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分析
2021-11-19田祖海刘劲铭
田祖海,刘劲铭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引 言
近年来,一系列国际“黑天鹅”事件的出现——特朗普政府对华挑起贸易战、英国脱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出口受阻等,使世界各国右翼势力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持续加剧。2020年,全球经济形势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1]。
历时8年谈判,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正式签署。亚太地区是当今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最为集中的地区,拥有目前最多的生产链条、最多的参与国、最大的贸易额和分工结构最为复杂的区域价值链体系[2],其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价值链的构建早已成为亚太各国共识。而从2008年金融危机至协议签署之前,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一直处于RCEP和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双轨自由竞争中。美国政府为了建立在亚太地区的经济规则体系,确立自己在整个亚太地区的主导权[3],于2008年宣布加入TPP,但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退出了TPP。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是否会重返TPP,形势暂不明朗。美国政府始终未邀请中国参加TPP,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试图借助TPP制定新一代贸易标准、边缘化中国的企图[4]。鉴于RCEP成员国中未包含美国,且RCEP是东盟携周边贸易伙伴国为应对TPP的挤压和冲击而开启,在RCEP正式签订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能否借助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发展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业,从而促进亚太地区供应链和区域价值链的整合,打破“链主”国家对中国制造业“低端锁定”和“高端封锁”的局面,并进一步提升其全球价值链地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目前,关于一国特定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测算方法总共有三类:一是Koopman等[5]基于产业前向参与度和后向参与度界定的GVC地位指数;二是基于平均传递步长、上游度与下游度以及生产阶段数等指标界定的GVC生产位置指数[6-8];三是Michealy[9]提出的出口技术复杂度以及不同学者[10-11]相继提出的国家和地区产品层面的出口技术复杂度。
而近年来关于RCEP成员国国际分工地位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现有文献中有关RCEP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基于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设想,对RCEP和TPP两条路径各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相关对策[12-14];二是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定量模拟RCEP、TPP或CPTPP(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协定)的经济效果,提出我国应对上述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的对策[15-18];三是从价值链视角分析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或区域价值链的重构[19-21]。
研究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的GVC生产位置指数、相互依赖关系以及显示性优势指数等指标,有利于更直观地分析中国与各成员国在GVC中的分工地位以及产业互补性。因此,笔者以RCEP 15个成员国(包括中国在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价值链视角构建测算指标,研究各成员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二、研究假说、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一)研究假说
近年来,随着物流和通信成本的降低,各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逐渐从生产特定产品向生产特定产品的不同环节转移,全球价值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在这样的体系下,传统的国家制造转变为“世界制造”,“无国界”生产逐渐形成[22]。中国凭借自身资源禀赋和人口红利等要素优势在产品的加工、组装环节形成比较优势,逐步嵌入到由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主导的GVC中,成为“世界工厂”。在GVC体系下,中国的经济总量虽大幅增长,但分工地位依然长期被发达国家“俘获”。
迈入“十四五”时期,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已经成为我国新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依然严峻。虽然中美已经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但中美贸易博弈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且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可能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亟需RCEP这种新的合作方式来打破不利局势。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已初步具备了独立从事高附加值环节的生产能力,我国将有机会成为新型国际分工合作模式中的枢纽国[23]。因此,RCEP的正式签署为中国实现价值链攀升、打破不利局势提供了可能。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1:RCEP的正式签署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
