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十世纪肖像摄影的发展
2021-11-18董媛媛
董媛媛
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摄影技术和工艺的革新,包括“徕卡”和“罗莱弗莱克斯”相机的相继问世,缩短了摄影与人之间的距离。人像摄影在不同方面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与社会更加贴近。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德国的奥洛斯特·桑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摄影界崛起的璀璨耀人的巨星欧文·佩恩和理查德.埃夫登对人像摄影的领悟和表达,同样有着非凡的才华。他们以超然的现代气息和新颖的表现方式,张扬着极具个性的创作风格,将独特的手法和灵感赋予了20世纪中期的人像攝影。佩恩更是将传统和创新结合、古典和现代兼收,创作出了个性强烈的作品。然而,20世纪中叶以后,人像摄影体现在个性张扬的极端表现方面。一些摄影者用肖像这面镜子,反叛性地直面人类社会中另一类被鄙视或遭唾弃的面孔,试图将人类丑陋但却真实的一面揭露展示并还给人类。典型者如瑞典的克里斯特·斯特隆霍姆拍摄的《巴塞罗那》(《变性人》)。
一、 美国的E·J·贝洛克-人体摄影家
E·J·贝洛克(E. J. Bellocq,1873-1949),上世纪初期美国新奥尔良的一名商业摄影师,他性格内向,身材长得奇矮,是斯托里维尔风化区妓女们的好朋友。也许正是因为他发育不全、体态酷似儿童的缘故,她们跟他交往完全不觉得会受到性骚扰。贝洛克受到她们的绝对信任,决定为那些在他面前悠然自得、不拘礼节的女子拍摄人体影像。 他尽其闲暇时间致力于新奥尔良妓女和瘾君子的肖像创作,运用男性看待裸体的视线,在构图框架内描绘女性。这种描绘方式,并没有同其它现代主义者划清界线,但拍摄者与被摄者的密切关系,却出乎意外地动摇了历来人体摄影的模式。这些作品最终成了最动人的人体作品之一,后又被列为媒体摄影的经典。
早在20世纪初期,厄内斯特·J·贝洛克(1873—1949)带着他的8X10大画幅照相机,拍摄新奥尔良地区巴辛早在20世纪初期,厄内斯特·J·贝洛克(1873—1949)带着他的8X10大画幅照相机,拍摄新奥尔良地区巴辛大街上得到法律许可的卖淫女性的画面。他的这一私人主题一直处于隐秘状态,直到他死后,才最终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实际上,这些妓女的肖像在他生前一直没有被印成照片。这一主题只有他很少的几个朋友知道,在他死后,他的这些玻璃底版的照片才在一家旧货店里被发现。从此以后,贝洛克就成为拍摄妓女题材最负盛名的摄影家之一。
二、 奥古斯特·桑德——摆拍,民族和时代的肖像
奥古斯特桑德:德国肖像摄影家,他的作品以各种德国人的肖像来编制一部20世纪档案。在整个1920—1930年的大部分时间中,桑德以极大的耐心与毅力把上至大学教授,下到囚犯,从共产党人到纳粹冲锋对成员的德国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悉数收入自己的镜头,为他们在德国现代史中注册造像。他的人物造型朴实,影象舍弃一切虚饰,正面的构图与平均的布光在营造出一个风格化的视觉格式的同时,也令日耳曼民族的共性获得了一种基本的形象确认。他为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影象遗产桑德蒙在黑布里,透过笨重的木制大相机的镜头,从毛玻璃上观察自己的同胞。他比别人看得更远,他不只是为别人留下影子,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同胞做最客观的见证。他希望拍下整个时代的脸孔,让后人看看真正的日耳曼民族的心灵。这些照片使桑德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人橡摄影家时代脸孔的留影者 二十一年前就因中风去世的桑德,不只在视觉表现艺术占有一席之地,也同时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印记,几乎所有谈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化重建工作的论著,都一定会提到他。
三、 欧文·佩恩,理查德.埃夫登-时尚摄影大师
理查德.埃夫登他在1958年拍摄的《艾萨克·丹尼森》的肖像曾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无视年代的艾维登,追求作品中被摄客体凝滞中所体现出来的动感。六十年代,作为当时国际知名的人像及时装摄影师,他成为了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等好莱坞明星们的专职摄影师。他甚至认为,“摄影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消失运动。”他希望他的作品能够抓住人们在遭遇爆炸时,当冲击波还未摧毁一切前被火光照亮的脸上的表情。无疑,这种追求体现着摄影的本源意义,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可爱的、充满勇气的选择,并使他成功地跻身于世界现代一百位优秀摄影家之列。阿维顿的摄影逐渐形成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拍摄对象都是摆拍的,被置于画面的最前方,背景是白色或深深浅浅的灰。他从来不使用自然光源,也不喜欢影子,他想法设法避免闪光灯打亮时在背景板上留下阴影。他从来不试图掩饰人物的生理缺陷,皱纹、眼袋、疤痕在画面上很显眼,但就是这种不太有诱惑力的真实面貌,比完美更引起了观者的兴趣。把带有表演性质的时装摄影方式带入了新纪元。他的作品具有新生代的智慧和生命力。
四、 克里斯特·斯特隆霍姆-关注特殊人群
克里斯特·斯特隆霍姆出生在瑞典一个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中,父亲是位军官。在他16岁时,父亲因为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尔自杀身亡,连带着使家庭的经济破产,一家人从此陷入困境。他也开始了他的荒谬的生活方式——浪迹欧洲大陆,变换着各种古里古怪的职业(做过水手,邮差,挖尸工人,职业导游,电视制作者,)。克里斯特·斯特隆霍姆在四十岁之前为了生活干尽了他所能找到的任何差事,然尔就是始终没有用相机赚过任何钱。而在四十岁之后他不但用摄影维生,并且开班授课,创办了瑞典著名的摄影学校,为该校的第一任校长。拍摄风格他所拍摄的对象,似乎都意味着他们有着痛苦的过去与不正常的现在,好象事物都带着病态的记忆一般。这正是他生活里最真切的体验,摄影评论家桑德曼这么说他:他不喜欢拍摄一个有功能有组织并且有次序的社会,而喜欢拍那些“存在的阴影”,他对现实社会中不完整的对象有特别的认同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很正常而被接受的人,但在心灵里是居住在某一程度的阴影世界里,他那些取材于怪异,丑陋,病态的作品满足了自己极大的需要,就如同雪崩式的把自己宣泄出去。2他的作品的构图往往是局部的,几乎很少摄取对象的全景,最多仅止于中景的视角。这种观看事物的方式,意味这他从对象裁决出一部分来代表整个事件,这是种评论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