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复脉汤加味辨治原发性高血压眩晕(阴虚风动证)的效果及部分机制初探
2021-11-19宋阳李琴
宋 阳 李 琴
济南市中医医院急诊内科,山东济南250012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以外周循环动脉压力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伴有头晕症状,病发时可能跌仆于地,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临床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眩晕的新思路。硝苯地平片被证实可最大限度地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减小血管壁侧压力,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2]。三甲复脉汤可滋阴清热、熄风潜阳,符合临床多见患者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而致眩的病机特点,但其临床相关报道较少。结合笔者多年临床诊治经验,本研究发现,在应用硝苯地平片的基础上加以三甲复脉汤加味方协同治疗,可大大提高阴虚风动证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济南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眩晕患者进行研究,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0~70岁,平均(55.26±2.74)岁;病 程 2~ 10年,平 均(4.07±0.38)年;观 察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0~70岁,平 均(55.39±2.83)岁;病 程 2~ 11年,平 均(4.25±0.36)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年龄40~70岁;②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3]中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4]中有关眩晕的诊断、《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有关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的辨证标准;③能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及诊治;④均为1、2级高血压并伴有眩晕症状;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药物禁忌证者;②继发性高血压者;③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者;④近两周有相关药物治疗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片(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4023986,规格:10 mg/片),1片/次,3次/d,疗程为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三甲复脉汤加味方口服,处方如下:炙鳖甲15 g、龟甲2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熟地黄 15 g、山萸肉 10 g、枸杞子15 g、麦冬15 g、野菊花15 g、丹参20 g、泽泻15 g、白芍 30 g、生甘草6 g。随症加减,阴虚甚者加桑葚子30 g;瘀血甚者加川牛膝15 g、全蝎4 g;汗多者加五味子6 g、浮小麦30 g。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治疗前、后采用标准汞柱血压计测量患者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每次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②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采用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uropean evaluation of vertigo scale,EEV)[6]评价眩晕程度,分值为0~20分,得分越高,眩晕症状越重。③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rothrombi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血 管 性 血 友 病 因 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压控制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SBP、DB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mmHg)
表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mmHg)
组别 n SBP DBP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60 156.79±12.26 132.65±10.33 11.664 0.000 96.22±5.39 80.70±3.75 18.309 0.000观察组 60 157.12±13.04 127.43±9.20 14.411 0.000 96.30±5.41 74.29±2.61 28.383 0.000 t值 -0.143 2.923 -0.081 10.867 P值 0.887 0.004 0.936 0.000
2.2 两组患者EEV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EE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治疗4周同一时间点两组比较,观察组的EEV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EEV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EEV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4周 F值 P值对照组 6015.74±2.4813.78±2.269.49±0.92 13.002 0.000观察组 6015.63±2.7110.38±2.045.62±0.47 20.051 0.000 t值 0.232 8.650 29.016 P值 0.817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血清中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中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PAI-1、vWF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中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清中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n PAI-1(ng/ml)vWF(IU/dl)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60 0.96±0.10 0.87±0.08 5.444 0.000 143.62±35.40 125.67±21.57 3.354 0.001观察组 60 0.94±0.09 0.82±0.03 9.798 0.000 142.87±36.19 108.10±13.82 6.952 0.000 t值 1.152 4.533 0.115 5.313 P值 0.252 0.000 0.909 0.000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范畴,临床多见患者因肝肾阴虚、血脉失养、阴不涵阳,以致肝风内动,肝阳升动太过,风旋于上而头晕[7]。三甲复脉汤出自《温病条辨》,长于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符合患者“阴虚风动”的病机特点,其加味方中炙鳖甲、龟甲、生龙骨、生牡蛎均可滋阴潜阳;熟地黄、山萸肉滋养肾阴;枸杞子滋肾填精;麦冬滋阴柔肝;野菊花疏风清热;丹参活血通脉;泽泻除热渗湿、泻肾降浊;白芍养血柔肝、敛阴和营;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药证相应,熄风于滋养之中,使浮阳得潜、真阴得复、眩晕得除。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野菊花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的表达及影响机体氧化应激水平从而产生降血压的作用[8];丹参的有效成分可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脂代谢、内皮功能,从而有效改善眩晕症状[9];泽泻有效成分可调整纤溶系统,降低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并能有效保护肾功能[10]。马国华[11]研究显示,三甲复脉汤联合降压药具有较为理想的降压效果,能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本文结果一致。本研究从结果来看,与单纯应用硝苯地平片相比,加以三甲复脉汤加味方的患者,其治疗后的血压控制效果更好、眩晕改善更明显,提示二者协同应用在改善降压方面更具优势。
大量基础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患者普遍伴有纤溶系统紊乱、血栓形成的风险,即血栓前状态[12],可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与眩晕的发生、病情密切相关[13]。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观察组药物起效的机制,对血清中与血栓前状态相关的关键因子PAI-1、vWF含量进行了分析。PAI-1是反映体内纤溶能力的检测指标[14],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特异性指标,可促进血栓形成[1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PAI-1、vWF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三甲复脉汤加味方联合硝苯地平片协同治疗更利于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眩晕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增强血流动力、提高脑部血液灌注,从而缓解眩晕症状,初步分析这可能是观察组止眩效果更好的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三甲复脉汤加味方联合硝苯地平片协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眩晕患者可能通过改善血栓前状态等机制发挥止眩作用,凸显出中西医结合论治心血管疾病的优势,但本研究样本量有限,其远期疗效、药物起效的其他机制尚需后期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