性化、家庭式健康宣教促进乳汁分泌,对新生儿使用袋鼠护理、音乐刺激、抚触等措施进行干预,以上措施对母亲及新生儿在母乳喂养信心及泌乳量、吸奶量上有一定的效果[12-13]。亲子互动是一个复杂相互调试的过程,有效促进新生儿早期的语言发育,利于情绪、情感发展,增强其社交能力。国外已针对早产儿婴儿时期的亲子互动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应用,国内较少,值得探究[14]。互联网的发展及利用,增加了父母学习知识的便利性,网络课程的使用对早产儿母亲泌乳、焦虑的改善有文献提及,但未见视听觉互动刺激与挤奶有效配合的报道。本研究通过互联网向母婴分离的母亲反馈其婴儿住院期间的动态变化,鼓励母亲在手法挤奶的同时配合观看婴儿吸吮或喂哺视频,探究母婴视听觉互动刺激的使用对母亲泌乳、焦虑改善的影响。新生儿也可同时利用互联网传输的其母亲的声音定时进行听觉的刺激,通过互联网+,可远距离的达到分离的母亲及新生儿同时完成视听觉互动刺激,达到去母婴分离化的效果。杨素勉等[15]研究指出,选取母婴分离产妇,干预组产妇综合护理。结果显示干预组产妇在入院第7天心理评分情况显著好转,优于观察组(P<0.05);干预组初次泌乳时间更早,分泌的乳汁量更为充足(P<0.05)。本研究中,两组产妇干预前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产妇焦虑评分明显下降,观察组A低于对照组A(P<0.05)。观察组A每日挤奶次数、出院前24 h挤奶量均多于对照组A,乳房硬度与胀度低于对照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婴儿食奶量、出院体重增长值高于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母婴分离产妇及新生儿中,运用母婴视听觉互动刺激的方法,可明显减轻产妇焦虑、乳房硬度与胀度,增加产妇每日挤奶次数、挤奶量和婴儿食奶量、体重增长值,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