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敦煌石窟一张“复活卡”
2021-11-17
敦煌,因世界四大文明体系在此交融汇聚而孕育了人类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5万多件极具文献价值的经卷文书的出土,使得这一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四大考古文献发现之一。敦煌也被作家冯骥才称为人类的敦煌。
如何让敦煌石窟的文物“活”起来,让人类的敦煌走向世界?
经过多年的论证和实践,文物保护者给出了答案——给它一张“复活卡”。这张“复活卡”叫数字敦煌。
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揭开了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的序幕,开展了数字化关键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从此,在敦煌就多了一群给文物拍“证件照”的考古工作者。在昏暗的洞窟中,专业人员自制轨道、灯箱,分层、逐行拍摄壁画,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量庞大的照片逐一比对、拼接和修正。仅实现一个300平方米壁画的洞窟数字化,就需要拍摄4万余张照片。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介绍,数字化不同于简单的修修补补,本身就是预防性的,利用技术手段把洞窟的信息采集下来,通过影像永久保存。
“近30年来,画面精度已从最初的75dpi(图像每英寸长度内的像素点数)提升到最高600dpi。这意味着,采集后的图像四倍于原作,在荧幕上看远比在洞窟看清晰。”吴健说。
敦煌石窟数字化后,是时候让他们“活过来”了。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将数字化资料制作成影片供游客们欣赏,给予他们完整、沉浸式的体验。在直径18米的球幕影院中,通过数字化取得的壁画素材纤毫毕现,游客如沉浸苍穹之中,饱览梦幻佛宫的壮美。自此,“前端观影、后端看窟”的旅游开放新模式在莫高窟实现。
“我们运用了多种数字化技术,目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石窟壁画采集工作,后期团队也正在进行拼接处理工作。接下来我们就要对26米高的大佛像進行三维重建,在当今世界大型数字化项目中,敦煌这个项目应该是最大的。虽然任务非常艰巨,但是它的意义非凡。”吴健说。
借助“数字化”后,无论是3D打印出洞窟框架、1:1还原莫高窟真实场景,还是利用数字化投影,动态展示壁画效果,“活”起来的敦煌都受到参观者们的交口称赞,组织外地展览的次数也增加至每年十余次。
(据中新社11.5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