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翁凤泉治疗颈椎病经验※

2021-11-18关识言陈述祥

河北中医 2021年7期
关键词:百会穴督脉颈椎病

关识言 陈述祥

(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间盘出现退变,引起周围软组织及骨结构发生继发性改变,从而引起颈动脉、脊髓压迫或脊髓病等一系列综合征[1]。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与颈椎椎体过小导致脊柱不稳、颈椎间盘或小关节退行性变、不良姿势、生物力学失衡、肌肉疲劳、精神压力过大、年龄等有关[2-3]。先有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从而导致周围韧带代偿性增厚、变性,椎体失稳而移位,骨赘代偿增生维持移位,继而椎管变窄等一系列结构变化,引起相应的颈部症状和体征。

翁凤泉为广东省名中医,从医40余载,对颈椎病、颈肩腰腿痛病、中医手法治疗骨折等有深入研究,结合各家学术思想与现代技术,形成一套独特的临床诊治颈椎病的思路,主张推拿、针灸、锻炼结合治疗各类颈椎病,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翁凤泉治疗颈椎病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中无“颈椎病”一名,但许多类似颈椎病症状的描述,如《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曰:“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此足太阳经不通行……”此外,也有关于颈椎病病机的描述。《医宗金鉴·痹病总括》曰:“三痹之因风寒湿,五痹筋骨脉肌皮,风胜行痹寒痹痛,湿胜着痹重难支。皮麻肌木脉色变,筋挛骨重遇邪时,复感于邪入脏腑,周同脉痹不相移。”清·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颈项痛》曰:“有闪挫及失枕而项强痛者,皆由肾虚,不能荣筋也。”明·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妇人颈项强痛方论第六》曰:“夫颈项属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二经相为表里,若感风寒湿气,则发热恶寒,颈项强急,腰背反张。”以上总结了颈椎病的病机乃日久劳损而致内虚,加之风、寒、湿三邪杂至或跌仆损伤,亦或其循行经脉客邪,经气不通,导致经脉痹阻,气血不通,筋骨不和,从而导致颈椎病发生。翁凤泉认为,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颈肩痛”“颈项强痛”等范畴,病在骨筋,其标为筋肉劳损或外邪侵袭,本为肾虚。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循行颈部,膀胱与肾互为表里,故认为颈椎病主要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督脉有关。翁凤泉继承“三因制宜”的中医传统观念,根据广东属岭南,气温高且降雨多,认为广东患者多为热相,且脾常虚,感受风、寒、湿邪后往往寒邪较不明显,多邪从热化,临床多表现为湿多、热多,故除颈部疼痛外,常伴有脘腹满闷、口干不欲饮、大便黏腻、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且病情缠绵难愈。

2 推拿、针灸、锻炼相结合治疗颈椎病

翁凤泉治疗上提倡推拿、针灸、锻炼结合。推拿手法放松颈部筋肉,调畅痹阻肌肉,恢复气血运行;针刺相关经络促使气血运行,缓急止痛,解除筋肉痉挛,鼓舞正气,祛除外邪;功能锻炼加强肌肉锻炼,恢复筋肉正常形态,稳定脊柱,促进气血运行。

2.1 推拿 翁凤泉认为,治疗颈椎病需筋、骨、肉并重,失一不可。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脏腑、筋骨、肌肉、气血共同组成。正如元·程杏轩《医述》所言:“筋骨、脂膜、肌肉、皮肤、毫毛十者,人之所借以为形者也。骨为本,筋束骨,膜裹筋,脂固膜,肉卫脂,肌泽肉,肤统肌,皮荣肤,毛护皮,毫辅毛。譬居室然,骨也者,以为梁柱也;筋也者,以为关键也;脂膜肌肉者,以为墙垣也;皮肤毫毛者,以为门户窗牖,所以弥缝墙垣之隙者也。一有损坏则屋敝,一有伤缺则屋颓矣。”强调筋骨、肌肉、气血不能分割,因此翁凤泉在治疗颈椎病时,常筋骨、肌肉、气血同时治疗,并结合现代解剖学,了解每条肌肉走行及起始点,分析颈椎运动时肌肉的作用力及作用方向,治疗时对肌肉起始点和痉挛肌肉进行牵张和(或)拮抗放松,与传统按、摩、推、拿相结合,以达到“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2.2 针刺

2.2.1 针刺取穴思路 翁凤泉指出,颈部主要有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过,临证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结合辨证论治治疗颈椎病。翁凤泉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夹杂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及气血亏虚证5种证型,与文献[6]观点一致。翁凤泉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经验效穴治疗颈椎病,分别为百会穴、风府穴、颈三针(天柱穴、大杼穴、百劳穴)。翁凤泉认为,必须要将调神贯穿治疗始终,正如《灵枢·本神》所言“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故针刺之前,让患者平卧,同时腹式呼吸2 min,让患者处于平静神守的状态,对患者的气血输布、情志活动、心态、五脏藏泻等有积极作用。

