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教学论文
2021-11-18王少琴
王少琴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第一课,本单元教学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的要求进行建构的。这是学生认识动植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行繁殖哺育后代的一个重要单元。
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的个体,无论他的寿命有多长,活力有多强,最终总是要死亡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繁殖自己的后代,这样,一个物种才不會因为个体的死亡而灭绝。因此,繁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物种得到延续和发展。
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本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执教五年级7、8、9、10四个班,从平时的成绩和上课情况分析,7班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不举手就直接回答问题,小组合作意识不够,同学之间经常出现小矛盾,每节课教师都花时间管理班级纪律。8班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上课贪玩较多和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动脑思考问题,更不愿意回答问题。9班学生听话,上课认真,自律能力较好,小组活动管理能自主协调,整个班级比较团结,作业都能按时完成,整体质量较好。10班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思维能力强,对生活中现象观察较多,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强,对所学知识会举一反三,知识面较广。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科学基础知识,以前也学过种子繁殖。学生平时通过生活观察、看电视、查阅资料等方式,已经了解一些植物繁殖知识。特别是10班,学生大部分举手能说出自己观察到现象,对植物繁殖见解,并提出质疑。
二、教材分析
繁殖方式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以前三年级学过种子繁殖就是有性繁殖。本课主要讲解的是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完成植物繁殖方式多样性的知识建构。教材采用明确说明、学生举例、查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践活动中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以及一些人工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坚持观察的习惯,让其感受种植植物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说明不用种子,植物也能繁殖,帮助学生了解无性繁殖中营养繁殖的几种类型。教材通过五幅图给出了问题的场景,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落地生根是用叶子进行繁殖;土豆是用是“芽眼”进行繁殖;吊兰是用茎繁殖;生姜用块茎繁殖;水仙花是用鳞茎进行繁殖。然后引导学生交流知道哪些动植物可采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丰富学生的知识。第二课时,指导学生任选一种培植方式尝试对植物进行营养繁殖。教材中提到的胡萝卜、菊花和宝石花三种植物,分别代表植物的根、茎、叶三种类型的营养繁殖器官。这部分内容也是对第一部分内容的实践、巩固和技能培养。在此部分,教材还以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在培育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材提出的具体问题有:宝石花的大小叶子是否都可以长成一个新植株?用胡萝上的种子和根进行繁殖有什么不同。前者蕴含着怎样选取母本的问题,要选择比较大的成熟的叶片进行繁殖;后者蕴含着种子繁殖与营养繁殖的效能差异问题,说明营养繁殖能更快更高效地进行繁殖,同时也能比较好地保留母本的优良特性。其实,这些问题只是一种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培育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获得更多收益。
四、教学成果
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植物繁殖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使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指导学生任选一种培植方式尝试对植物进行营养繁殖。自己选择代表植物的根、茎、叶三种类型的营养繁殖器官,对所学内容的实践、巩固和技能培养。四个班学生全员参加实验,做到人人动手,选择自己喜欢繁殖方式。
第二部分的种植活动上,带着前面的问题,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种植,当然这里的种植不是简单的种植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去种植。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试图自己研究方案解决问题。经历的一次动脑,动手,再动脑的完整探究过程。
五、课后总结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种植的过程,但这里的种植不是简单的种植。如果要把这节课上成一节纯粹的种植技巧指导课就失去了"科学课"的探究意义。"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所以本课的设计强调的是"动手动脑学科学"。
让学生关注到"繁殖"的多样性,接着让学生观察植物,从观察中又发现了问题。要种植的时候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着研究去种植。学生这时又是自己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在动手之前老师刻意安排了很多的动脑,只有先动好脑了才能去动手。所以本课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要如何动手,为什么要动手都已心中有数,自然真正动起手来就手到擒来了。其实科学课的后续研究并不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安排的好还能起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关键是要能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