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教学实践与师资建设研究综述
2021-11-19王青
●王 青
中国近代音乐教学实践与师资建设研究综述
●王 青
(西安音乐学院音教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音乐教学实践与师资建设是音乐教育的基础环节。通过阅读与分析中国近代音乐教学实践与师资建设的有关文献,可以从实践层面把握当时中国音乐教育的情形。同时,通过对当时中国近代音乐教学实践与师资建设的文献学习,其中的一些方法和一线音乐工作者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中国近代;音乐教学实践;师资建设
音乐教学实践与师资建设是音乐教育中非常基础与关键的两个问题,同时,这两者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够更好地为师资建设提供音乐人才的输送,而师资建设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音乐教学实践。然而,近代中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与师资建设却面临着许多困难与考验。本文通过对音乐教学实践与师资建设两方面的文献综述,试图阐明当时在这两个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整理,为如今的音乐教学实践与师资建设提供借鉴与经验。
一、音乐教学实践
音乐教学实践是音乐教学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我们的音乐教学原则正是从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中总结而来的。因此,对中国近代音乐教学实践的进一步认知能够让我们从实践的层面把握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教学理论。同时,也能为我们今天的音乐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近代有关音乐教学实践论述,主要是从课堂音乐教学实践、舞台表演实践以及个人教学经验回顾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的。
(一)课堂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吴福临于1911年《教育杂志》第3卷第7期上发表了《小学唱歌之实验》一文。文章从组织、教材、时间、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当时他所在学校的音乐教学现状。在组织方面,将上课分为甲部与乙部两个部分,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进度与接收能力进行分开教学。教材方面,“半用商务印书馆之《小学唱歌教科书》,半用自为编制及另行搜辑者,因时制宜,错综采用。”[1](P57-58)在教学时间上,唱歌时间往往放在“午后之末时……每周一至周五,每最后一时间,以半时唱歌、半时画图……”在方法上,“以旧生之选手高唱使和,及稍知轨范,然后以教师之声及琴音一齐使和。”[1](P59)同时,将教材写在白纸上,并间以彩图。同时充分发挥包括合唱、轮唱等唱歌方式,与游戏并行,使学生得到愉快的体验。
陈乔德在1948年《儿童音乐》复刊第7期上发表了《小学音乐教学经验谈》一文。文中谈论了作者在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心得。首先,他在教学中发现:“一切难的音程或者乐句必须寄托在有趣味的歌曲内练习,一举两得。” 在准备用五线谱教学时,“油印讲义,同时把歌曲内的新乐理另行注解,唱歌前先简单地解释乐理,以增加曲谱的理解,这样一来果然比较顺利些,大约是因为理论与实用打成一片吧。”[2](P32)同时,通过图画、讲故事等方法用以维持课堂秩序。
而刘忠谋在1934年《音乐教育》第2卷第1期上发表的《小学音乐教学的环境及方法》一文中,认为环境的布置对于教学效率有着显著的价值,同时阐述了音乐教室的环境布置。首先,文中指出音乐教室宜远离普通教室,同时,可在墙壁上张贴关于音乐的标语、图画、相片等。其次,文中对于唱歌教学也做了相关的论述。对教师教学的目标、要求、时间、方法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的标准与措施。[3](P118)
(二)舞台表演实践
在舞台表演实践方面,李抱忱在1934年《音乐教育》第2卷第9期上发表了《北平市的合唱团》一文,介绍了北平市合唱团的沿革和最近一年来北平市十二个较为活动的合唱团的情况。他认为,合唱的练习有助于“练习合作的精神,养成正当的娱乐,振刷青年的气魄,发扬学校国家的光荣等等。”[4](P30)
胡敬熙在1936年《中华教育界》第24卷第5期上发表了《小学生的演奏》一文,对于小学生演奏的价值与相关的教学方法做了阐释,同时介绍了包括打击乐、吹管乐、国乐等在内的相关乐器与训练要点。就演奏价值来说,文中认为演奏可以“训练儿童的身心”“增进儿童的兴趣”,同时,演奏本身在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上应该让学生多欣赏、多练习、多表演。[5](P41)
刘锡璠在1937年《音乐教育》第5卷第11/12期上发表了《我们的歌咏团》一文,对当时歌咏团的成员组成、练习方式、表演作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文章在开篇便对当时的音乐环境进行了介绍:“学校当局对于这门课程根本就在轻视之列……请音乐教员就为的应付教育厅,在课程表上有一名字罢了。”成员的组成方面,共24个男生,每周练习两次,每次一个小时。练习中,有几个显著问题:低音部太弱、读谱困难、不注意节拍、半音处理不准、没有表情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基础音乐教育的缺失与薄弱。[6](P389)
以上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当时的合唱、器乐演奏两个方面的教学实践。通过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歌唱、歌咏方面的实践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层次较低的问题,学生往往也缺少基础的音乐理论,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音乐教育的现状。在乐器演奏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国乐的粗制滥造、键盘乐的造价昂贵不宜广泛运用等等问题。
(三)个人教学实践的经验回顾
