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近代价值考辨
2021-11-19张建坤
张建坤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其刊行者南宋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而被称为平水韵。《平水新刊韵略》因其刊行者金人王文郁担任过山西平水的书籍(当时官名)的)也被称为平水韵。这两部书的韵部基本相同,后世把分韵为106韵的一系列韵书都称为平水韵。
关于平水韵地位、作用,学术界普遍认为平水韵在金(南宋)已经成为人们用韵的根据。如:
宁忌浮说:“《平水韵》是金元明清四代的考试用书,也是文人用韵的根据。”[1]157
耿振生说:“平水韵是明清时代的官韵……”[2]115
鲍明炜认为:“《礼部韵略》……这就是宋元以来诗人们遵用的《诗韵》。”[3]125。
王力先生认为《礼部韵略》(今按,指的是《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对后代文学语言的影响很大,诗人做诗押韵,实际上不是根据《切韵》的206韵,而是根据平水韵的106韵[4]63-64。
平水韵成为近代诗韵的标准,似乎成为音韵学界的公论,但是以上说法颇有商榷。下面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元明清的考试用书及官韵
首先,“《平水韵》是金元明清四代的考试用书”的说法欠妥当。在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建立元帝国四十多年间,只在元太宗九年(1237年)进行过一次科举考试,但因反对的势力太大,很快停止了:
太宗始取中原,中书令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从之。九年秋八月,下诏命断事官术忽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而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见《元史·志》卷三十四)
直到元仁宗二年(1313年)才恢复科举制度:
至仁宗皇庆二年十月,中书省臣奏,“科举事,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夫取士之法,经学实修己治人之道,词赋乃摛章绘句之学,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今臣等所拟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帝然之……其以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赋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将亲策焉。具合行事宜于后,科场,每三岁一次开试……考试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经义一道,各治一经……不拘格律。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四六,参用古体。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见《元史·志》卷三十四)
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蒙古人、色目人只考两场,内容为四书和策论。汉人、南人的考试复杂一些,要考三场,内容则包括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第二场考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用韵标准《元史》未载。
明代八股取士: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见《明史·志》卷四十六)
明代既然科举不考诗赋,自然不存在考试韵书。清承明制,也是八股取士:
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制义。(见《清史稿·志)卷八十三》
直到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7年)科举才增加诗赋(试帖诗)。
二十二年,诏剔旧习、求实效,移经文於二场,罢论、表、判,增五言八韵律诗。(见《清史稿·志)卷八十三》)
从上面的文献可以看出,元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科举考试,明清虽有科举考试但是不考诗赋,既然如此,就不能笼统地说“《平水韵》是金元明清四代的考试用书”。
其次,“平水韵是明清时代的官韵”也不完全准确。清代官韵《佩文韵府》承袭平水韵的韵系,这句话对于清代而言是对的。但是,明代官韵为《洪武正韵》,而它和平水韵的系统差距是很大的,所以对于明代而言,这句话就不符合实际了。
二、宋金元明清诗韵和平水韵的对比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平水韵是否是宋元以来诗人用韵的标准,很多学者凭感觉认为是这样。但是鲁国尧早就指出过,“音韵学界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古体诗的用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语音现象,而近体诗都是牢受功令的,于研究语音史毫无价值。其价值不可一概而言,元好问虽然进士及第……但是他的近体诗并不遵守金代功令,本节的近体诗用韵与王文郁《新刊韵略》韵目比较表便可证明,而且较之古体诗和词的用韵来说,其近体诗更能反映当时语音,更接近《中原音韵》,这不能不令人注目”[5]26-39,其实,不止元好问如此,宋金元明清时期的绝大多数诗人都没有遵循平水韵,下面我们把近年来众多学者对这一时期诗韵的研究结果和平水韵的进行对比,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金
