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寒地大豆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2021-11-18陈佰林
陈佰林
摘要:大豆作为粮食和油料作物,在东北特别是黑龙江一直进行大面积种植。因此成为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营养价值高、品质佳、用途广,深受人们青睐。东北地区土地肥沃,自然环境良好,比较适宜大豆种植。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极端天气、病虫害等,导致产量提升比较缓慢。如何在东北气温较低的环境下,保持大豆有着更高的产量是值得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针对东北寒地大豆栽种的相关技术要点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东北寒地;大豆栽种;技术要点
东北大豆闻名于全国,主要是因其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且雨季处于炎热的夏季,其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大豆干物质及油分的形成,但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及种植的连续性,忽视了对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导致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加之病虫害的严重影响,一些地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中有害物质不断积累,产量无法持续提升。尤其在大豆在其生育期内会受到多种病虫的侵袭,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对此,需要深入研究、不断优化种植技术,加强田科学间管理,方可实现大豆种植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1 影响大豆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肥料和土地管理
東北寒地大豆的整体产量受当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影响。在大豆生育期,土壤环境对大豆生长具有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大豆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及微量元素依赖于土壤的供给,才可实现整个大豆栽种的质量以及效果。因此,对栽种的土壤条件进行合理的优化,是大豆栽培的首要任务,其中包括合理施肥及科学的田间管理等多个环节。
1.2 种植地区气候条件因素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耕田面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但是土地资源的丰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影响因素,导致了农业种植的复杂性,造成了不同区域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不统一,尤其是气候条件差异比较明显。在各个不同地区当中,由于环境温度的差异较大,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条件下来进行种植,才能有效保证大豆获得更加良好的生长环境,比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当中四季温差较大,气温的高低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大豆农作物的生长,因此,要重视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因素,采取特定的种植方式,以避免气候因素对大豆总产量的影响以及整体效益的干扰。
1.3 播种时期的选择
不同的温度和光照环境,可导致在大豆的播种期有所不同,因此,确定大豆最佳的种植时期十分重要,可根据当地实际从种植经验方面总结和判断大豆的播种时间。通过对大豆大豆最佳波动期的掌握,找到其形成的规律,从而确定固定的播种时期。此外,由于品种不同,最佳的播种时期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
2 东北寒地大豆栽培技术要点
2.1 种子的选择与处理
播种之前,需要对大豆的品种进行科学的选择,同时还要进行种子处理,处理的目的是有效降低大豆发芽所需要的周期,增加种子的抗病能力,保证大豆始终处于一个最佳的生长和发育状态,但对于不同的地区而言,在基础条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大豆品种的选择和处理方法也有不同,要考虑种子的不同特性,以确保良好的发芽率。
2.2 播种深度
东北寒地大豆播种时间通常为5月中旬。控制种子播种的深度是比较关键的环节,其关系到大豆生长的速度和状态。因此,播种时要要将深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要依照东北寒地区域的温度状况以及外界的影响因素确定播种深度,否则,会直接影响种子的发芽率。东北寒地通常的播种深度在5cm处。土壤温度在8℃左右。
2.3 种植密度的控制
大豆种植密度对大豆的整体生长态势有很大影响,需要合理控制。密度过大,会形成遮蔽性作用影响到了大豆的光合作用,同时相邻的植株之间会形成不良的营养竞争。进而对大豆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形成了嚴重的影响。密度过小,虽然能促进产量的提高,但会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因此需要有效的控制种植密度。在保证大豆正常生长条件下,合理的调整大豆种植密度,既可以节省土地资源,还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2.4 合理轮作
轮作含义是指在不同的年限范围内,在同一片土地当中栽培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合理的轮作就是使农作物从土壤当中吸收不同的土壤养分,其中主要运用不同农作物对营养物质需求的差异性原理,使土壤具有一定的回避恢复效果,有效降低土壤中养分的消耗量。在种植过程中,可选择出相对应的轮作品种,并且对其进行配合栽种,对此,要依照大豆对土壤当中的养分需求进行选择,以便提高土壤的肥力效果。
