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途径研究
2021-11-17唐慧云孙凌阳李历
唐慧云 孙凌阳 李历
摘 要: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针对不同的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实现思政课的精细化、创新化发展,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文章以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为论述对象,在分析课程思政重要价值的同时,思考高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完成课程思政建设任务。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73-03
2020年,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达到2.7亿人,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受教育群体,课程思政的建设任务重大。高校所发起的音乐教学活动承担着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重要任务。作为情感丰富的课程教育体系,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加入课程思政,不仅能够丰富课程的教育功能,也能够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灵感。如何实现音乐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解决课程思政脱离实际、教育力度不足等问题,这是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学活动所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分析
(一)完善音乐教学体系,加强思政教育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1]这一要求重新闡明了新时代的教育任务:不仅要在文化上引导学生,更要在思想上管理学生,让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时代发展、建设的排头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相关教学工作仅围绕音乐文化、音乐技能展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提升[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长此以往,学生文化意识淡薄、历史虚无主义意识萌芽等消极问题开始出现在音乐课堂当中。针对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让大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音乐体系的同时,形成文化认同感与民族精神,促使其形成发扬本土文化的良好意识。课程思政的导入,可发挥高校音乐教学的德育和智育等多元功能。
(二)提升思政教育力度,满足学生需求
思政教育是新时代下高校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路明灯。新时期,多元信息内容的冲击、各种社会思潮涌动、鱼龙混杂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均不断挑战着大学生的底线,对于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而言,迫切需要思想上的综合引导。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将课程思政引入音乐教学活动当中,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依靠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从多个角度开展,即使是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大学生也能够掌握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课程思政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是改变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提高其学习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这样的转变,不仅能够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思政建设的融合难题分析
(一)思政理论与音乐知识无法对接
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中,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在尝试着将思政理论融入音乐教学活动当中,但整体的教学质量并非尽如人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业性、综合性过强,以说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不能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找到对应的载体。这就造成了一种新的局面,高校虽然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课程思政与音乐教学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学习音乐知识之后,学生还要重新学习思政理论[4]。从课程功能上来看,高校音乐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课程思政的引入,反而为高校学生增加了新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对音乐教学活动、对课程思政同时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当课程思政与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实现了有机融合之后,高校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选择符合课程思政有关要求的音乐教学模式,用音乐素材来承载音乐知识与课程思政理念。但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依旧偏向于“理论授课”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对于教材中的课程思政知识、音乐知识,学生更喜欢“照搬照抄”,而不是从个人理解的角度去解读音乐作品中的思政理论知识。部分教师甚至将思政教育和音乐教学活动分割开来,选择对应的时间开展音乐授课,剩余的时间则进行课程思政理论的讲解。课程思政的价值被无限弱化,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开展,课程思政开始逐渐脱离音乐课堂。
三、高校音乐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
(一)结合学科教学要求,引入课程思政
高校所发起的音乐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几点表现其音乐价值:第一,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音乐文化,培养其音乐技能。第二,培养学生的感性情感意识,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从教学功能上来看,有关教学活动正在演化为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从外在,到内在,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在逐渐转变。要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要在课程中加入思政理论,围绕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特点,消除音乐教学活动与课程思政之间的隔阂,加快课程思政的建设速度。
以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文化的讲解为例,针对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体系,学生要从音乐文化历史、起源等多角度进行学习。一些学生由于文化经验浅薄,肤浅地认为西方的古典音乐、摇滚乐比现代音乐更加成熟,从而产生文化上的自卑感。这一问题的出现为课程思政的引入提供了素材,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尝试以历史为线索,寻找中华音乐的发展轨迹。比如先秦“宫商角徵羽”的“五音”概念领先了西方国家数千年;音乐发展至盛唐,乐器、乐理的成熟将中华音乐推向了新的高峰;近代以来,现代音乐、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又进一步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体系。教师要抓住本土音乐的源远流长,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与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将乐器知识、乐理知识作为素材带入课堂,让学生正视中华音乐文化。高校所开展的音乐教学活动以音乐技能教育、音乐文化意识的培养为最终目标,高校与教师要找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不断优化音乐教学,寻找能够渗透课程思政的机会。
