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2021-11-18杨秀英
杨秀英
摘要:语文学习培养的是一种表达能力,不是简单的背诵知识。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出现,更多的教育方法应用于教学之中。如今语文朗诵教学也成为一种最为简单通俗的教学方式,中职语文教学是关键时期,通过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促进师生关系,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本篇将从朗诵教学的现状以及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策略
中职学校主要是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加強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想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加强语文朗读教学是提高中职学生语言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强化朗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进而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下面是笔者对中职语文朗读现状进行的分析及尝试改善这一现状的策略。
一、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1.朗读时间无法保证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主要以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知识的分析和讲授,学生课堂朗读时间相对较少。例如,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对作品的作者及背景等方面的介绍可能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这也就导致学生的朗读时间所剩无几。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学生就不能对文章的内容有细致的了解,也就无法对作品的语言及作品蕴涵的道理有所体会。
2.朗读目标不够明确
在学生进行朗读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文适当地进行习题设计,这样可以使朗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进而提高语文朗读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放羊式”的朗读方式,没有针对性的习题,使语文朗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朗读形式比较单一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自卑感较强,因此他们不喜欢,甚至害怕朗读文章,担心自己出错被其他同学嘲笑。正是这种自卑和畏惧的心理导致很多中职学生不喜欢语文朗读。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小声朗读课文或大家齐读,这样不仅收不到实际效果,并且容易有滥竽充数的现象产生。
4.朗读指导片面机械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时要有感情,但对学生如何表达把握感情,缺乏指导。或者是片面性地只重声音形式,表层技巧;不重内心体验,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个字(词)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二、提高中职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
1.朗读时间要保证
首先学校要留出早读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养成朗读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根据学情、教学内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按要求完整读完。自学性朗读,要调动全班同学都读完、读好、读出声,切不可摆样子、走过场,草草收兵。要让学生读正确、读准确、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同时留出读后评议时间,通过评议,力争有所提高。
2.朗读指导要科学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适当的指导。如:《沁园春·长沙》气势磅礴,行文流畅,语言颇具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训练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怅/辽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浪遏飞舟。”指导学生对带有重音的词语读得稍重且慢,而“独立寒秋”要读得浑厚而低沉,“万山红遍”等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子要读得轻快而短促,“浪遏飞舟”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这样就会读得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语言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朗读技巧,就会举一反三,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3.朗读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主要有精读、略读、品读、评读,有默读、轻声读、大声朗诵;有领读、范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有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分合读、全班读;有自由读、赛读、演读;有分段读、全篇读等。当需要激情引趣或纠正指导学生时,宜用范读引路,但尽可能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齐读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需慎用;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的,方法要灵活,这就要求老师对朗读训练过程要精心设计,对朗读形式的选择要科学合理,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他们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感悟文章深刻的意蕴。
4.要注重朗读的效果
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一种熏陶,读一篇好文章会让人心荡神弛,情思横溢,老师在加强朗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目标明确,通过朗读所要达到什么效果一定要心中有数。通过朗读识字、学词、炼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在朗读中要做到理解、感悟,老师要把指导朗读作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手段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通过朗读,把握主题,理清思路;最后在朗诵中学会鉴赏,文章内容的真、形式的美、情感的善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来产生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和心灵的洗礼。
5.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朗读。举办故事会,进行朗诵比赛,建立班级广播站,邀请其他班级进行课本剧表演等。指导学生根据作品和自身的体验设计相应的语言技巧和态势语,反复揣摩,讨论切磋,集体评议。在实践中提高,在提高中得到乐趣,再加上教师时时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朗读兴趣会激发起来。
总之,教师应加强朗读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爱上阅读、敢于阅读、善于阅读,在读书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建斌.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策略探讨[J].才智,2016,(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