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永年西调在仪式中的演出初探其在庙会中的作用
——以北护驾村玄天大帝庙会的考察为例

2021-11-19何依霖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帝庙会剧种

文/何依霖

一、永年西调的形成及发展概况

1877年(光绪三年),北方各地陆续爆发了大面积的旱情,史称晋豫大饥。由于山西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的民间戏曲班社无以为继,所以一些戏班开始走上了逃荒之路。当时有一个山西上党梆子戏曲班社叫做三义班,一位叫申老永的河北商人由于喜爱三义班的演出为其出资,赞助他们由山西来到了河北,其中最为知名的演员是田书德和张魁二人①。田书德在河北邯郸一带共招收了三拨徒弟,加上其他三义班成员也开班收徒,三义班的规模在永年一带逐渐壮大。由于新招收的学员多是冀南人,所以使唱腔有了冀南方言的音调,同时将河北民间小调融进唱腔中,又吸收了河北梆子和京剧的念白以及表演程式,最终形成了节奏更加明快、旋律变化更为丰富的西调。由于田书德的努力,永年西调这一剧种逐渐确立并发展起来,田书德亦成为永年西调的奠基人。

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年西调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一百多年的岁月递进中,永年西调逐渐形成了剧目众多、行当齐全、场面宏大、表演豪迈等艺术特点。永年西调自诞生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他们来自民间,服务百姓,使西调艺术不断地发展丰富,为一方百姓带来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营养。

二、北护驾村玄天大帝庙及神仙信仰

本次田野考察笔者跟随永年西调省级非遗传承人赵金娣老师,前往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北护驾村记录永年西调参与的庙会表演活动。相传,隋末时期,李世民率部征讨窦建德部下,被围困于今护驾村地区。李世民几次突围均告失败,危急时刻,当地村民自发组织民众协助尉迟敬德将军,奋勇杀敌,使李世民得以解围。李世民登基以后,为了表彰当地村民的英勇、功绩,将村落赐名为“护驾村”。到了明代,护驾村分为两个村落,北面的村子被称为“北护驾村”。如今,北护驾村已成为了永年区主要的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全村大概有三千多人口的北护驾村,一年要举行多场庙会活动。村里有大大小小十几座庙宇,供奉着不同的神灵。庙会活动一般持续天数不等,主要是根据庙会一年下来的布施香火盈余来设计、规划庙会。负责组织庙会活动的“会主”和“委员会”根据村民们的喜好安排不同的剧种、戏班来搭台唱戏。

玄天大帝庙门上悬的牌匾正中央写着玄天大帝四字,据村民介绍庙内供奉的是南顶老爷,也就是玄天大帝,道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这座玄天大帝庙于1999年落成,距今已有20年的历史。笔者通过采访村民了解到,这座庙平日里香火比较旺盛,村民们时常来拜神祈祷。走进庙门,正中央且唯一的大殿就是玄天大帝庙的正殿,殿内当中供奉着玄天大帝,也称真武大帝,当地村民还是习惯称之为南顶老爷。殿内墙壁四周挂了八幅画,通过生动的画面讲述了南顶老爷的得道修行故事。

据寺庙画中记载,南顶老爷原是净乐国的王子,但是他为了摆脱自己的命运从皇城上跳下,遇到了城隍土地爷出手相救,保住了他的性命。从此以后,南顶老爷便离开皇宫走上了修行之路。他光脚徒步行走至荒野中,心无旁骛地静心打坐,荆棘经过他的脚底从胸口长出他依然不为所动。一次,在他打坐的时候,喜鹊在他头顶上做了窝,南顶老爷顿生悲悯之心,怕惊动了幼年喜鹊,直至喜鹊长成出巢,南顶老爷才起身离去。就这样经过四十二年的苦修,南顶老爷终于得道成仙、位列仙班。这些画的画工比较粗糙,每幅画的侧边都会配上一句简短的文字,辅助村民理解画的含义。这些画记述了南顶老爷的传说,使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能了解南顶老爷的故事,用浅显、直接的手段让村民了解真善美。

