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促成长 五育融合育新人
2021-11-18田蕾
田蕾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是一所覆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的“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注重幼小初高一体化培养的模式。育新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整体思路是: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理论引领,课题先行;纵向贯通,学科融合;协同育人,家校并举;出力流汗,基地保障;立足素养,面向未来。只有以上六个方面协同发展,全面开花,才能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真正受益,学校教育也能得到更全面的开展。
五育融合 立德树人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四育”的重要基础。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赋能。劳动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在实施过程中要防止出现“挖挖土、种种菜、玩一玩”等一些浮于表面的做法,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有责任、有担当、有本领。劳动教育不一定是快乐的,但一定是有意义的。所以,劳动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完成对学生人格的滋养,以劳动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目标,聚焦生活体验,聚焦课程建设,聚焦立德树人。
理论引领 课题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工作要求。2020年3月和7月,国务院和教育部分别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在以上国家层面的理论引领下,学校紧跟步伐,重视劳动育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育新学校举办的北京市贯通课程实践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就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经验进行了分享。经过一线教师、劳动教育专家、学生、家长等多方研讨,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的方向和做法。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项目组,并积极申报了关于劳动教育评价和课程的两个国家级课题,这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劳动教育奠定了基础。
纵向贯通 学科融合
劳动教育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幼儿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学低年级学生逐步融入班集体,到小学高年级开始主动参与家庭、学校的活动并能完成一定的任务,初、高中阶段能够承担起一定家庭责任、策划组织一部分学校活动,高中阶段有能力参与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能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做出规划。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幼小初高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劳动教育目标,实施纵向成长的劳动教育体系。借助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抓住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升学关键节点,在幼小衔接课程(例如一年级新生培训)、小升初(项目式学习课程)融入劳动教育,以及抓住入队、入团和党课的教育契机实施劳动教育。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要引领学科融合 首先,以劳动教育国家课程为依托,实现学科渗透。国家课程包括小学、初中的劳动技术,高中的通用技术以及学科渗透课程。不同的学科起到不同的渗透作用。例如语文、道法、历史、政治等学科主要是劳动观念和劳动品德的渗透,体育、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主要是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在实现学科融合方面,遵循三个步骤:一是学校领导统一规划,树立学科融合的教育观念;二是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敏感性和学科渗透能力;三是注重宣传教育,构建劳动教育的学校文化氛围。劳动教育在多学科融合、渗透下,不仅可以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也可以有效落实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目标。
其次,以学校的大课程体系为基础,丰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育新学校的大课程体系统称为“育·新”课程。其中第六部分是劳动与生活,主要指小学部“华夏智慧”中的劳动教育课程,和中学部的“研学旅行”课程。除此之外,结合学生在校内的日常实践活动,开发一系列劳动教育实践的主题活动。一是线上线下劳动周,例如疫情期间开展居家劳动周活动。二是校园宣讲主题活动,比如升旗仪式、广播教育、劳模讲座、身边劳动榜样宣传教育。三是班队会中劳动教育主题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班级岗位劳动教育,例如学校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学雷锋活动月、清明祭英烈扫墓活动、五一劳动月等。四是在校园内和社区内开展的公益志愿者活动。五是在科技、体育、艺术社团中融入劳动教育,比如为了迎接疫情后的第一次复学,艺术中心组织学生用画笔美化、装饰校园,充分体现以劳育美的价值;在中秋节组织学生自制手工兔爷、灯笼,让学生在劳动中充分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些课程和活动坚持多年,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通过各种实践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教育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兴趣高涨、乐于参与,从而收获成长。
最后,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视劳动教育评价。为建立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课题组研究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评价,记录学生实践过程及评价结果,围绕各类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建立了值周评价系统。通过参考后台数据,每周汇总广播表扬,每月汇总评选劳动小模范和劳动模范班集体,每学期汇总进行先进班集体评比,将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劳动教育课程。学校还将劳动教育评价纳入共青团入团和少先队入队的评价标准。下一步,随着“劳动教育引领下的学科融合探索”的深入,我们也会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校内平台建立每一个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档案。
协同育人 家校并举
我们对中小学师生及家长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观念,占比86%,但劳动意志力和主动意愿较弱。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应该加强劳动教育,但家长认为最有效的劳动教育场景倾向于学校,占比73%;教師认为最有效的劳动教育场景倾向于家庭,占比70%。所以,只有家校合育,共同开发可利用的劳动教育资源,主动承担各自的育人责任,劳动教育的深化落地才会事半功倍。
首先,以学校为主导,在家校沟通中传递劳动教育理念。育新学校抓住一切家校沟通的机会,如每年一次的“一日班主任”活动、校级家委会、家长会、班主任沟通等,强调家校合力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将每周三15:50~16:30的课后服务时间安排为劳动教育课。除了在课上学习劳动技能,课后也给学生布置家庭劳动作业。最后,给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衣食住行管五方面设定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幼儿园学生要具备自己穿衣、吃饭、睡觉的能力,在长辈陪伴下出门、管理自己的玩具等能力;小学生要具备清洗衣服,制作凉菜,家用物品使用与维护,家庭交通工具维护,个人卫生清洁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中学生要具备收纳衣物,简单的烹饪,家用环境布置与美化,制定家庭出行规划,照顾家庭成员等能力。
我们采用学生、家长和教师每周共同完成家务劳动周记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发挥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影响作用,培养孩子养成自觉、自愿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此外,学校每学年会评选“最美家长”,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做好最美的小事”、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活动,“小手拉大手”,家校携手,协同育人。
出力流汗 基地保障
劳动教育要实实在在地干活,实实在在地出力流汗。考虑到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接触到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有限,我们挖掘一切资源,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育新学校坐落在社区内,学校教育可以和社区资源紧密结合,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参与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活动、交通疏导、卫生清扫等,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为了让学生能接触校外职业体验、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多种劳动形式,学校在中国农机院农机试验站等地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我们走进劳动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学习农机、农业、农艺等知识,相继开展渔业、畜牧业、种植业等80个种类的劳动教育课程。大到农田、池塘、牛场,小到餐桌、石磨、机房,都是让孩子们接受劳动教育的地方。看着亲手插秧的农田,会忘记跌入泥坑时的尴尬;吃着亲手做的面点,会想起妈妈每日做饭的辛苦;品着豆浆、豆腐和豆花的美味,会感叹劳动的每一道工序都是这么严谨;当自己上手扎染、陶泥、活字印刷等技术时,才体会到什么是工匠精神,才明白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都是精益求精打磨出来的。孩子们豆大的汗珠、汗湿的衣服、一身的泥,都挡不住心中对劳动的热情。记得有一次,三年级的孩子参观牛场后纷纷感慨奶牛的一生真是太伟大了,除了临产前的两个月,几乎一生都在产奶。当它不能产奶了,也要上餐桌供人们享用。随后在学习田间管理时,当听到老师说:“现在拔的杂草是给奶牛吃的,我们每人定个小目标,拔上3斤!”孩子们干得格外卖力了。最后,同学们拔了6斤、7斤,10斤的都有。有了劳动基地里的切身体验,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中,真切地感悟到了劳动之辛、劳动之美。
立足素养 面向未来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立足素养。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的六大素养和劳动教育紧密相关。通过劳动理论学习了解人文底蕴,通过了解劳动成果体会学科精神,通过动手实践和理論相结合学会学习,通过在劳动中感受健康生活的美好,在劳动教育中培养责任与担当,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实践创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素养和与时俱进的理念,建立农业4.0概念,培养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