很多参与一线音乐教育的工作者,特别是在当时较为偏僻落后地区的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回忆个人教学实践时往往都展现了一些共性之处。满谦子在《音乐杂志》第1卷第2期上发表的《一年来教学之回忆》一文,阐述了他在广西两地任教的经历,文中从教学环境、教授课程、教材、待遇四个方面,论述了当时音乐教育的现状。文中指出,当时的教学环境极其简陋与恶劣,就当时的学制而言,无法正常的进行音乐教学。同时,在教学中,学生无法有效掌握音准,对于有文艺价值的歌词显得毫无兴致。在发音、识谱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教材方面,教材不具有适用性,不是浅显呆板,便是高深难唱。最后,工资待遇也少得可怜,难以自给自足。[7](P47-49)
王抒情在1937年《音乐教育》第5卷第11/12期上发表了《六年来教学的印象》一文,总结了他在四川达县任教音乐的经历。文中阐述了当地音乐教育中的种种困难。当时的音乐课程不受重视,“音乐根本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只求敷衍了事。”学生的音乐学习程度低下,学习态度不认真。因此,作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先使学生多听。”在教学方法上,作者通过“课外的欣赏”“口琴的教学”以及“风琴的听奏”三种方式,确保教学能够起到一部分作用。[8](P372-373)
刘已明在1937年《音乐教育》第5卷第11/12期上发表的《中学音乐教学经验谈》一文中,开篇便指出了当时湖南存在着“对音乐忽视的势力仍然很大”的情况。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作者分享了他的一些音乐教育经验。首先,针对缺少音乐基础的学生,应该“一方面是给他们乐谱读法的新尝试,二方面是极力矫正他们既成的音阶与拍子的错误。”同时购备适宜的乐谱读法教本辅助学习。其次是在识谱方面,应做采用“作音乐教本上没课后的乐理练习题”“作听练习”“视唱基本练习曲或简易歌曲”三种办法。最后,对于拍子的打法和练耳的训练,也给出了相应的措施。[9](P376)
俞绂棠在1937年《音乐教育》第5卷第11/12期上发表的《一个乡村师范的音乐教学》中,对当时蚌埠地区音乐教育有着详尽的阐述。“没有音乐教室,没有钢琴,没有五线谱板…”而学生在过去“受到几乎等于零的音乐教育。”面对这样的条件与环境,文中对于音乐教学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其一,使用五线谱并搭配普通乐理讲义进行教学;其二,固定调唱法与首调唱法结合使用,并通过首调唱名讲解乐理;其三,在教材选择上,扩充选择范围与来源,同时注重“乐曲”方面;其四,积极开展包括级联会和星期乐会在内的课外音乐活动。[10](P381)
通过以上文献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当时落后地区的音乐教育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其一,教学条件落后;其二,软件设施落后,即音乐教材不具有适用性;其三,学生音乐素养低下。总的来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当时人们对于音乐教育的忽视与不重视。
二、师资培养
师资建设与音乐教学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教学实践的顺利展开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参与,而教师作为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教学实践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因此,师资培养对于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当时中国师资情况的宏观考察,见于李抱忱在1940年《乐风》第1卷第1期上发表了《战时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形调查摘要》一文。文中对分发至各地用于调查音乐教学情形的表格进行整理,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观点:其一,全国范围内,音乐教员男多于女;其二,小学音乐教员受过音乐教学训练的少之又少;其三,全国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教员非常稀少;其四,我国学校或是不容易聘请专任音乐教员,或是根本就不重视音乐这一科目。最后总结出了未来音乐的三大问题: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11](P32-36)
此外,基于中国当时音乐教育的落后,唱歌教员的缺失,为了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周淑安在1931年《乐艺》第1卷第4上发表了《中小学校唱歌教员之责任》一文,阐述了音乐教员应当具备的能力与职责。她认为,音乐教员首先需要“会教发音方法”“把诗歌的真意表演出来”,同时,“激起学生喜爱音乐的心。”因此,她对教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认为他们需要具备“酷爱唱歌、会奏钢琴、长于视唱、有忍耐性、虚心”等八方面的能力。[12](P84-85)
顾西林在1933年《师范教育特刊》上发表了《师范学校音乐科教学问题》一文,并就这一问题从师范生的音乐修养与乐器的练习两方面展开了论述。就前者来说,他认为师范生在音乐学习中应该注意“充分的训练琴术和视唱”“研究和声与作曲”“注意参观实习”三个方面。同时,他对练琴时间、可选的练习教材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与规定。对于后者,他则指出,学校需要增加师资力量与乐器设备,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音乐学识与技术。[13](P122-123)
陈素莲在1933年《广州音乐》第2卷第8期上发表了《怎样做一个音乐教师》一文。文中从音乐教师所需要的素质修养与如何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她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需要“着力于奏唱的技巧上的注意,乐理上的深造,充分领略音乐文学而于乐艺各方面的标准作品有充分的了解;至于崇高的艺术理想之获有,及其能使学生有同样发展陶冶的方法,教学时循循善诱的精神,温和可亲的态度,都是应得好好地修养起来。”在教学方面,她则认为首先需要学会“认识学生”;其次,善用教学原理,给以相当的方法与教材,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14](P348)
熊乐忱在1941年《乐风》新1卷第1期上发表了《如何解决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一文。就这一问题,他认为,应该是“以后师范学院多设音乐系,专门培养中等学校音乐师资,音乐专校和各大学音乐系,除造就专门人才外,宜另设师范科,多多注意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培植,以应实际需要。学校分布的地点要求其普遍。至于小学音乐教师,则可在师范学校多设音乐科,专门造就小学音乐师资。”出于对抗战期间财力物力的限制,他认为通过函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教学业务能力是很有帮助的。[15](P13-14)
