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2021-11-19秦婧
秦 婧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2002年4月,教育部将9所高校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正式启动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尝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探索中形成了初具特色和多样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为了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智力支撑,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确保双创教育工作的展开。其中,创新创业类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第一课堂应受到充分重视,从而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展开。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然而,就深入培养双创人才的实效而言,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些高职院校的重视不够,导致尚未构建系统的双创课程体系,第一课堂与专业教育无法融合,出现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些问题在一些“新工科”的专业背景下尤为突出。高职院校在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上较为单一,大多数学校仅通过开设传统公共课程或选修课程进行教学,甚至是长时间使用线上视频教学,其内容浅显、无针对性,无法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且课时量较少,学生难以从有限的时间和单一的教学内容中获取系统的学习[2]。
其次,高职院校的双创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学校都没有组建负责双创课程授课的教师团队,而是由其他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兼职。这些教师未接受专业性的培训,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同时由于受专业限制,很难开展实践课程教学。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在社会上储备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使双创导师团队的组建难度加大[3]。
除此之外,课程实践平台短缺,双创导师帮扶指导不到位,以及没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问题。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融合来支撑,而课程实践平台的搭建是双创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实效的相关载体。高职院校往往着力于专业实践平台的搭建,但很少开发双创教育性质的基地,学生难以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健全,教师缺少专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无法提升自己的双创教育水平。
2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优化
2.1创新创业通识课程
近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类的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随着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才素质培养,高校应着力于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必修通识课程。双创通识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一些创业能力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兴趣。双创通识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必须涵盖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内的具体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学生学情、专业特点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4]。通识课程的内容可以涵盖创业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开发之类的理论基础,也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增设创业竞赛训练基础、技术创新方法(TRIZ)等训练课程,增加通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
2.2 创新创业专业课程
学生在培养创新意识、认识创业内涵的基础上,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创业想法,但通识课程的内容还不足以支撑学生实现目标。高职院校应该针对大二学生的专业设置和人才素质目标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专利申请和公司注册、企业管理、财务基础、法律法规以及企业融资等方面的知识[5]。高校可以聘请专业课教师或企业专家共同建设相关课程,并将这些课程纳入精品课程项目建设,以选修课或网课的形式面向大二或大三学生开放。除此之外,高校应应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将双创课程结合思政元素,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传承工匠精神。
2.3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除了对于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探索外,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学校应开设双创实践课程和活动。目前,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形式已愈发成熟,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具备专业培训、导师互聘、课程实训载体的双创校企合作机制,鼓励师生挖掘和孵化种子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了充分发挥校内外双创导师团队的作用,高校应要求相关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和创业模拟活动,指导和帮扶学生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路演汇报、模拟企业融资来提高创新意识,深入培育创业能力。高校还应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系统的创业技能培训,如GYB、SYB培训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创业比赛,达到“以练促赛、以赛促学”的学习目标和能力要求。
3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保障和协同机制
2012年8月起,教育部就建议高校可以学院实际情况开设“创业类型”的选修课程,甚至鼓励学院单独开发“创业基础”课程。之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高校建立的制度规范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了更好地建设双创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提供充足的经费用以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和平台搭建。除了通过多渠道引进具备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外,高校可以通过校外培训、研究课题、企业调研等形式培育兼职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双创能力。对于双创课程的建设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内容设计,也要制定严谨的课程建设验收标准,如定期开展公开课评比、教学能力考核以及阶段性验收项目进度等。
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是单一的,要解决双创教育目前的不足和问题,必须要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将双创课程的构建纳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除了注重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元素、专业知识的融合外,学校也要通过创业竞赛、科研实训项目、双创实践基地、现代学徒制等平台建立协同机制。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双创竞赛活动,贯彻“以教促学、以学促赛、以赛促创”的双创教育教学理念[6]。同时,在校内,高校应建设双创训练中心、大师工作室、专业兴趣小组等实践平台;在校外,可以建立校外导师资源库,积极与当地中小型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建设符合专业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园区或科研项目创研基地,以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4 结语
在国家和社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也要积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以培育具备双创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时间不长,许多高校还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课程载体短缺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着力于建设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合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的基本学情,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内容和实操性强的实践课程活动。除此之外,针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激励机制和协同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训和鼓励师生团队参加各类双创竞赛和申报科研项目可以极大地提升双创导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