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的要素分析与未来展望
2021-11-18李婧旖张雨通讯作者
文 / 李婧旖,张雨(通讯作者)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呈连续下降趋势。相关调查显示幼儿体质最棒,在中考体育初三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拐角上升,之后持续下降,三成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确实可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政府,学校,家庭意识到体育锻炼对提升体抗力的作用。国内专家联名提案,建议把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将青少年健康排在第一位。在2020年10月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
1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
从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复合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截止到2020年,全国有接近1/4的学生属于超重、肥胖(如表1);全国中、小学生平均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达67.4%(如表2)。与此同时,体重比身高增长的更快,换句话说,孩子在不断的变胖,变胖的同时身体素质在下降,所以有很多慢性疾病,发病年龄逐渐从中老年延伸到青少年甚至是儿童阶段,比如说儿童性高血压,糖尿病,已经屡见不鲜了。
表1 2016~2020全国学生超重、肥胖的比例
表2 全国中、小学生平均视力不良检出率(2018-2020)
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从20世纪70年代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到2014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在不断的调整,总体来说测试项目是从多到少,测试难度是从难到易,评分标准也有一些降低的趋势。其实是为了应对我们国家学生整体体质不断下滑的一个情况,不得以把评分标准下调,尤其是在学生耐力和力量两大项目上,整体的评分标准都是下调,这也更加证明我们国家的学生体质是不容乐观的,尤其是需要专门体育锻炼才能提升的力量和耐力,这两大类项目都在下降。
2 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
2.1 学校因素
学校教学应实施国家规定教育课程,国家规定课程是一个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专门为培养未来合格社会劳动者而科学设置。但是,学校教学安排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考什么学什么”的应试风气盛行,体育课程在普通学校往往难以开全开足。一些学校体育课形同虚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体育课不能开足开齐,且常常出现被挤占现象。‘体育老师生病了’已经成为上课的开场白,甚至还有学校出现‘阴阳课表’现象,一份课表是应对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公布使用,另一份则是实际上课使用的课表。在微博中有个这样的热搜‘安静的课间10分钟’,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一些城市、学校可以供学生课间活动的场地比较少,还有一些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课间活动还提出了限制性要求不允许学生自由活动的条例。目前在很多学校还存在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大城市中心老城区的学校,这方面问题存在会比较严重;农村地区可能由于经费等条件的限制,面临缺少体育设施场地,缺少体育教师等现实问题,据媒体调查,目前仍然有20万左右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在贫困和偏远地区尤为突出,在贵州甚至有一位体育老师身兼数职,不仅当体育老师,当科学老师,当思想品德老师。这是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比其它发达国家,我国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体育课是德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每周保证有2到3个体育课时,除了基本运动技能学习以外,体育理论课也是德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容主要包括运动热身的重要性,体育锻炼对身体的积极作用,如何进行健康饮食等。在巴西,每周除了常规体育课程以外,2/3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舞蹈,排球等课程,在注重实践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理论课程学习,老师会教授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习卫生健康知识,经常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在俄罗斯,中小学生每周上体育课3小时,为了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俄罗斯中小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创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每年给学生做三次体测,根据学生体测结果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种类。他们认为体育课程学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帮助学生愉悦身心,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同样地,在日本他们国家对于体育教育也是极度重视,日本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想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更希望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2.2 家庭因素
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外,家庭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相关调查表明,在我国约80%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就不被允许外出活动,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饮食不加限制、不讲究平衡,这也是造成营养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观点,去看待孩子的体育锻炼,孩子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健康哪里来,不仅仅是从吃上来,更多是要靠练出来,加强体育锻炼,能够让我们孩子收获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他还能收获人格上的自信,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方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同学间的友谊,获得更多的乐趣。另一方面,家长应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参加户外活动,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2.3 社会因素