王宗虞在1941年《乐风》新1卷第3期上发表了《如何预备做一个小学音乐教师》一文。文中对于这一问题提出了八点看法,现一一罗列如下:1.要养成修洁和蔼的习惯;2.要具备丰富的各科常识;3.要练成优美的歌喉和清楚的吐字;4.要养成敏锐的听觉;5.要有充分的乐理知识与修养;6.要练熟弹奏乐器的技巧;7.要有表演能力;8.要养成读书,研究的习惯。[16](P407-410)
陈景伦在1941年《音专通讯》第1卷第5/6期上发表了《小学音乐教师应具的几个条件》一文。就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五点看法:其一,普通乐理必须通晓;其二,看谱弹琴并作范唱必须熟练;其三,低浅的歌谣须能自己写作;其四,教学方法必须时加研究;其五,性格与学术的修养必须随时加以注意。[17](P411-412)
余一庵在1947年《音乐与教育》第1卷第7期上发表了《音乐教育与教育音乐》一文。文中认为当前“最感缺乏的,自然是中、小学的音乐师资。”但是,当时音乐专科学校的师范生与师范学院中音乐系的学生并没有“学习过‘音乐教育’,更没有学过‘教育音乐’。”因此,作者认为“‘音乐教学法’一类的课程已经形同虚设…奖励音乐教育的研究工作,和培养音乐教育的专门人才,才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一大前提。”[18](P2)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音乐师资是较为落后的,音乐教师也是极度缺乏的。但是,当时对于音乐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对音乐教师的培养提出了业务能力上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师德方面的要求。
三、结论
音乐教学实践与师资建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工作,通过对这两者相关文献的阅读与研究,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近代中国音乐教育的状况。音乐教学实践在近代中国还较为落后,音乐教育在硬件与软件上都无法满足当时的需求,因此,一线工作者们只能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适应当时的环境,同时根据自身现有条件将音乐教学实践的水平尽量提高。而师资建设作为与音乐实践教学紧密相连的一环,在当时也并不健全、也不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说近代中国音乐教学实践并不受重视,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以及师资培养的欠完善导致很多音乐教学实践不能够正常的进行。而音乐教学实践的落后,又反过来影响了师资的培养,很多有志投身于音乐教学的青年也很难得到完善、系统地培养。但是,即使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当时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根据自身条件,在教学实践上发挥最大的程度来提高教育水平。在师资培养上,对于教师的培养不仅注重其业务能力,而且也注重其道德水平。
通过对这一时期教学实践与师资培养的相关文献阅读,依然能够得到很多启发与感悟。如今我们音乐教学在设施和条件上今非昔比,并且拥有完整、系统的音乐师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音乐教育从业者应当将宣传音乐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之一,认真对待音乐教育事业,使人民充分重视音乐。同时,向近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学习不屈不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精神。我相信,在如今优越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下,我们的音乐教育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吴福临.小学唱歌之实验[J].教育杂志(第3卷),1911(07).
[2]陈乔德.小学音乐教学经验谈[J].儿童音乐,1947(07).
[3]刘忠谋.小学音乐教学的环境以方法[J].音乐教育(第2卷),1934(01).
[4]李抱忱.北平市的合唱团[J].音乐教育(第2卷),1934(09).
[5]胡敬熙.小学生的演奏[J].中华教育界(第24卷),1936(05).
[6]刘锡璠.我们的歌咏团[A].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7]满谦子.一年来教学之回忆[J].音乐杂志,1934(02).
[8]王抒情.六年来的教学印象[A].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9]刘宜明.中学音乐教学经验谈[A].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0]俞绂棠.一个乡村师范的音乐教学[A].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1]李抱忱.战时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形调查摘要[J].乐风(第1卷),1940(01).
[12]周淑安.中小学校唱歌教员之责任[J].乐艺(第1卷),1931(04).
[13]顾西林.师范学校音乐科教学问题[J].浙江教育行政周刊(第5卷),1933(14/15).
[14]陈素莲.怎样做一个音乐教师[A].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5]熊乐忱.如何解决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J].乐风(新1卷),1941(01).
[16]王宗虞.如何预备做一个小学音乐教师[A].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 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7]陈景伦.小学音乐教师应具的几个条件[A].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8]余一庵.音乐教育与教育音乐[J].音乐与教育(第1卷),1937(06).
J60-05
A
1003-1499-(2021)01-0096-04
王青(1975~),女,西安音乐学院音教学院讲师。
2020-12-07
责任编辑 春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