2.5 科学施肥
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科学施肥可以让大豆获得更加充足的养分,以保证大豆的正常生长。在是非问题上,由于人们认识和思维方法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传统的大豆施肥工作中,认为肥料施加越多产量越高,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但加大了前期投入,同时也未达到预期的产量效果。可见,科学施肥十分重要,是决定作物全生育期健康生长的重要保证。东北寒地一般施肥15t/hm2,并分两层施肥,其土壤深度分别为5~10cm,和10~15cm,可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3 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
3.1 立枯病
此类病害多发生在大豆的幼苗时期,根基部分出现许多红褐色且略有凹陷的病斑,表皮有开裂相似于溃疡的现象,病害严重时,颜色为红褐色,整个根基部分均萎缩,植株折倒枯死。该病害主要是植株受到了立枯丝核菌的侵害所致,该菌来自于含有病菌的土壤,对根系造成直接感染到。植株生长期间或低洼区域感染此类病害的概率最高。
在防治方法:进行轮作,预防涝灾,严格控制土壤的湿度,选择地势高、排水性能好的区域种植。对已经发生的病害,可用25%的恶毒灵、乙蒜素1000倍溶液进行治理,预防经济损失。
3.2 根腐病
在东北种植区域,大豆根腐病有很高的发生率,主要危害植株根部,导致大豆生长速度减慢,甚至直接枯死。在成株感染之后,会出现矮化的現象,导致根瘤的数量减少,甚至影响结荚的数量,降低大豆质量。此类病害近年来的发生率明显提升,其属于蔓延类型的真菌性病害。
在防治方法:传统的防治方式只能短时间内减轻危害,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应选择正确有效的防止措施,首先,应选择抗性较高的种子,进行轮作,并在播种之前进行拌种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也可使用品萃对疫苗进行稀释喷洒,实现病害治理以及消毒的作用。
3.3 大豆紫斑病
此病多发生在北方大豆生产区,主要危害种子,对种子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使种子萌发率低,此病对豆荚和豆粒危害较为严重,是大豆扩种生产的主要病害。豆苗被感染紫斑病后,子叶上出现赤褐色圆形斑,并逐渐发展成云纹状。尚未成熟的豆荚染病斑较大,呈灰黑色,形状多样。病斑由浅表发展至荚内,呈紫色,内浅外深,形状不规则。荚内未成熟的豆粒,染病形状不定,大小不一,从外观上看,受害豆粒多呈紫色,脐部四周有浅紫色斑块;重者整个豆粒龟裂变形,导致产量降低,豆种失去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黑龙江41号,铁丰19等,(2)豆种处理。在种植前选挑抗病较强的豆种,再用广谱低毒杀菌剂对种子进行处理,常用药物有50%福美双或40%大富丹等。(3)生长期用药防控。应在豆秧开花始期、蕾期、结荚期、嫩荚期,用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各喷1次。(4)秋耕整地。大豆收割后,趁天气晴朗尽快进行秋翻整地,并集中烧毁或深埋染病秸秆,即能增加土壤肥力,又可减少地源性及株源性病害。
3.4 菌核病
此病害主要发生在幼苗时期到成株时期,尤其在结痂以后病情较为严重,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此病害主要危害茎部区域,导致叶片的颜色变成褐色,最后枯死。此外,发病的植株茎部上面有白色棉絮状态的菌丝、颗粒等,属于菌核物质。在整棵植株枯死以后,颜色多是灰白色,空皮层会逐渐腐烂,外部有菌核开始掉落。通常情况下荚上面的病斑枯死的速度很快,难以结痂,之后颜色变成白色。
防治方法:在实际预防的工作中,应使用1kg/667m241%的菌核清药物,兑水300kg,喷洒在田地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预防作用,注意在七天之后再次喷洒一次。在治理的工作中,可使用1500ml/667m2的26%的咪鲜胺药物,能够一次达到根治性的目的。
3.5 褐杆病
此类病害又被称作疫病,病菌主要影响根部、茎叶,出现矮化与枯死的现象。此类病害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出现,在苗株出土之前,根系变软,颜色变黄的现象会出现在真叶生长阶段,严重的会直接枯死。在成株的阶段,根基部分会发病,向着上部分与下部分蔓延。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否则会导致植株出现八字型的生长态势。
防治方法:对于此类病害预防,可以将种子重量的0.35%左右的克露药物与种子进行搅拌。在治理工作中,可以将克露药物1.2kg/667m2与460kg的水兑在一起,每周在叶面上喷洒两次,可以达到根治性的目的。
3.6 霜霉病
霜霉病在东北和华北发生较普遍,发病较重的是气候凉爽的地区,幼苗、成株叶片、荚及豆粒均可被害。严重时引起早期叶片凋枯、种粒霉烂,造成严重减产,减产达30%~50%。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可系统发病。
病苗第一对真叶从基部开始出现褪绿斑块,蔓延直至全叶褪绿。花期前后气候潮湿时,病叶变黄转褐而枯死。叶片背面产生霉层。受害重的叶片早期脱落。豆荚内有很厚的黄色霉层,为病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表面附有一层黄白色粉末状卵孢子。
防治方法: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措施:①選育抗病品种:②种子处理:③清除病苗:④喷洒药剂。
4 结语
在东北寒地大豆栽种技术要点较多,其中以栽种技术、土壤环境、气候条件因素为重点。在栽种工作当中,要合理筛选种子,确保其质量,了解土壤环境,加强栽培技术的优化,合理施肥灌水,以提高大豆的成活率和全生育期的良好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晓莉.东北大豆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科技信息,2019(14):56-57.
[2] 谢光.浅析东北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及实施要点[J].农技服务,2017,3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