自2012年东盟发起RCEP到2020年各国正式签署协议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各种指标衡量了我国与区域内其他国家间的产业互补性、竞争性以及贸易相互依赖关系等,但产业间的强互补性是否有助于国家间的合作还有待研究。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各产业间的互补性较强,且中国中高端制造业在区域内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说明,RCEP成员国产业间的强互补性有可能为中国制造业向GVC上游攀升提供一条可行路径。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2:RCEP成员国产业间的低竞争性和高互补性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实现GVC中高端化。
近年来,从制造业中间品和最终品的世界贸易份额变化趋势来看,全球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了“欧洲-美洲-RCEP”三足鼎立之势[21]16。而中国的制造业在RCEP区域内具有产值最大、工业门类最全、产业链最长等特征,其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中国若能成为区域内的生产和市场网络中心,将有利于打破发达国家的长期“俘获”,研究区域内生产网络和市场网络的变化趋势有助于为其提供现实支撑。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3:中国正逐步成为RCEP区域内生产网络和市场网络中心。
(二)指标选取
1.GVC生产位置指数
关于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以往文献多采用GVC参与度指数进行测算,但该指数仅能体现价值增值水平的经济地位,而价值链生产位置指数可度量分工环节的物理地位,且能够体现不同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规律[24]。因此,笔者在研究中采用GVC生产位置指数。该指数由Wang等[25]提出,分为上游度指数和下游度指数,Wang等还基于此构建了一国特定部门的GVC生产位置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1)
(2)
式中,PLv_GVC为上游度指数,它用于衡量一国特定部门出口的产品增加值到别国最终消费中所经历的长度,该值越大,说明该国特定部门越处于GVC上游。而V_GVC是用于中间品出口生产部分;V_GVC_S是被进口方直接吸收的简单跨境分工部分;V_GVC_C是回到本国被吸收或被第三国吸收的复杂跨境分工部分。Xv_GVC,Xv_GVC_S,Xv_GVC_C则分别表示某国特定部门上述相关部分。PLy_GVC为下游度指数,它用于衡量别国初始投入到一国特定部门最终产品出口过程中经历的长度,该值越大,说明该国特定部门越处于GVC下游。而Y_GVC是包含于进口中间品中的本地和国外增加值部分;Y_GVC_S是包含于本地消费最终品中的源自贸易伙伴的增加值简单跨境分工部分;Y_GVC_C是包含在出口品中的进口增加值部分。Xy_GVC,Xy_GVC_S,Xy_GVC_C则分别表示某国特定部门上述相关部分。
基于上述指数的测算,一国特定部门的GVC生产位置指数的界定方法为
(3)
GVC_PS即为GVC生产位置指数,该值越大,该部门在GVC中的上游度越高。
2.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数
传统的RCA指数由经济学家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用于衡量一国各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笔者基于王直等[26]的总贸易增加值分解法,对传统RCA指数进行修正,用贸易增加值指标(它揭示了一个国家消费的最终需求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是如何由许多国家的许多产业产生的价值进行积累的)替换贸易出口额,即
(4)
式中,Eir表示r国i部门的出口值,Er表示r国总出口值,Ei表示世界总出口值。ADVir表示r国通过i部门出口的国内增加值,ADVr表示r国通过所有部门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总和,ADVi表示所有国家通过i部门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总和。比较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的RCA指数有助于判断两地优势产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
3.价值链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GVC advantage,RGVCA)指数
由于近年来中间品贸易已达世界总贸易的三分之二[26],仅用贸易增加值来衡量该指数已无法很好地度量各产业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因此,笔者引用魏龙等[27]提出的RGVCA指数,该指数值越大,表明r国i产业越多从事高附加值环节,则其国际竞争力越强。该指数的表达式为
(5)
式中,IADVir表示r国i产业中间产品出口获得的增加值,IADVi表示所有国家i产业中间产品出口获得的增加值。
4.贸易结合度(trade intensity)指数
贸易结合度指数由经济学家布朗于1947年提出,后经过小岛清等人修改后得到完善。其计算公式如下:
(6)
式中,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的出口额,Mb表示b国的进口额,Mw表示世界进口额。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研究所选取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GVC数据库(UIBE GVC Indicators)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增加值数据库(OECD TiVA)。本文的研究对象为RCEP 15个成员国,它们分别为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
本研究所选取产业为制造业,WIOD数据库根据国际产业标准分类法将制造业细分为C3~C16类。在计算RCA和RGVCA指数时,将ISIC Rev.4二位行业编码与WIOD数据库编码进行匹配,将ISIC Rev.4二位行业编码中的10~12归为C3(食品、饮料及烟草加工业)、13~15归为C4~C5(纺织品、服装、皮革和相关产品)、16归为C6(木材和软木制品)、17~18归为C7(纸张和印刷制品)、19归为C8(焦炭和精炼石油制品)、20~21归为C9(化学和制药产品)、22归为C10(塑胶和塑料制品)、23归为C11(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24~25归为C12(基本金属和加工金属制品)、28归为C13(其他机械设备)、26~27归为C14(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29~30归为C15(运输设备)、31~33归为C16(其他制造业,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安装)。
三、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分工地位现状