(二)灵活开展音乐活动,融入课程思政
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必须转移注意力,从“课程思政建设与音乐活动结合”这一角度入手,灵活选择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工作的主导权转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探索、分享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寻找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用音乐活动去支撑音乐教学,能够逐步缩短课程思政与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之间的距离,建立更为成熟的育人指导模式。
高校与教师要承担起“组织者”的责任,不断优化音乐活动的开展方式,从音乐文化、音乐风格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选择话题,制造焦点,为课程思政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融入创造有利环境[5]。以“中西方音乐之美”的比较为例,教师可选择中西方名曲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音乐鉴赏热情,如中国的二胡名曲《赛马》与西方的《欢乐颂》、中国的红色歌曲《黄河大合唱》与西方激情昂扬的《1812序曲》等,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学生形成了“中华文化天下无双”的傲慢心理,此时,教师要引入课程思政教育,改变育人模式: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以包容共济的态度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在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包容传统依旧在世界流传:积极合作,平等外交,展现出新时代的大国风采。从音乐活动中引入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态度、社交态度,以社会要求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的约束。
(三)搭建音乐交流平台,主动加强思政教育
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与教师不能将教学的主导权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中,对于新时代的高等人才来说,对于课程思政的价值、功能,其已经形成了全面的认识。因此,应将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但将监督的权利保留在手中,在保障课程思政的大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能够将新的课程思政建设灵感带入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与进步观念。
高校教师可尝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音乐交流平台,在交流的过程中与学生分享音乐知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与教师可通过官网、公众号等平台搭建新的音乐互动模式,在官方平台当中,增设“红色歌曲”板块,帮助学生感受思政、践行思政。如《卖报歌》与聂耳的故事,聆听歌词与旋律,学生看见的是报童的悲惨生活,解读歌曲背后的故事,看见的则是伟大的共产党人的爱心与奉献精神。报童杨碧君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正是对革命号召力的最佳解读。高校可要求兴趣浓厚的学生负责红色歌曲板块的管理工作,除日常的板块维护之外,更要积极投放各种红色音乐故事,民族音乐故事,感受中华音乐中的抗争、和平、宽容等美好的品质。音乐的力量潜藏在旋律当中,在借助音乐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也要用旋律去解读课程思政,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四)组织校园音乐活动,宣传课程思政
要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高校必须延伸课程思政的范围,用音乐将课程思政传递至校园的每个角落[6]。校园音乐活动能够在激发学生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为课程思政的落实创造新的载体,在课程思政与音乐教学之间找到新的突破口。尝试以校园为“教室”,以音乐活动支撑课程思政,将加快高校音乐教学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融合速度。
高校可选择“民族音乐节”“民间音乐”等主题开展校园音乐活动,以“音乐+文化+课程思政”三管齐下的全新方式加快课程思政的建设速度,在学生表演音乐节目、宣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社团、学生小组负责对相关音乐文化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中华音乐。后续的教学中,则将全部的音乐知识整合起来,围绕音乐的发展史、情感价值重新开展教学,建立更为成熟的音乐教学指导机制。高校音乐教师要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如文化长廊、音乐展厅等,对特定的音乐曲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站在民族的角度上解读音乐[7]。如《黄河大合唱》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应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之心;《义勇军进行曲》沉着昂扬,应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不断锤炼自己。用校园音乐活动区响应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与音乐教学之间的融合。
四、结语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并非易事,有关高校要清楚地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音乐教学活动的特点,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不断拓展音乐教学活动的内涵,借助音乐活动、音乐文化来支撑课程思政的建设,让课程思政真正成为音乐教学的骨架,支撑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校级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坚定文化自信,以乐育人——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特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K2020-07)。
作者简介:唐慧云(1979 —),女,硕士,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孙凌阳(1982—),男,博士,廊坊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声乐教育;李历(1983—),女,硕士,廊坊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参考文献:
[1] 求是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 (2020-08-31).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 1126430247.htm#.
[2] 张钟艺. 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综述[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4):111-117+128.
[3] 人民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9).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4] 陳柏瑾,刘秀伦.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队伍建设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8):93-96.
[5] 许元政. 高校课程思政与课程改革的思考[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8):184-186.
[6] 王立国,李子晗. 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101-103.
[7] 李玉宝,曹茂庆. 高职教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选择[J]. 职业技术,2021,20(09):53-57.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