神仙在人们的心中是经过修行后羽化登仙、位列仙班,然后又重返人间作为保护神庇佑百姓的形象。北护驾村内共有十余座庙宇,每座庙宇供奉着不同的神灵,信奉玄天大帝的信众也同样会去别的庙宇拜神祈福。在村民的心中,不同的神仙拥有不同领域内的佑护功能,他们认为,在多个庙内拜奉神明,本质上并没有冲突,反而还能够给百姓在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加以庇佑。玄天大帝,俗称南顶老爷,也就是真武大帝,他的形象代表了永生以及济世救人,它最初是天神与动物之神的综合体,后来逐渐人格化,具有修道成仙的经历②。《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里记载:“玄元圣祖八十一次显为老君,八十二次变为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变化之身,武曲显灵之验。”③真武大帝亦称玄武,他是太上老君的化身,身材伟岸、身披长发、气势威武,成为武神和将军的形象。真武大帝的父母因为他的功德圆满也被尊享崇奉,真武大帝可以说是孝道的化身。所以,玄天大帝庙除了可以祈求学业有成、官运亨通之外,亦能保佑父母健康长寿,而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也正是道教的究极宗旨。

三、永年西调在庙会仪式中的演出

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先生提出了:“后世戏剧,当自巫、优者出”④。戏曲艺术的起源与中国的巫术有很大的联系,与宗教祭祀等民俗活动自诞生起就颇有渊源。由于元朝时期的统治使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禁锢,所以到了明清时期人们更迫切的盼望在宗教信仰中寻求慰藉,并在戏曲表演中纾解个人的文化情结。同时,由于南北文化的碰撞融合、戏曲职业班社的增加,以及各种贴近人民生活的剧种的诞生,戏曲开始频繁参与祭祀等活动,使戏曲艺术逐渐融入民俗文化活动。尤其是到了清代,因为更贴近百姓生活需求、更符合老百姓的审美,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与民俗活动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张庚先生的《目连戏研究论文集·序》一文中曾提到,城市的戏剧靠商业,农村的戏剧靠敬神。戏剧如果要生存,就必须与庙宇敬神活动联系起来,即敬神需要戏,戏也需要庙宇,于是两者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时至今日,戏曲演出已经成为了庙会中非常重要的事项,是庙会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参与的这次庙会是为了庆祝玄天大帝庙落成二十周年,庙会活动共持续十几天,庙会期间邀请多个班社来演出。北护驾村地处永年区,永年西调这一地方剧种在当地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拥有一批忠实的观众和戏迷,所以在当地的庙会和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经常能听到永年西调。可以说,这些民俗活动是传承、传播永年西调等民族艺术的重要媒介,也是支撑永年西调演员们生活的重要来源。本次庙会除了永年西调,还邀请了豫剧、四股线等剧团。这些演出团体均为民营剧团或私人戏班,一般由在当地比较有知名度的演员组建,因为无法负担更多演员的固定薪酬,一些剧团的专职演员只有3-5 人,根据每次演出要唱的戏再提前联系相熟的演员来加入。

下午三点钟,会主委托一名成年男子点燃炮竹,预示着玄天大帝庙这一天的庙会仪式正式开始。三位永年西调的演员扮演福星、禄星、寿星,立于庙内正殿之前表演唱给神仙的神戏。待神戏唱罢之后,演员们回到舞台车上,开始今日剧目的正式演出。如果会主没有特别指定剧目,就由演出团体的负责人来选择剧目。在庙会中上演的剧目内容多以惩恶扬善为主,一般是具有警示功能的伦理类、爱国类、廉政类大戏。这天的庙会永年西调的戏班一共要进行下午、晚上共两场演出,永年西调班社选择演出的是《狸猫换太子》《海瑞告状》两出戏。虽然剧情内容已经脍炙人口,但是还有几十位村民慕名而来。庙会组织方提前准备了几条长椅供村民观看演出使用,而一些村民为了占到一个看戏的好位置,已早早地搬来了自家的板凳。在观看演出时,村民们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完全沉浸到了演员生动的表演中,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没有一人中途离场。

由于经费紧张、人手不足等原因,演员们大多一人分饰多角。在基层的演出中,这些演员们已经练就了一身的本领。除了能够快速换装转换角色之外,有时还要兼任乐队的演奏员。虽然看起来条件艰苦,但是演员们却得心应手。每一位演员都没有因为在乡野中表演而放松精神,反而仍然是卖力演出。当天刮着四五级大风,起风时演员们一张口就能吃到沙土和扬尘,但是声音的质量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四、永年西调在庙会仪式中的作用