(一)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的制造业和贸易分析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提出的RCA指数划分标准,若0≤RCA<1,则表示该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比较劣势;若1≤RCA<1.25,则表示该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若1.25≤RCA<2.5,则表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若RCA≥2.5,则表示该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如表1所示,从RCA指数来看,中国制造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部门有3个,分别是纺织品、服装、皮革和相关产品制造业(C4和C5),以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C11);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部门为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制造业(C14),且该产业为中高端、高技术产业(1)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20》分类标准,C9,C13~C16为高技术产业。。而其他成员国在上述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这说明,中国的中高端技术产业在区域内具有竞争力。
表1 2015年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指数
从RGVCA指数来看,若RGVCA<1,则表示该产业内的主要企业处于价值链内低附加值环节;若RGVCA>1,则表示该产业内更多企业处于高附加值环节。按照上述标准,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仅有6个行业处于同一水平。其中,同时处于高附加值环节的产业有4个,同时处于低附加值环节的产业有两个,更多的产业处于不同的附加值水平。这说明,双方在制造业方面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在国际分工结构方面为亚太地区区域价值链、产业链的重构提供了基本要素,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打破被“链主”国家“低端锁定”和“高端封锁”的局面及向价值链更上游攀升。
如表2所示,2010—2017年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的贸易结合度均大于1,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依赖度较高,双边具有较强的合作基础,区域内贸易合作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而RCEP其他成员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均大于2,这说明,RECP其他成员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要大于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的贸易依赖度,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大。综合表中两组指标可以发现,双边的贸易结合度均较强,这也阐明了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表2 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2010—2017年双边贸易结合度
(二)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的制造业GVC生产位置指数测算与分析
表3使用GVC生产位置指数分析了RCEP 13个成员国(2)UIBE GVC数据库包含RCEP 13个成员国数据,这13个成员国分别为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国际分工位置,报告了区域内国家2011—2017年国际分工位置的变动趋势。从上游度指数来看,中国2011—2017年在区域内的GVC上游度和增长率均位列第一,说明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间品贸易发展迅速,且将中间品转化为最终品出口的齐全程度和复杂程度要远高于区域内其他国家。越南增幅仅次于中国,而文莱降幅最大。从下游度指数来看,中国仍然位居第一,这也证明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以及制造业产业链齐全。越南和新加坡增速较快,而菲律宾降幅最大。从生产位置指数来看,2017年澳大利亚、日本和文莱较高,其指数均超过1,说明这几个国家在区域内处于价值链上游,更多地从事研发、设计环节相关工作。而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虽然处于中游,但是其增长率均呈正向增加,说明上述国家在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因此,可以预期,RCEP正式生效后,中国可以力争在区域内扮演欧美等国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并可抓住机遇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向中高端环节的攀升。
表3 2011—2017年RCEP 13个成员国制造业国际分工位置
四、RCEP区域价值链及以中国为中心的生产和市场网络逐渐形成
(一)RCEP区域价值链逐渐形成
1.RCEP整体制造业在GVC中的影响力增大
图1和图2分别描绘了RCEP成员国制造业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出口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从图中可以看出,RCEP整体的制造业在GVC中的影响力是不断增大的。从中间产品出口占世界贸易的份额来看,RCEP整体从2005年的33.1%上涨到2015年的36.4%,说明RCEP国家制造业在GVC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且重要性还在不断提升。而中国从12.59%上涨到20.3%,增速和份额都远超他国。从最终产品出口占世界贸易的份额来看,RCEP整体从2005年的41.69%上涨到2015年的47.82%,而中国从14.15%上涨到24.69%,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RCEP整体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作用显著。
图1 RCEP成员国制造业中间产品出口占世界贸易份额(2005—2015年)(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增加值数据库(OECD TiVA)相关数据测算后绘制)
图2 成员国制造业最终产品出口占世界贸易份额(2005—2015年)(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增加值数据库(OECD TiVA)相关数据测算后绘制)