张建坤《金代诗用韵和“平水韵”比较研究》[6]25-30利用由阎凤梧、康金声主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全辽金诗》中金代诗,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金代的近体诗和古体诗进行全面研究,并和平水韵进行了对比,现摘录如下页表1:
表1 平水韵和金代诗韵对照表
平水韵有106韵,由于各韵的平上去的韵母是相同的,平入相加,实际上只有48韵。金代近体诗韵可以分为40部,古体诗可以分为30部。近体诗显然比较接近平水韵,但是《广韵》的元韵字和魂韵、痕韵字是分开的,所以和平水韵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古体诗的用韵和平水韵差距更大,总的说来,金代的诗韵和平水韵差距还是很大的。
(二)南宋
和金朝并立的南宋用韵情况,引用张建坤《南宋诗韵与平水韵比较研究》[7]63-68的研究结果。该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于南宋现存诗歌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陆游的诗作进行了研究,下面把陆游诗韵和平水韵进行对比:
表2 平水韵和陆游诗韵对照表
相比于金朝和南宋的其他诗人,陆游用韵比较严格地遵守了平水韵,但也不是恪守,比如他近体诗“覃、咸、盐”通用,古体诗“东冬”、“泰灰”、“覃咸”、“屋沃”、“觉药”、“葉合洽”通用,要比平水韵宽一些(见下页表3)。
表3 平水韵和陆游以外其他部分诗人诗韵对照表
囿于篇幅,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无法通过表格与平水韵进行对比。下面把他们的研究结论列举出来。《南宋鄞县陈著诗歌用韵考》[12]72-76、《南宋丽水诗人姜特立用韵考》[13]40-46分别把陈著、姜特立的诗韵归纳为18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7部、入声韵4部。王毅力《宋代白玉蟾诗歌用韵考》[14]33-36把白玉蟾的古体诗的诗韵归纳为19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7部、入声韵5部,把其近体诗的诗韵归纳为14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7部。《弃疾诗歌用韵考》[15]129-132把辛弃疾的诗韵归纳为24部,其中阴声韵11部、阳声韵10部、入声韵3部。《陈与义诗用韵考》[16]74-76把陈与义的诗韵归纳为23部,其中阴声韵9部、阳声韵14部。
(三)元代
除了上面表格里列举的作家外,还有《元代回回族诗人汉文诗歌用韵研究》[20]10-23把回回族诗人近体诗的诗韵归纳为16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8部、入声韵1部,把其古体诗的诗韵归纳为18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7部、入声韵4部。
从前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除了绍兴7位诗人的近体诗严格遵循平水韵外,其他人的诗韵都和平水韵有较大的差异。
(四)明
此外,《明代福建诗人诗歌用韵研究》[26]8-41把明代闽地诗人近体诗韵分为24部,古体诗19部。《明代浙江诗人用韵研究》[27]9-51把明代江浙近体诗韵分为27部,古体诗18部。《明末宣城诗人用韵考》[28]415-424把其诗歌韵部分为21部。《明代吉安文士古体诗用韵研究》[29]25-52把吉安文士古体诗的诗韵分为16部。《从龙膺古体诗用韵看明代武陵方音的特点》[30]61-66研究发现龙膺近体诗入韵情况与《平水韵》大体一致,古体诗的诗韵可分为20部。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明代只有谢榛严格地遵守了平水韵。
表4 平水韵和元代诗韵对照表
表5 平水韵”和明代诗韵对照表
表6 平水韵和清代诗韵对照表
(五)清
除上表所列作家外,还有《清代蒙古族作家柏葰和崇彝汉文诗歌用韵研究》[36]6-41把柏葰的近体诗的诗韵分别归纳为13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6部,把其的古体诗的诗韵归纳为19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7部、入声韵5部;把崇彝的近体诗的诗韵归纳为11部,其中阴声韵5部、阳声韵6部,把其的古体诗的诗韵归纳为16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6部、入声韵3部。
三、结语
综上,“《平水韵》是金元明清四代的考试用书”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在整个明代和元、清的前期,科举考试都不考诗词,这段时间里既不是考试韵书,也不是官韵。从现有的研究情况看,宋金元明清期间,只有元代的绍兴路7位诗人、明代的谢榛等用韵也比较严格,其他的大部分诗人用韵都比平水韵宽得多,最宽的只有16部。不可否认,在近代平水韵对于文人有重要的影响,但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中大多数文人们并没有严格遵守平水韵。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语音的演变,语音面貌和平水韵的差距越来越大,诗人们很难遵守平水韵了。另外,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诗人们也无法严格遵守平水韵,如果过多注重形式,会影响创作水平,“人谓唐以诗取士,故诗都工,非也。凡省试诗,类鲜佳者”[37]88-93,这里所谓的“省试诗”指的是在科举考试所做的诗,“凡省试诗,类鲜佳者”意谓在科举考试中所作的诗,很少佳作。为什么在科举考试中的诗作中佳作很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押韵等形式的束缚。顾炎武《唐韵正·卷一》中说,“唐人同用、独用之例,不过行之于场屋,而著作之文,自不拘也”,从本文的研究情况来看,顾氏的论断不独适用于唐代,也适用于唐代以后的各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