1.永年西调在庙会仪式中的教育作用

笔者结合此次考察,粗浅地认为永年西调在庙会仪式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教育、娱乐和文化传承作用。在庙会中戏班一般演出的剧目都具有劝人向善、警世教育的作用,本次永年西调剧团演出的《海瑞告状》是永年西调的代表剧目,它讲述了明朝的世袭公徐延昭的儿子徐龙被贬职到汉阳任职,清官海瑞作为御史陪同太子殿下出巡,在归程途中恰遇渔家女状告徐龙之子徐蒙,原来徐蒙因为抢亲不成谋害人命。海瑞答应渔家女定为她伸冤,于是同太子殿下赶赴徐龙之府。海瑞巧言相问,并将渔家女请上当堂对质,徐龙在事实面前以国法为重,亲手斩杀了儿子徐蒙。

这部戏曲作品不仅塑造了“海瑞”这一廉洁不阿的清官形象,同时也宣扬了不畏强权、权为法理的国家正气。这出戏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内核深受老百姓崇敬,一方面告诉人们要多行善事、切勿作恶,不然必自食恶果;而另一方面又给予人们最大的信念支持——强权在法理正义面前不堪一击。本来,宗教的内核宗旨就是劝人向善,戏曲作品中宣扬的正能量与宗教精神不谋而合。通过戏曲的演出进一步强化了宗教的内涵,在民众心中种下善的种子,通过艺术手段的教化实现约束、引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2.永年西调在庙会仪式中的娱乐作用

薛艺兵老师在《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一书中提出:不论哪种仪式,其本质都是“神圣的娱乐”⑤。永年西调在庙会仪式中作为贡献给神灵的“精神祭品”,已经由过去单纯的“酬神”转变为兼具“娱人”的作用。不论是神圣的或是娱乐性的功能,都透过西调在庙会仪式上的演出显露无疑。法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提出,宗教之所以能够在上千年的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因为宗教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了维系社会纽带的作用。人们在宗教集体活动中释放情绪,得以从世俗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庙会仪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人们通过观看庙会活动中的戏曲演出,能够使心中郁结得到纾解,能够释放社会生活中积存的压力和不良情绪。笔者观察到,许多村民因为喜欢永年西调而前来参加庙会,在民俗活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提升了庙会活动的关注度。虽然娱乐性并不是这些宗教仪式中民俗活动产生的初衷,但是衍生出的娱乐性对于宗教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其实是起到了促进作用。

3.永年西调在庙会仪式中起到的文化传承作用

根据2017年发布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剧种共348 个,其中分布区域仅限1 个省区市的剧种达300 个。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地方戏曲的发源地不能肩负起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重任,那么这个剧种的存活空间实在令人堪忧。如果本地人都已经不再了解、欣赏、喜爱这门艺术,那么更不要指望其他地区的人能够将其传承发展。所以,要想做好永年西调的传承工作,必须要扎根本土,除了“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之外,笔者认为“戏曲进农村”更是其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在农村地区的庙会仪式中的演出,永年西调等非遗文化的拥趸在不断的增加着。尤其是在永年区上演永年西调这一地方剧种,培养了当地人民对这一剧种的兴趣,可以说是强化了乡土故人以及年轻一代对这一文化样式的认同和理解。通过这些民俗活动中永年西调等艺术形式的出现,其实也在提醒着地区居民作为区域的一员,实际上是非常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自己本土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的。正因为庙会仪式中蕴含的文化传承的作用,这些诸如永年西调的戏曲文化遗产才能通过文化渗透、文化认同得以在发源地得到更好的传承。

备 注

①《河北戏曲资料汇编》第三辑,第118 页。

②《道教文化十五讲》,第88 页。

③《道藏》第18 册,第38 页。

④《宋元戏曲考》于1912年成书,由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

⑤《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2003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大帝庙会剧种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新年智慧庙会
居鲁士大帝:用宽容称霸世界
元宵节,逛庙会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庙会经济
大帝重生 乔尔·恩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