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护理方案对碘造影剂过敏高危患者过敏反应的预防作用
2021-11-19郑秀琼陈少媚王娟婷严宗伟
郑秀琼 李 燕 陈少媚 王娟婷 严宗伟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800
近年来医疗科技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成为诊断疾病重要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应用碘对比剂的CT扫描,可有效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1]。CT检查过程中为更好显示靶器官血流灌注,增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对比,常应用碘对比剂行增强扫描,可有效弥补常规平扫的不足,进一步提高疾病检出率及准确性[2]。CT增强扫描应用碘对比剂通常较安全,一般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但部分体质特异的患者可因碘对比剂浓度、注射速度、剂量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或导致死亡[3]。为确保患者CT检查安全,对碘对比剂过敏应做到早期判断、早期干预,加强预防性管理,避免造成严重医疗事故。危机管理为避免或减轻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及损害,有计划、有目的的制订并执行一系列管理措施[4]。本研究将危机管理护理方案用于碘造影剂过敏高危患者中,旨在探究其对患者过敏反应情况及CT扫描结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碘造影剂过敏高危患者(既往有碘对比剂过敏史)5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0)与观察组(n=250)。对照组男140例,女110例,年龄20~74岁,平均(47.15±3.98)岁,检查部位:颈部19例,腹部98例,盆腔41例,胸部92例,病程3~16个月,平均(9.65±1.28)个月。观察组男138例,女112例,年龄21~75岁,平均(47.24±4.06)岁,检查部位:颈部21例,腹部92例,盆腔38例,胸部99例,病程3~17个月,平均(9.74±1.3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均为首次行CT增强扫描;患者均认知正常、沟通良好;年龄>18岁;均签订研究知晓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系统性疾病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有造影剂禁忌证者;碘过敏者;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合并哮喘者;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或丢失者;检查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士于检查前仔细询问患者疾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并行碘过敏试验,等待15 min后无明显不适可行CT增强扫描。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危机管理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加强人员危机意识: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危机意识宣传,通过举例使其意识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危机,增强其危机意识,提高其对危机识别及防范能力。②急救车责任制:除常规当班护士每日查对、每周清点1次外,实行急救车责任制,由护理骨干每人负责一台急救车,每周清点1次,护士长每月底清点所有急救车及急救物品,确保急救工作时效性。③高危人群排查: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碘对比剂禁忌证及适应证的相关学习,加强对高危人员的识别及筛查,及时作出预防措施。④停止检查前10 min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临床实践发现术前预防用药无法完全避免过敏反应,且术前应用皮质类固醇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故应废除检查前10 min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⑤制订急救流程:安排人员定期演练,提高其急救技术娴熟度,确保在出现碘过敏反应后及时、冷静作出有序抢救。⑥灵活应用碘对比剂:在满足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比剂浓度与剂量,尽可能减慢注射速度,积极预防不良反应。⑦其他措施:应用CT机房恒温箱,对碘对比剂加热至37℃,可降低对比剂黏性,减少药物外渗、过敏等不良反应。嘱患者检查前后多饮水,可促进对比剂排泄,减少体内残余对比剂。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碘造影剂过敏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参照碘对比剂使用指南[5]自制量表,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12,可靠性高。轻度:体征及症状存在自限性,且无进展;中度:体征及症状较明显,需医疗处理,若不处理可能会加重;重度:体征及症状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遗留永久性后遗症,甚至死亡。采用科室自制量表对两组CT扫描结果进行评估,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84,可靠性高。优:图像质量佳,无静脉伪影;良:图像质量较好,受静脉伪影干扰较小;差:图像质量较差,静脉伪影干扰严重,无法满足诊断要求[6]。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00%。于检查前后发放焦虑状态习性调查表(STAI)[7],共20个项目,各项1~ 4分,总分80分,分数越高提示焦虑越严重,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科室自制碘造影过敏知识评分量表,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2,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知识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过敏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碘造影剂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过敏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CT扫描结果比较
观察组CT扫描效果优良率为98.40%,高于对照组的9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CT扫描结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碘造影剂过敏知识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焦虑评分、碘造影剂过敏知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碘造影剂过敏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碘造影剂过敏知识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碘造影剂过敏知识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焦虑评分碘造影剂过敏知识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观察组 250 49.52±3.74 35.12±1.34 57.311 0.000 70.12±3.58 90.27±5.13 50.930 0.000对照组 250 49.47±3.69 40.79±2.45 30.985 0.000 70.18±3.65 84.35±4.16 40.484 0.000 t值 0.150 32.104 0.186 14.172 P值 0.881 0.000 0.853 0.000
3 讨论
CT扫描具有分辨率高、图像清晰、扫描快速、准确性高等特点,近年来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在各种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碘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应用较广,但部分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使得扫描难以顺利进行。有学者认为碘造影剂过敏可能与抗原体反应、组胺释放等因素密切相关[8]。近年来随着CT检查应用增多,碘造影剂过敏发生率相应增加,如何预防并减少碘造影剂过敏成为临床CT室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
医院危机管理针对医院护理工作可能出现或正在面临的危机,采取一系列管理预防措施有效化解或减轻危机,甚至变为机遇[9]。我院每年行CT检查的患者超过30%需应用碘对比剂行造影检查,CT增强扫描所致的轻中度过敏反应可能成为重度过敏的前驱症状,由于症状较轻,临床未引起重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发展为重度过敏反应,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影响[10-11]。有研究显示,荨麻疹为导致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若检查前可精准筛查高危人群,及时识别碘过敏反应,并积极采取急救措施干预,可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后果,减少医疗纠纷[12]。本研究对患者实施了危机管理护理方案,通过对人员展开相关宣传及教育,可使其意识到危机带来的法律问题,进而提高其危机意识及识别防范能力[13]。实行急救车责任制,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可确保急救工作正常运行,检查前对碘过敏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有效控制潜在过敏危机,及时识别碘过敏并快速做出处理,医护配合进行急救处理,可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后果,最大程度减轻对患者的损害,减少医院损失[14-15]。余泽君等[16]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过敏发生率为0.75%,低于对照组的2.0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碘过敏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6.40%,与余泽君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危及管理护理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过敏风险。观察组CT扫描效果优良率较对照组高,提示危机管理护理方案既可减少碘过敏发生,减轻碘过敏严重程度,还可提高CT扫描质量。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评分、碘造影剂过敏知识评分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危机管理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程度,还可提高其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护理方案可减轻碘造影剂过敏患者过敏反应,提高CT扫描质量,减轻患者焦虑程度,提高碘造影剂过敏知识,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