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11-18陈丽
陈丽
改革开放后,“留守儿童”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工作至少半年以上,且年龄不满16周岁的儿童,主要是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起初,留守儿童是大量农民工离乡涌向城市工作而出现的特殊群体;不过,如今的情况已稍有不同,留守儿童也出现在中国各大城镇,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对象。
只有厘清原因,多管齐下,多方努力,留守儿童的成长现状才能有所改观。哪些原因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成长现状?又有哪些对策值得考虑与尝试?面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学校应如何实施“关爱计划”?
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向新兴产业转移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外出务工,这对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随之产生的农村留守学生的问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日益凸显。为准确了解和掌握留守学生的现状,进而做好留守学生的关爱工作,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基本情况
这次专题调研活动,我们以萍乡市范围内的在校中、小学生中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为对象,以在线无接触式问卷、面对面交流、查看文字材料、实地察看等形式,在全市各县区多所中小学校开展调研,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的关爱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本次全市范围内采取在线问卷调查,收到问卷数共计2060份。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分别来自上栗县等七个县区多所中小学学校;其中中学生651人占比37.1%,小学生1381人占比67.0%,其他人员28人占比1.4%;其中男生937人占比45.5%,女生1123人占比54.5%。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多种方式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四个缺位”问题,即亲情的缺位、家庭教育的缺位、监护的缺位、学校管理的缺位。
存在问题
亲情的缺位,导致相对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 据调查,33.8%的留守学生有孤独感,有8.5%的留守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自卑。由于父母大多常年在外工作,使他们难以得到来自父母的教育培养,父母也难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学习生活情况。这种亲情的缺位,导致留守学生心理容易走极端,往往性格孤僻,对他们的交往、学习等产生一定影响。据调查数据显示,有23.1%的留守学生希望与更多的人相处交流,有4.6%的人害怕与人相处,怕受欺负,还有4.5%的人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自己也不会去关心他人。
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行为偏差的出现 家庭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缺位。调查数据显示,42.8%的留守学生觉得自己缺少关爱,在学习方面,只有59.9%的留守学生能够完成學习任务。在品德方面,有81.4%的留守学生愿意做一个行为端正的孩子,49%的留守学生明确自己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受社会的不良影响,留守学生认为“读书无用”,数据显示1.9%的留守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学习不够勤奋,成绩普遍较差。另外,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自律能力相对较弱。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监护人对孩子的言行大多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其一定程度上存在行为偏差。
监护权的缺位,导致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一般是爷爷奶奶等长辈,这种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知识等造成的代沟,使其难以有效行使监护权。据调查,20%的留守学生缺乏安全感,不安全因素方面,主要是缺少家人保护自己和社会治安方面。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被拐卖、被伤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安全教育不到位,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假期时,脱离了学校管理,监护人管理难以到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学校管理的缺位,导致有效配合相对薄弱 目前学校教育非常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好达到教育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大多在课堂教育,掌握不全面。调查数据显示,有36.7%的留守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有28.7%的留守学生希望自己有更好的学习环境;82%的留守学生存在学习上的困难;遇到困难,近50%选择自己解决。但是,因为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的老师无法从留守学生家长那里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更无法得到学生父母的直接配合,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陷入尴尬境地。
建议与对策
高位推动、压实职责 根据调查了解及实践情况,我们认为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民政等部门的职能,逐步形成党政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关爱工作整体联动机制。加强校园周边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和各类车辆管理,可邀请公安机关和铁路、路政部门和社会组织专家进行教育宣讲。切实增强留守学生的安全感。政府应当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法定教育的权利,为他们异地上学、转学提供便利条件。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必须将家庭教育和加快城乡二元体制的转变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建立留守学生关爱专项资金,为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搭建优质教育平台,优化师资配置,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注重家教、互融互动 针对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我们认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缺乏沟通,大多由在家的年长亲属作为监护人教育培养,期间的年龄代沟、思想、生活习性差距较大,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直接亲情,多方因素可能导致他们畸形发展。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如有必要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外出率”,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父母同时外出的,应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或通过微信等多种通讯方式来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如经常进行电话交谈信件交流,既要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身体情况等一些较基本的问题,又要加强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波动和习性转变等情况,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始终当好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让孩子从外出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好像父母仍然在身边一样。父母不能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要与学校老师多交流沟通,特别注重孩子的思想道德修养,注重其学习生活良好习性的培养,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上下联动、关心关爱 做好农民工留守儿童工作,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解决我国农村出现留守学生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乡镇、村(居)委会通过建立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离退休教师、新闻媒体人员等参与服务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在学习、生活、校外活动等方面为留守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留守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怀和温暖。蒲公英志愿者协会近几年通过整合社会各种资源,依托协会团队资源、研学基地,利用文化长廊、实训文化墙、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体,充分发掘学校文化底蕴,创新研学活动教育途径和方法,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留守儿童研学教育教学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疫情期间的线上线下教育,开展校园抗疫等系列活动,不断探索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新思路、新举措。
目前,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不高度关注重视,任其发展,必将给未来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充分调动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爱、呵护留守学生,努力为留守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提供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肥沃的土壤,快乐的天地。
此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依托萍乡市蒲公英志愿者协会开展留守学生研学活动的实践研究”(编号:20PTYB8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