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诊改平台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的价值再认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1-11-19

科技视界 2021年31期
关键词:院校信息化高职

熊 芬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412000)

0 引言

2013年,国家提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后,“治理”这一理念迅速在各行业的深化改革中实行,高职院校内部改革也不例外。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质上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来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代化。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在不依靠外部评估的情况下,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和到位,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就是诊改平台的建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对究竟何为诊改平台,又如何发挥其作用等基本问题仍缺乏较为明晰的认识。基于此,本文对教学诊改平台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的价值和实现路径做重点阐释,期望为提高教学诊改平台建设水平和利用效率,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提供启示。

1 教学诊改平台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的价值再认

随着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要求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诊改平台是能够快速支撑和引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现教学质量过程管理、提升培养质量和形成学校文化的工具,并对此投入大量经费以确保其发挥作用。

1.1 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模式的深度转型

传统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具主要包括:单一行政管理、自上而下的经费控制制度和评估达标体系。而现代学校治理应建立具有精简高效、多元共治特性的管理架构与协同机制,教学诊改平台主要对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进行控制。通过诊改平台串连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学校、教师、专业、课程、学生五个层面,实现在管理层次上从科层到扁平化、管理主体从单一到多元、管理对象从他理到自理、管理效能从强制到唤醒的过程。在内部治理过程中,利用诊改平台常态化反馈的数据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形成用数据分析、让数据说话、以数据驱动的内部治理新模式。

1.2 健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权利体系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要处理好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为了平衡各主体和层级之间的权利模式,往往设立许多组织,如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学生代表委员会等[1]。但是现实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话语权、参与权较少,教师与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时,会最终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立德树人的效果。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过程中,通过诊改平台进行信息化的常态化监测、周期性诊断、螺旋式改进,协调好权力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如在诊改平台中设置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质控点,每个质控点对应的权利和责任的主体不同,在决策权力、执行权力、民主权力之间形成制约、监督、反馈的关系,通过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及借助信息平台数据进行反馈,保证权力的规范性。从纵向角度看,指学校与学院、学院与系部之间的制衡关系,通过相互制衡,避免出现权力独大、形成新的垄断的情况[2]。总之,在制衡时,必须以历史传统、办学重点为核心,合理调整权力发配与权力制衡的关系,优化权力结构,保证二者之间稳定的平衡关系。

1.3 提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信息化水平

当前信息化治理模式中,高职院校数据中心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共享度差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诊改平台来优化策略,提高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水平。首先,诊改平台以信息服务质量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制度完善的平台建设方案。根据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智能化管理要求进行调研分析,以保证平台建设方案的完善性,将信息硬件作为基础,做好人才培养数据的采集工作,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实施动态监测,提高数据分析、数据预警等功能的应用效果,实现教学诊改的目的[3]。其次,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管理流程的简便性,改变传统的数据填报形式,发挥信息技术的效应,完善平台信息化运行机制,保证数据实现共享,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与治理能力。最后,对信息化业务系统进行完善,打造更适应高校发展的信息化业务系统,保障学校内部质量体系有序进行。

2 教学诊改平台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的实现路径

近年来,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内部治理现代化成为共同的追求。面对日益僵化和陈旧的传统管理模式,高职院校正迫切需要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系统变革,而诊改平台的建设,是实现理念到实践改革的载体和工具。

2.1 深化对教学诊改平台建设的理论研究,提高对内部治理的学理认识

学校内部治理有四大基本特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伴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要素进入学校内部治理领域,重构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互动模式。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提升“互联网+学校治理”的效果,成了当前亟须回应的问题。

面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改革需求,虽然对教学诊改平台的建设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也进行了部分实践探索,但就其建设目标、功能开发和使用效果而言,基本理论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仍较为缺乏。通常情况下,诊改平台仅仅在近几年需要应对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进行复核的学校中建设,而暂时未参与复核的学校很少会主动去搭建信息化专门诊改平台。这不仅直接造成了诊改平台建设未能被相关高职院校广泛重视,也使用学校教学诊改平台建设进程显得功利、低效。因此,引入内部治理理念、加强理论研究是教学诊改平台得以高水平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2 建立教学诊改平台建设交流机制,促进内部治理资源的共建共享

近年来,教学诊改平台虽然在部分高职院校得以建立,但实际上,更多建设动力来自学校外部力量的要求,真正愿意主动建设教学诊改平台来提升内部治理水平的学校还相对有限。基于此,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对诊改平台的建设定位、目标、要求呈现出差异性,其建设模式也显现多样性特征。这无疑也从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在内部治理和质量监控方面较为普遍地存在保守的倾向。与此同时,从已经建成教学诊改平台的高职院校来看,也没有对教学诊改平台的使用引起足够重视,往往是诊改复核通过后诊改平台就处于闲置状态。

2.3 健全教学诊改平台建设保障体系,增强内部治理的整合发力

教学诊改平台力图改变当前较为封闭、孤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模式和现状。然而,就现实状况来看,由于没有得到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同和高度重视,使其建设过程缺乏一定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在理顺内部治理理念、优化配置治理资源、加大信息化治理力度的基础上强化诊改平台建设。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职院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提出了高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优化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推动高校向更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院校信息化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