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雪景莫忘保暖护眼
2021-11-17霍寿喜
霍寿喜
冬日賞雪乃一大乐事,需要提醒您的是,欣赏雪景时切莫忽视冰雪天气对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注意头部防寒
雪中漫步乃冬季生活的一大乐事。若雪尚未停,应戴上帽子、口罩,或围上围巾,且最好打伞,避免雪花直接打到脸部或落到头发里,从而确保头部、鼻子、耳朵和颈部不会因雪花而受到冷刺激。雪花打到脸部或颈部,人体是有冷反应的,比较容易防范。但雪花落到头发上,人的自我感受不强烈。落雪过多或突然进入室内,雪水很容易渗透到头皮上,导致头部受寒气侵袭。“头是诸阳之会”,人体经脉多汇聚于头部,不能受寒,因此必须严加防护。
雪地行走有技巧
雪中行走更要注意安全,应穿雪地防滑棉鞋、运动鞋或球鞋,不宜穿皮鞋及硬塑料底的鞋子。鞋底要软硬适中,鞋后跟以2厘米左右为宜,从而确保行走时重心稳定。鞋底沟纹要多、要深,鞋帮最好高一点,这样既有利于防滑,又能保暖。如果鞋子的防滑效果一般,可以准备两根绳子,从下至上绑到鞋子上(最好绕两圈后在脚腕处固定好),这样可以大大增加鞋底的摩擦力,提高防滑效果。
雪地行走是有技巧的。一般而言,被行人踏实的雪面如果结冰,比较光滑。步行者刚踏上这种冰雪面时,可以凭感觉试试地面的光滑程度,如果特别滑,则可踩在附近没成冰的积雪上,但一定要注意被雪覆盖的“陷阱”,如洼地积水、残缺井盖、建筑材料上的钉子等。在雪地行走步幅要小,走路速度不要太快,尤其不能踮着脚跟快速“蹭行”。双手尽量不要提重物,也不要揣在兜里。因为双手来回摆动具有一定的平衡作用。上下台阶时,要掌握好身体的重心,如果有护栏,应尽量用手抓紧护栏,以保持身体平衡。
雪天行车不要急
驾驶员在雪天行驶时,起步和行驶过程中不可急加速、急刹车,应稳住油门匀速行驶,车辆要减速时应采用换低挡的方法,使用发动机制动。转向时,一定要提前最大限度地降低车速,稳住方向盘,慢转慢回。同时,要尽量避免在雪地上停车,以免难以重新启动。
小心预防雪盲症
若在雪后天晴时赏雪,应预防雪盲症。雪盲症是一种由于眼睛的视网膜突然或者持续受到强光刺激,而引起的暂时性失明。雪后易发生雪盲症是因为积雪对太阳光有很高的反射率。所谓反射率,是指一个物体的表面反射太阳光的能力。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物体的反射率是45%,就是有45%的太阳光在到达物体表面以后被反射出去。一大片没有被污染的雪面的反射率高达95%。因此,在晴天用裸眼看雪地,对眼睛有一定伤害。
雪盲症的具体症状是眼睛畏光、流泪、奇痒、刺痛、水肿、有异物感等。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物理隔断”,也就是在雪地行走时,配戴防紫外线的太阳眼镜,也可选用滑雪镜——蛙镜式的全罩式眼镜。
吃好穿暖不怕寒
雪后天晴看风景,还要预防“雪后寒”。下雪时,冷空气势力强,暖湿空气被上抬成云,像给近地层盖上一层被子,这导致地面的热量不易散失。所以,下雪时人们通常感觉不太冷。雪后的晴天,本身就是冷气团控制的产物。在融雪的过程中,雪由固态向液态的转化,又需要吸收很多热量。所以,化雪时气温相较而言更低,这就是所谓的“雪后寒”。
若您在“雪后寒”天气外出,衣服要穿得暖和,穿得科学。在一定的范围内,一件接一件地加穿衣服,增加空气层的厚度,可以提升保暖性。但当空气层总厚度超过15毫米时,衣服内的空气对流会明显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可见,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数和适宜的厚度,以皮装、羽绒衣的保暖效果最佳。同时,还要吃得合理,用食物御寒。宜多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蛋类、肉类等食品。同时,可适度多摄入含钙、含铁较高的食物,如海带、牛奶、豆制品、紫菜、虾、动物血、猪肝、芝麻、黑木耳等,提高肌体的御寒能力。
健康注意事项南北有别
我国北方冬季气候的特征是寒冷、干燥,初雪早,终雪晚,降雪次数不一定很多,但积雪日数很多。南方的冬季气候相对温暖、潮湿,初雪较晚,终雪较早,主要的降雪过程多半集中在隆冬时节,积雪则表现出明显的间隙性和周期性,积雪日数相对较少。一次过程的积雪日数一般只在3天左右,甚至常见不能形成积雪的水雪(即落雪边下边融)。所以,同样是“雪后晴日看风景”,在北方要偏重于预防雪盲症,而南方则要特别注意抵御“雪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