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2021-11-18李柏李芃松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立德体育教师教学内容

文 / 李柏,李芃松

学校体育是加快实现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体育课程则是学校体育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02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颁布以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这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的出台都强调了要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将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意见》提出了2个理念:健康第一,立德树人,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当前,从实施改革总体情况来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视体育轻视德育,教学内容重视单个技术教学,忽略一项运动技能的整体协调教学,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堂上教师长时间的说教导致学生练习时间少,不能进行有效的身体锻炼,教师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育人意识和能力不足等导致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难以发挥和体现。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师素养等角度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提供参考。

1 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树立学生主体论,贯彻“健康第一”和“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

1.1 树立学生学习主体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更多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体育课上学生进行学习和身体练习的积极性不高,容易出现厌烦体育课的现象。所以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了解学生需求,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而是他所学东西的“创造者”。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才会逐渐喜欢体育,热爱体育,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1.2 将“健康第一”和“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贯彻到教学理念中

对个人而言,体育有三大功能,一是健身,促进身体健康;二是健心,促进心理健康;三是健群,促进社会交往。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往往只注重体育的健身功能,忽略了体育的健心和健群功能,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从体育课程伊始,便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理念,凸显对体育学科健身功能的高度重视,导致原有的体育课程教学多注重身体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3]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也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体育课程标准要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意见》增加了“立德树人”的理念,实现了“立德树人”与“健康第一”两个课程理念的辩证统一[4]。既要强调健身功能,引导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第一”的意识,又要重视育人功能。体育的健身、健心和健群功能齐头并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塑造健康的完整人格。

2 教学目标改革创新清晰可见,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2.1 目标清晰可见,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所带的班级比较多,每个班级的学生运动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体育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运动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5]。

原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分为3个方面: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为5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原有的情感目标包含面比较宽泛,没有具体所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新的教学目标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代替了之前的情感目标,更加细化和具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和压力,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2.2 目标要切合实际,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新课程标准充分地发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自课程标准出台以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和规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只停留在教案上,“面子工程”做的很足,实际上课中却与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学目标要落到实处,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上完一节体育课之后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是运动技能的提高,可以是健康行为的促进,可以是体育精神的领会。学生有变化有收获,教学目标的制定才会有意义。

3 教学内容改革创新 “一校一品”打造特色的完整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1 打造“一校一品”,促进学生运动技能专项化

体育课程在高校时期应进入运动技能专项化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运动技能。所以运动专项技能的学习应该由当前的“全面体验”转向“重点突破”,不再是平均分配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去学习所有的运动项目,每一项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6]。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文件中就特别要求全国的学校要大力推进“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的工作[7]。学校可以根据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专项技能去打造“一校一品”,形成自己的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如现在全国推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充足的教学器材和场地进行足球项目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足球专项运动技能。如:洛阳的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和广州的花都小学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发展跳绳项目,学生的花样跳绳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在教授专项运动技能时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这套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做好大中小幼相衔接,从项目的最基础技能开始学习,打好根基,逐渐上升难度,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

3.2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制定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多年来我国重智轻体,教学围绕着分数转,升学率成为评判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所以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不主动花费时间锻炼身体,导致学生体质呈现下滑的趋势。大学阶段还处于身体发育后期,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仍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进入敏感期,发育速度增快,所以教师要着重抓住这一特点,多安排一些运动强度小但是运动量较大,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教学内容和运动强度大、运动量小、发展学生肌肉力量的内容。另外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教师要制定一些考验学生团结合作的教学内容如篮球和足球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团队精神,走出自我,融入集体。

有些教学内容看起来安排的很多很满,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练习组数和频率很小,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达不到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制定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能够有效刺激学生机体产生变化,逐渐增强学生体质。教学内容还要安排学生放松环节,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这样有利于机体恢复,使学生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接下来的文化课学习中。

4 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生动有趣,玩中学、学中玩的情境教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明确学生体育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可以给学生讲明白的,必须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得到。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讲解并做动作示范,之后学生开始进行模仿练习,这种练习模式缺乏趣味性,学生学习容易出现抵触情绪,自然也很少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魅力。所以教学方式要创新,多多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情境创设教学方式。情境创设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它能使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教学氛围中学习和练习,玩中学,学中玩,利于为学生所接受。情境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和能力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学有所用,才会有趣。进行情境创设之前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贴近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情境创设教学方式要与教授的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学习内容不同,创设的情境也应不同[8]。

5 教学评价改革创新多元、具体、即时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体系

一堂优质体育课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检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和对教学效果的评判。这套教学评价要包含优秀的标准、良好的标准以及及格的标准。学生上完一节体育课之后能够清晰的了解自己本节课的进步,评判自己的成绩,发现在学习中的问题,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原有的教学评价只重视对运动技能的评价,采用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的方法以及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方式,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期末考试学生分数考的很高,实际上却什么也不会。新的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会使体育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也会更全面。这套教学评价体系必须是多元的。学生可以自己评价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学生之间也可以根据教学评价标准去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上课的综合表现评判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绩,并给予相应的鼓励与评价。教学评价要有具体的标准。原有的教学评价只有1条标准,是否掌握所学内容。掌握了就说明成功,没有掌握就说明失败了,还需要继续努力。这样的教学评价标准不够清晰明确,没有设定一个能够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和掌握教学内容程度的具体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要分为3个标准,明确优秀的标准、良好的标准和及格的标准,这样教师能够初步判断有多少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和达到的程度,进而思考教学评价标准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进行调整,为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评价标准做铺垫。清晰具体的教学评价能够给学生制定一个学习目标,使学生朝着优秀标准去努力。最后教学评价要及时,每一节课所学的教学内容不同,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也应不同。教学评价可以是运动技能的评价,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的评价。所以每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表现即时做出评价,即时反馈即时调整,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和证明的作用。

6 教师素养改革创新— 争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体育教师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引路者和促进者,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影响着每一位学生。2018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9]。“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只是增加体育教师人数的简单命题,提高教师的素养才是关键。体育教师素养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约束性的自我修养规范或准则,具体包括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身体素质。传统的体育教师文化素养偏低,行为举止比较粗鲁,给人们留下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印象。所以体育教师要改变这一印象,就要从自身做起,育人之前先育己,注意自身言行举止,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陶冶情操,做一个有修养的体育文化人。

在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下,我国现代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单一追求升学考试成绩的倾向,家长和学校只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10]。体育课在学校中不被重视,体育教师在学校中不受重用,间接造成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学科的认可,难以发挥自己的激情和潜能投入到教学中。随着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的出台,学校体育工作被重视,教师的能力得到了发挥,体育教师选拔越来越规范,自身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体育教师要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才能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投入工作岗位中,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学为人师,身为世范”。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不能出现原有的辱骂学生甚至打骂学生的现象。体育学科的特殊性要求体育教师既要进行体力劳动,又要进行脑力劳动,所以过硬的基本身体素质和专业的运动技能必不可少。体育教师有过硬的基本身体素质,体魄健壮,阳光、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具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是体育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原有的体育学科教师注重技能和体能的教授,忽略了健康知识的讲解。所以体育教师要多学习健康教育专题知识,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现代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越来越重,除了教学能力之外,体育教师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多关注教育方面和体育方面的动态,查看相关资料和文献,不断学习,了解行业最前沿的发展研究和成果,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

7 结语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师素养6个要素进行改变,改变过去体育注重健身功能忽略育人功能,将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内容由“全面体验”变为“重点突破”,挖掘学校体育优势,发展“一校一品”,转变过去的单一说教式教学方法,引用情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由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变为过程性评价,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育人能力。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立德体育教师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