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2021-11-19王春梅
王春梅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转型,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发展、教育质量和保障难以适用传统的教育评估模式,也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知情诉求,同时也制约了教育质量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的新型评估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可见,监测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改进发展的方向,对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新建本科高校,构建适应学校特点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也尤为迫切。
2 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 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历史转型,高等教育发展更加关注内涵建设,虽然各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标准不完善、监控内容不全面、重监督、轻控制、缺改进等问题,高校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需从制度规则的建立转向质量保障能力的全面提升,也就是持续改进能力的提升。通过监测评估,可以为高校质量保障能力提升提供客观依据,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2.2 社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政府和高校需要了解高等教育的真实运行情况,监测评估可以对教育状态数据进行深度地整合、挖掘和分析,捕捉到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效的教育信息,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2.3 有效保障利益相关方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利益相关者更加重视和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监测评估,可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视化的质量信息,对高等教育发展了解得更加透彻和全面。
3 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的现状研究
本项目立足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围绕如何改善目前评价主体较单一、评价内容欠全面、评价反馈欠及时等问题,如何构建适应新建本科高校特点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评价主体较单一。传统的评价主体单一,通常以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评价为主,教师和学了生作为学校核心利益相关方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无法参与到监测评估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中,单纯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和客体,评价结果无法客观地反映教学质量,而且评估对象也不认可和接受,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无法保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时代,构建由学校、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方和第三方评估机构构成的多元评估主体,构建能协调和整合多元主体价值观念的评价体系,实现多元参与、多元评价、多元共享。
(2)评价内容欠全面。传统的评价注重对教师“教”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学”的效果,存在评教多、评学少、评管弱的现象,本项目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中心”,从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过程状况、学习产出等方面构建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实现标准共制、过程共管、结果共享。
(3)评价反馈欠及时。传统的评价时间长,关注的是静态的教学质量,关注名次、等级、分数,而忽略了过程评价和评价反馈结果的应用及持续改进。在新型评估理念及教育评价改革的指引下,构建新型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持续地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测、预警和预测,关注动态监测过程、诊断教育教学状态、分析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改进,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实时性监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教学质量动态监控闭环。
4 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的路径研究
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搭建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全面构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准确监测教育状态,预测发展趋势,促进持续改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4.1 构建多元评估主体,实现质量监测的多方参与、多方协同、多维互动
在教师、学生、督导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引进利益相关方及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质量监测评估监测标准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关注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效果评价等方面多方参与、民主协同、多维互动,保证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客观性。
4.2 构建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实现质量监测的全过程、全方位
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从评教、评学、评管三方面构建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立足学校办学定位、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条件保障等方面构建监测指标、确定监测标准、分析状态数据、描述监测结果。并对异常数据进行预警和预测,以数据驱动推动监测评估工作的开展。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办法,制定院(部)、专业、课程评估实施方案,邀请具备一定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和数据分析能力的专家,对监测评估体系的目标达成度进行研讨论证,确保数据监测指标和标准的科学性、可测性、客观性。
4.3 搭建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利用思迈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开展校内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院(部)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工作,对新修订的专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系统优化,开展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内部业务数据和外部数据整合起来,搭建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4.4 健全质量评价反馈机制,实现“评价—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大数据,与学校网络中心和信息门户无缝对接,以数据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高速性、价值性等特点,广泛收集教育教学常态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判;建立健全基于产出导向的评价反馈机制,完善教育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反馈机制,分析存在的问题,预测发展趋势,形成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
总之,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建本科高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需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从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