2.2.2 督脉之百会穴、风府穴 百会穴别称“三阳五会”,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和督脉的交会穴,针刺百会穴可通调全身经气。同时百会穴位于巅顶,乃一身最高之处,故为一身之阳气所会,针刺此穴可发越阳气,促进全身经气运行,通瘀痹之处,调神导气。刘道龙等[7]以百会穴为“君”穴治疗眩晕,疗效显著。风府穴,隋唐医家杨上善曰:“风府,受风之要处也。”颈项部平素暴露最多,最易受风邪侵袭,“风为百病之长”,此穴为祛风之要穴,与百会穴相辅相成。翁凤泉结合现代解剖学指出,百会穴下有左右颞浅动、静脉网及枕大神经分支,风府穴下为枕动脉及枕大神经分支,对颈椎病所表现出的头痛、眩晕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有研究表明,针刺百会穴及风府穴有助于改善大脑前后部血流动力学[8]。

2.2.3 颈三针 翁凤泉认为,颈三针(天柱穴、大杼穴、百劳穴)治疗颈椎病之所以有显著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颈部为支撑头部的支柱,头部与颈部斜方肌的外侧凹陷处即为天柱穴,此处为脏腑气血输注的重要关卡,“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故是全身气血津液流注的关键,针刺此穴可疏通气血,以濡养脑腑,更好发挥统帅及调控作用。大杼穴乃八脉交会穴之骨会,属督脉别络。“骨会大杼”,即骨生髓,通于脑,下聚于大杼,骨之精气注于大杼,可强筋健骨。骨生髓,髓亦可充养骨骼。翁凤泉认为如此便为良性循环,子充母盈(骨为子,肾为母),为治疗颈椎病之本。大杼穴亦为督脉之别络,通于督脉,同时激发两经经气,促进气血津液输布,强筋健骨。百劳穴为经外奇穴,善治诸虚劳损,其位于颈部,既可发挥近治作用,亦可治疗颈椎病之本。有研究显示,颈三针可双向调节由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9],还能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抑制慢性炎性反应[10]。颈三针作为靳三针的经验效穴之一,其临床疗效得到了许多研究证实,治疗颈椎病及其引起的症状如颈肩痛、眩晕、肌肉僵硬等有良好的疗效[11-12]。

2.2.4 加减配穴 翁凤泉临证时,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加减取穴。风寒湿夹杂证加风门穴、风池穴、大椎穴、合谷穴、后溪穴,且百会穴、风府穴、大椎穴、合谷穴用温针灸;气滞血瘀证加膈俞穴、血海穴;痰湿阻络证加丰隆、足三里、脾俞穴;肝肾不足证加太溪穴、大钟穴;气血亏虚证加血海穴、大椎穴,并艾灸血海穴、大椎穴、足三里穴。配穴:若出现肩胛区上肢或手指麻木,加后溪穴、腕骨穴、手三里穴、外关穴;若出现眩晕、恶心欲呕等类似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者,加昆仑穴、内关穴;若颈椎活动受限,加束骨穴、后溪穴,配合动气疗法[13]。

2.3 锻炼 翁凤泉认为,仅推拿及针灸无法达到治愈颈椎病的目的,必须配合功法或功能锻炼,同时嘱患者日常重视颈椎病的预防,避免维持同一姿势太久。翁凤泉建议功法采用比较柔和的八段锦及太极拳;若日常在工作时,可行画“米”字锻炼或双手向上伸直交叉,抬头望手,手向两边放下,同时头缓慢向下看,如此循环4~6次。《素问·血气形志》载:“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即形体安逸而心情愁苦的人,病多发生在血脉,宜用针灸治疗;形体虽劳苦,但心情愉快的人,疾病多发生于筋,治疗时适宜温熨肌肉,兼以导引。可见导引功法对颈椎病患者的重要性。

3 小结

翁凤泉治疗颈椎病时强调推拿、针灸、锻炼相结合。推拿手法遵循整体-局部-整体治疗原则,并结合现代医学对颈椎动力学的研究,评估患者颈椎肌肉群状态,拮抗或牵张相应肌肉,改善肌肉力量,使颈椎恢复正常形态,维持力学平衡。针刺必先调神,神对于改善精、气、血输布,五脏六腑之藏泻,心理状态平稳等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后再根据患者不同证型选择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穴位,促使气血运行,缓急止痛,解除筋肉痉挛,鼓舞正气,祛除外邪。功能锻炼加强肌肉锻炼,恢复筋肉正常形态,稳定脊柱,促进气血运行。翁凤泉治疗颈椎病以中医辨证为纲要,以现代医学精准定位为基础,根据颈椎病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与分析,并且要求患者能够根据医生的要求在治疗同时坚持锻炼,寓预防于治疗,早期防护优于治疗[3],同时还要在注重防治结合的基础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指导老师:翁凤泉)

猜你喜欢

百会穴督脉颈椎病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最方便的健身
百会穴:养胃降压就找它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一穴解决“路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