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排球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2021-11-18高娟
文 / 高娟
排球运动是球类运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运动项目,具有高度技巧性、专业性和对抗性等特点,使当前体重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排球训练主要采取隔网对打的模式,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对抗,但因双向互打,需要参与人员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又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会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机体受损情况[1]。排球作为集对抗性和竞争性为一体的球类项目,为保护青少年机体组织、促使正常训练,采取有效预防和保护措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排球运动损伤特点分析
排球技术应用到力学原理主要有起动、制动、蹦跳、旋转球及入射角等,青少年训练时需要,需要膝关节、踝关节、肩颈部保持协调一致,如果运动力度不到位,极易造成这三个身体部位的损伤,且这种现象在排球训练中十分常见。
现代排球逐渐迈向高快结合的趋势,一些运动技巧往往需要借助跳跃和半屈膝动作向结合,所以力度掌握不好,就极易产生膝盖损伤、脚踝损伤等不良情况。此外,在继续排球训练时,击球往往需要大量的鞭打动作来完成,换言之要求较快的挥臂速度,但如果发力不均匀,也会造成常见的肩部损伤,如肩部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等。结合大量调研资料发现,排球训练引发的膝关节损伤发病率为22%,腰部损伤发病率为18%,踝关节损伤发病率为14%[2]。
2 引发排球运动损伤因素分析
2.1 专业知识和防护意识薄弱
体育活动的基础是安全,所有的运动训练项目需要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先决条件。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有效,或是缺少防护意识,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训练,对此应教师应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防范意识,丰富自身专业技能,为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这对于降低青少年在排球训练过程中的损伤尤为必要。
2.2 参与者体能存在差距
很多运动损伤的产生,与青少年身体素质有关,比如弹跳能力作为排球训练中的关键要素,需要参与者具有良好的运动技能。如今排球技术日益发展,进攻形式上也与以往不同,需要连续起跳多次才能完成;起跳次数的增加表明需要训练人员具有一定的弹跳能力,而弹跳能力的养成,讲究力量和速度的结合,但很多青少年在学习排球这项技术时,由于掌握不好力量与速度的搭配,极易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一般来说机体损伤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新技术需要高难度的动作来完成,而青少年在顿时间内无法养成较高的肌肉力量,训练使用蛮劲或用力过猛,极易出现损伤;另一种是运动动作不规范,错误的训练行为会加大损伤的产生[4]。
2.3 活动准备及安排不合理
2.3.1 活动准备不充分
排球训练过程中,需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就是说,应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这是有效预防青少年运动损伤、保证正常训练的主要条件。准备活动中通过活动膝关节或是做一些简易体操,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肌肉得到较好的舒展,以此提高柔韧性。当然,充足的准备活动也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条件反射,使其更好投入到排球训练中。
2.3.2 运动量不合理
不同程度的运动量,都会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运动量过大,使肌肉组织处于负荷条件,如果负荷量过高,既会降低运动能力,又会降低训练效率,还极易造成机体损伤。而运动量较小,虽然减少了机体刺激,但难以有效完成训练,此时参与人员的懈怠和放松也会引发机体损伤。
2.3.3 组织方式运用不当
排球运动是对青少年运动技能的综合考量,在训练过程中需要遵循多项原则,如训练原则、竞技原则等,如果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法上,无法有效把握这些原则,或是组织方式运用不恰当,都会加大损伤发生风险。
2.4 缺乏相应的预防运动损伤意识
很多青少年在进行排球训练时,缺少预防损伤意识,往往觉得自己身体强健,不会轻易受到损伤;或是直接产生机体损伤后,会认为自己身体素质较好很快就能恢复过来。这样一来,即使开展排球训练,也不会做好自我保护,再加上很多教师一味注重对学生传授运动战术和技巧,轻视了预防措施的讲解,造成学生在落地踩球例发力不均匀直接出现运动损伤现象[4]。
3 排球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分析