社区是青少年成长活动的重要场所,但是在国内社会公共娱乐场所主要以老年人活动为主,社区内安放体育健身器材,组织广场舞,踢键子等活动多以老年人为主。近年随着体育纳入中考的分值逐渐增加,针对中考体育的应试培训机构兴起,针对青少年组织的公益性体育健身活动还是很少,因为城市中心土地资源紧张缘故,青少年娱乐健身场所更是少之又少,反而促使了网吧,桌球吧等场所的兴起,不利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怎么从根本上去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改变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在中国当前的教育制度下,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将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的声音越演愈烈[1]。
3 体育纳入高考的相关政策分析
自2010年以来,国务院及教育部多次强调将体育纳入高考范畴,体育纳入高考政策势在必行:
2010年3月,全国两会中关乎全民身体素质的提案方针提出高考增加体育考试,将速度、力量、耐力作为评定并计入高考分数,并以此为标准择优录取。
2016年国务院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区的考生,其体育情况作为录取时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方面。
2019年国务院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要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体育素质作为考核内容,主要体现在学校绩效考核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
2020年教育部在其发布的“强基计划”中提出要将体育测试结果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强基计划”的高校招生政策中,体育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必考项目,其中近20所高校明确规定考生体测成绩需达标,否则不予录取;相反,若体测成绩优秀,同等条件优先录取。
2020年10月16日,教育部王登封司长在发布会重申了体育的重要性,要逐步增加体育在中考的比重,并且也会启动其在高考成绩计算的研究,力争在2022年实现全覆盖,促进体育教育发展。
文件出台亟需政策落地执行。加强体育教育的文件再多,只要体育不被纳入高考计分科目,社会、学校、家长难以提高对体育的重视。政策文件不够明确,重视体育只是‘白纸黑字’的一纸空文。将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虽然是用应试手段去倒逼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但是应试教育的不合理性要远远小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不断下滑。体育进入高考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中国体育教育受到空前重视,体育教育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体育是构建社会文化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推动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以高考的导向作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方案。
就现在教育环境而言,想要将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首先要取得大众的共识,同时,更需要国家顶层设计来统筹布局,发布硬性文件规定,加以重视才能落实。体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要防患于未然,体育之所以不受到重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多呈滞后性。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发病率跟青少年体质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青少年身体发展时期不注意身体锻炼,身体机能就会埋下潜在的隐患,到老年时期会通过身体疾病显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体育纳入高考科目是急迫的。
4 关于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的可行性
4.1 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如何保障考试组织的真实客观公平无差异
将体育科目纳入高考计分科目,公平公正是前提。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在应试范围内的延伸,是国家应试政策的基本特征。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关键一步就是高考,资源分配的结果与个人的未来发展,经济水平甚至社会地位等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高考来实现跨越阶层,实现从社会的某一阶层到另一阶层的流动。因此,高考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其公平性是不同社会阶层关注的焦点。如果将体育科目纳入高考这个系统,在前期会出现不公平、不科学、不透明等问题,这是问题的弊端所在。所以,我们需要进行科学思考与设置。从中考体育经验出发,这些问题都能够妥善处理。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一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借鉴中考经验,考试项目设置首先要简便易行,不能够涉及太多的仪器设备和场地,首先制定一套在全国统一执行的高考体育考试内容基本参考方案,要适用于全国高中学校,不管是在发达地区还是偏远地区大家都要参加完成这个考试,所以简便易行是第一原则。参照(图1)各省中考内容,各省市因教育资源等因素不同,考试内容也不同,但是考试内容设置都符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围绕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两个部分来设置考试内容,生理机能这块用肺活量来表达,身体素质细分下来可以分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因此我们在设置考试项目的时候也尽可能代表这六个方面。因考虑到学生运动水平参差不齐,各省市分别设置必考科目,选考科目可供考生选择。在高中阶段,青少年的整体运动能力,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力量和耐力测试应适当多一些。如设置长跑、引体向上、平板支撑等,也可以考虑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地方体育考试内容当中,如武术,射箭等。根据中考考试内容,可以发现部分省市加入体育笔试,体育课平时成绩、体育综合素质测试成绩都纳入为中考体育成绩,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希望通过体育考试来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但对高考而言,为保证高考公平公正的性质,本文不提倡将体育课平时成绩纳入为高考成绩。
体育考试场地环境问题会影响到考试成绩,所以尽量运用建设国家统一标准体育考试场地,安全是场地建设的第一要求,场地建设面积大小,设施仪器材料运用都要按照其统一标准。其次尽量在同季节、相同考试场地环境中进行考试,运用同种测量仪器减小考试误差。
表3 部分省市中考体育内容
为保障体育考试公平公正要减少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要考虑体育考试项目设置定量化,参考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掷实心球,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项目,选择使用精准科学仪器按照数值进行衡量,减小测量误差,提高体育科学化水平。
