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体现了“组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2021-11-18卞瑞英
卞瑞英
学过《静悄悄的革命》,又看了王荣生的《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觉得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一课很好地体现了佐藤学阐述的“组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 教学实录见《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的第100页到110页 )
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我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在郑桂华老师的课堂上,她做到了“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轴。”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分条分析:
一、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
1、上课开始,老师询问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主要做了两件事,标序号和找生词。做这两件事的阅读,是不能称之为阅读的,因为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起码的感觉都没有,是一种机械的、麻木的读书。
针对这种情况,郑老师采取了放大约2分钟的录像进行调节,看之前交代任务“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此次看录像,任务是感受安塞腰鼓,摆脱学生无感觉的状态,以便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
2、看录像感受安塞腰鼓,说说安塞腰鼓给他们什么感觉,教师将学生感受到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带着这样的感觉去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交流读课文后对安塞腰鼓的感觉,学生回答不好,有两次都没有学生说,教师都在等待,交流显得很生涩。
此时,学生说不出新的感受,说明学生没有把关注点从事件转移到文本,针对这种情况,于是郑老师又布置任务“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有些句子就不那么明显。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这样学生的交流一下子活跃起来。一位同学说,其他同学圈画,一共六位同学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然后又陷入了僵局,没有人再讲了。针对这种情况,郑老师进行了延伸提问:“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他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这个提问涉及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此时学生觉得难,于是郑老师便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并进行调整:也可以在词语的选用上。这样的任务交代,是的学生讨论后都有话可说,很好的解决了本文的难点。
郑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一步步布置任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逐步深入,最終很好了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如何组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呢?——对佐藤学而言,就是三位一体的三个对话的充分保证:
1、确保学生与学习对象的交往(活动、操作);
2、确保学生与其他学生以及老师的对话,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课堂交流;
3、确保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过程最后的自我对话——反省,整理,清晰化不能把教学技巧混同于教学本质或学习本质。
在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中,郑老师一直在引导学生与文本,与课文的深入交往,一直让学生在文本中找词语,找句子。在上课的过程中,她更是不断地确保课堂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郑老师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倾听:
1、自己非常认真倾听。师:好的。她找到了一处。大家圈一圈啊。接着来交流你找到的句子。然后我们再思考我们为什么找到这些。师:你的感觉很好!我发现你的思考很有特点。你从喻体入手,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角度。”
从郑老师的语言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是在非常用心的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并且用心在思考学生的话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老师的倾听带动了学生的倾听。
2、引导学生记笔记。师:太好了!记下来了吗?师:话筒就近的同学先讲吧。大家拿起笔,我也拿笔记。开始拿起笔,准备作笔记。师:等一会。大家要记下来。好,不好都要记下来”记笔记是个很好的方法,一方面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倾听他人的发言,另一方面也记下了他人发言的精髓。
3、试图营建润泽的教室。让学生安心放心。润泽的教室就是:“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在郑老师的教室就是如此,人人都很安心,环境很宽松,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并没有强求学生清晰准确的说出,而是一再用“感觉”一词,如“有什么感觉,我们请刚才没有说话的同学先讲。比较这些感觉与我们从文章里获得的感受是不是一致的?哪些句子让你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热烈奔放你有没有找到感觉很明显的句子?等等,反正是感觉,又不是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学生的心理压力负担比较小,发言就比较活跃。
三、如服装裁剪般,积极应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表现
教学要能深入到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才能帮助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郑老师每次的讲话都在仔细倾听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的声音,深入领会学生意思后进行总结,积极的应对。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最终构建自己知识。如:
师:好!他的发现很有价值,在句式上用了排比,用词上运用反义词,后面还用了很好的说法——对比 。很专业。
师:对,刚才也有人提到了感叹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感叹句特别多,多到什么程度?几乎每段都有。我数过,整个30个自然段, 有15段结束在感叹句上。为什么用这么多感叹句呢?
每一次郑老师都是深入到学生的思维,来进行引导和深入。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很好,很好的做到了应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表现。
综上所述,郑老师的课堂上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促进学生与文本的联系,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自己之间的交往,使得教学逐步深入,使得学生的经验更深刻,是“组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