3.1 开展排球训练前做好充足准备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安全的运动训练环境,提前检查好场地、设备,如应查看网柱是否安装牢固、排球气压是否合理、保护装饰是否佩戴齐全等,营造安全合理的训练环境是排球训练的基础条件。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排球训练前,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可结合不同的训练环境、内容和要求,做好一些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性的准备活动,这样能增强机体的兴奋度,促进血液循环,保护机体组织免于受损。比如,针对扣球训练,考虑到肩颈部位和腰部肌肉使常见的运动损伤部位,教师应让学生事先活动自己的肩关节、膝关节和腰部,做一些适量的拉伸活动,使身体得到较好的舒展。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掌握好准备活动和正常训练的时间间隔,一旦两者时间间隔较大,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各项机能,失去准备活动的真正作用。当然,准备活动应结合训练项目的不同作相应的调整,且还要考虑季节、缓解及学生差异等因素,比如考虑到冬季比较严寒,要适当增加准备活动的时间,这样能够降低学生的懈怠性,以不断增强体温的方法来使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提高运动水平,打破环境的限制;由于夏季高温条件下,为避免学生出现中暑,应缩减准备活动的时间,针对有过运动损伤的同学,要给予这些学生特殊关注,督促其进行更多的准备活动,且保护好吸管机和周围肌肉群;球场
环境及位置的不同,准备活动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针对攻手和二传手的特点,攻手在准备环节上应主抓肩关节、膝关节的拉伸和训练,而二传手需要进行大量的手臂动作,在准备活动中应侧重于双手指关节和臂膀的活动。因此,准备活动不是盲目进行,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青少年于排球训练中的预防工作,切实减小运动损伤的出现情况。
3.2 增强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识
在实际的排球训练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做法,增强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识,在开展专项训练前,应采取示范讲解的做法,让学生树立安全保护意识,比如针对踩球这项训练,教师在讲解时,除了传授踩球的技巧外,还要告诉学生如何降低脚踝的损伤,同时说明出现运动损伤后如何做好应急处理预案,这些都是降低安全隐患行之有效的做法。为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应让学生从思想上改变认知,了解预防损伤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此外,教师应组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运动损伤常见部位及应急处理措施,并做好提前预防工作。当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排球训练教学,采取精讲和激励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多学、多练、多摸索,全面 改善教学质量。
3.3 规范排球技术运动动作
教师在引导学生排球训练时,对于不合理的排球动作,要及时纠正,同时做好对运动技巧、运动战术的讲解,强化示范训练环节,不断规范学生的技术工作。此外,还要注重演示与实际训练的结合,降低学生因错误运动行为引发运动损伤的产生率。
3.4 注重学生体能的提高
教师对学生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培养,需要以良好的体能为根基,应根除重战术、轻体能的错误做法,也就是说,体能和战术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充沛的体能是提升战术水平的前提条件,同时战术水平又对体能基础各项要求。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体能的提高,以实现体能和战术的高度协调,为避免出现运动损伤提供安全保障。
3.5 强化技术训练和保护动作的学习
无论是任何运动项目,如果技术动作不规范、不到位,易导致局部负担过重、引发运动损伤,对此教师应强化技术训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在展开排球训练教学初期,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动作概念,进而有规划、有目的的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并相应的提升自身肌肉力量。比如,起跳训练中的落地缓冲,是保护机体组织基础动作,但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忽视缓冲动作,造成身体躯干和下肢两者之间的冲击力过大,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
3.6 提高运动训练后的放松
在做好准备活动后,与之同样重要的是运动训练后的放松环节,适当的放松训练能够让学生各项生理指标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减轻机体组织延迟性的酸痛感,避免肌肉组织出现痉挛情况[6]。
4 结束语
青少年在排球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告知排球训练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指导学生针对运动损伤,做好预防保护措施,降低机体损伤的产生率。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切实提高体能和战术水平,规范学生运动动作,有效降低运动损伤概率,从根本上保护好青少年机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