高考作为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考试制度,既要面对应届高中毕业生,又要面对学生群体发展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对天生体质不太好,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是不是一种不公平,不平等的待遇。王宗平的建议,参考2021年高考改革实施方案,河北、辽宁、江苏、福建等八省市新高考将采用“3+1+2”模式。语文,数学,外语为必选科目,满分150分;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考试首先在历史,物理2门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然后可以明确将体育纳入选考科目,与思想政治,化学,地理,生物等科目一道,让考上自主选择其中的两门,这样对于身体不太方便锻炼的同学可以避开体育考试,选择其他科目;对于选择体育科目作为高考的同学来说,一方面通过体育运动学习纳入高考成绩,一方面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提高文化课学习效率。
4.2 如何避免纳入计分的体育科目高考,也出现应试教育的模式怪圈
我国的教育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当下,高中体育教学面临着多种挑战,不同区域和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问题。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个人有自己的体育爱好和想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发展形势,急需转型为多元化的模式。一方面,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是核心,学生仅仅是教学的接受者,两方之间没有建立良性互动,学生的想法不能及时传达给体育教学者,并且在很多时候也不能得到理解,长时间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压,教学效果远远未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教学课堂模式缺乏创新精神,教学内容单一乏味,体育教材更新换代慢且缺乏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更不能做到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针对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学者和专家经过分析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策略。首先,体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育学教授卢元镇认为,孩子们自发的参加运动一方面是为了增进身体健康,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满足兴趣,培养自身爱好,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其品质,增强其身体素质;此外,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要多样化,不能单一依成绩而论,要把体现能力的增长作为内在特征,实现课程目标为方向。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这不仅有助于调节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体育教育的关键。要破除高考体育的应试枷锁,体育教师需要转变和树立新的系统的体育教育观念。首先,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教育”的观念。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健康的人才,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育将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体育的基础性环节。其次,体育教师要保持相当水平的工作积极性和教育使命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不断探索先进、科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着重拓展学生的体能和培养其体育精神,将是未来体育教师的重点工作内容。最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发展学生个性,关爱学生成长,鼓励学生奋进,不只是文化课教育具备的功能,体育课也应具备。因此,为了体育成绩而大量重复地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减压等需求,是不可取的。
体育教学一直以来过多地重视动作的标准和联系的密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切身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体育课程应该借助体育的多变内容和形式,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积极有趣的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以思考,增强体育的趣味性。
4.3 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的安全隐患问题
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有关身体运动和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身体运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身体必然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一方面体育考试富有一定的竞技性,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的潜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初高中阶段学生身体,心里发育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较弱,需要学校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避免因为体育教师,裁判员缺乏正确科学的安全防护救护措施错失救助学生的最佳时期,应对日常参与训练的体育老师,考试裁判员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知识技能考核。在体育考试的开展中,教师、裁判员需要充分了解考生体质健康状况,备考时期提交体质检验报告。在考生进入考场之前,要进行热身练习,充分进行拉伸活动,让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做好准备,以开始剧烈运动,避免受伤的风险。体育考试坚持安全第一的实施理念,建议在考试前组织考生统一签订安全隐患承诺书,签订意外伤害保险。来减轻学校,家长,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体育考试所受到意外伤害的后顾之忧。
5 结语
将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中,在国家大型人才选拔考试中,体质健康会被作为一个选拔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这一改变可以彻底改变大众的人才观,合格的人才必将体质健康。体育锻炼不仅仅在于提升体质健康,还在于培育强大的体育精神。体育锻炼可以发挥“野蛮其精神”的作用,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坚强的自制品质,完善人格、促进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全方位认识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改善大众对体育对偏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育体功能,使体育发展之路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