综上所述,RCEP成员国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和最终品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越来越高,且中间品贸易占比接近五成。这说明,RCEP生产网络不仅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网络的重要分支,且地位越发重要,RCEP逐渐与欧洲、美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有利于区域价值链的形成和中国制造业GVC的攀升。
2.价值链体系呈现出内向化趋势
RCEP经济体制造业的生产网络和市场网络均在向区域内集中,说明其价值链体系内向化趋势明显。如图3所示,除中国外,各经济体2005—2015年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流向均向区域内集中。其中,2015年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和东盟的制造业中间产品出口占比均超过了半成。这说明,以上经济体的生产网络高度集中于RCEP区域内部。而从图4可以看出,除中国外,各经济体2005—2015年制造业最终品的出口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说明,各经济体的市场网络高度集中于RCEP区域内部。
图3 RCEP成员国制造业中间品流向区内份额(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增加值数据库(OECD TiVA)相关数据测算后绘制)
图4 RCEP成员国制造业最终品流向区内份额(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增加值数据库(OECD TiVA)相关数据测算后绘制)
由此可知,RCEP经济体的制造业生产网络和市场网络均在向区域内集中,这为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硬件基础,有利于RCEP经济体更好地抵御外来风险,实现GVC的攀升和区域价值链的形成。
(二)以中国为中心的生产和市场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衡量区域内的生产和市场网络体系需要分别分析该区域内各经济体的中间品出口和最终品出口流向,通过中间品可以考察经济体间的生产分工情况,通过最终品可以考察经济体间的市场网络情况。图5描绘了区域内各经济体制造业中间品的出口流向,研究发现,区域内以中国为中心的生产网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如图5所示,2005年除新西兰中间品的出口主要流向澳大利亚和美国外,其他经济体中间品的出口均主要流向美国和日本,而2015年则均集中流向中国。以澳大利亚为例,2005年美国和日本是其中间品出口主要的流向区域,份额分别为14.44%和12.87%,而2015年却下降到了12.21%和7.69%,中国逐渐成为其主要的中间品流向区域,份额从10.02%上涨到25.34%。
图5 RCEP成员国制造业生产网络趋势(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增加值数据库(OECD TiVA)相关数据测算后绘制)
图6则描绘了区域内各经济体制造业最终品的出口流向。从图中可以看出,最终品的出口流向趋势与中间品基本保持一致。以东盟为例,2005年其最终品出口主要流向美国和日本,份额分别为24.84%和10.32%;而2015年则主要流向中国,份额从2005年的8.92%上升到17.28%。这说明,中国逐渐成为区域内制造业最终品的最大消费市场。
图6 RCEP成员国制造业市场网络趋势(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增加值数据库(OECD TiVA)相关数据测算后绘制)
因此,亚太地区以美国和日本为中心的制造业生产网络和市场网络体系逐渐被打破,以中国为中心的RCEP区域制造业生产网络和市场网络逐渐形成。这为亚太地区制造业区域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亚太地区国家更好地抵御外来风险以及中国借此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笔者研究了RCEP正式签署背景下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制造业和贸易的发展情况以及制造业GVC的生产位置指数,进一步分析了RCEP制造业在GVC中的地位以及制造业中间品和最终品的流向区域。结果表明:第一,我国与区内其他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这不仅为亚太地区区域价值链和产业链的重构提供了基本要素,也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打破被“链主”国家“低端锁定”和“高端封锁”的局面;第二,分析GVC生产位置指数可知,在RCEP正式生效后,中国可以力争在区域内扮演欧美等国在价值链中的高端地位角色,并可抓住机遇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向中高端环节的攀升;第三,RCEP生产网络不仅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网络的重要分支,且地位越发重要,逐渐与欧洲、美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第四,RCEP经济体的制造业生产网络和市场网络均在向区域内集中,这有利于RCEP经济体更好地抵御外来风险,价值链体系内向化明显;第五,亚太地区以美国和日本为中心的制造业生产网络和市场网络体系逐渐被打破,以中国为中心的RCEP区域制造业生产网络和市场网络逐渐形成。
RCEP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其分工合作模式为中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提供了必要条件,但仍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RCEP的良好发展。第一,中国政府要大力推动区域内国家间各产业的合作,建立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并提升产业链的价值,促进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而打破“链主”国家的封锁;第二,中国应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利用自身在区域内政治经济上的实力和影响力,妥善处理成员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摩擦,为RCEP的正式生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我国政府应尊重东盟在RCEP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同各国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为基础较差成员国的发展提供切实的帮助,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化解分歧,共同享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红利;第四,我国应加大对GVC顶端设计、研发等环节的投入力度,培养中高端制造业优势产业,从根本上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