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护理用于初产妇的价值
2021-11-17徐健
徐健
母乳为婴儿最安全的天然食物,其包含婴儿成长所需营养物质及抗体,除供给身体热量外,还可满足婴儿脑部发育所需的脂肪[1]。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议婴儿出生后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后添加辅食,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2]。初产妇因缺乏母乳喂养经验,母亲角色适应能力及母乳喂养效能较为低下,使得目前母乳喂养率不高[3]。采取何种措施改善初产妇母乳喂养状况一直为社会关注重点。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TTM)指出个体行为是一个渐进、分阶段的复杂过程,根据个体行为变化不同阶段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促进个体行为改变[4]。本研究将基于TTM的护理干预用于初产妇护理中,旨在观察其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程度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8月—2019年8月抽取94例初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年龄22~32岁,平均(27.51±1.59)岁,分娩时孕周38.5~41周,平均(39.75±0.51)周。观察组年龄21~30岁,平均(27.47±1.56)岁,分娩时孕周39~41.5周,平均(39.79±0.53)周。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及家属均知情,并签订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为单胎初产妇;产后母婴同室;产妇意识清晰,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正常。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肾等脏器疾病者;合并严重血管疾病者;存在视听、知觉障碍者;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善者;配合度较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初产妇行常规母乳喂养指导,讲解母乳喂养及婴儿含接姿势、挤奶技巧、饮食相关知识等,耐心回答产妇的问题,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坚持母乳喂养,鼓励产妇早吮吸、早接触,指导母婴同室24 h。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基于TTM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前意向阶段:妊娠24~28周,增加知识输出,通过发放手册、组织讲座、观看视频、建立微信群及公众号等方式对初产妇进行健康宣教,讲解母乳喂养的基本知识,强化其对母乳喂养的认知程度,使其可意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1个月1~2次,每次30~50 min。(2)意向阶段:妊娠28~32周,对影响其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母乳喂养效能的原因进行分析,如缺乏母乳喂养知识等,通过播放成功案例鼓励初产妇对母乳喂养角色向往、价值认同,还可通过正性引导、积极心理暗示、家庭社会支持等方式激发其母乳喂养潜能及动机。对初产妇关注的焦点问题提供支持,增强其自我效能感。(3)准备阶段:妊娠32~40周,通过观看视频、现场示范、模型练习等方式使初产妇掌握按摩、乳头擦洗、牵拉伸展等保健技能,适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巩固其母乳喂养的决心,达成行为契约。(4)行动阶段:住院期间,协调照顾者(尤其是丈夫)观念,指导其协助哺乳的方法,嘱其多关心、照顾产妇情绪,形成积极的家庭支持环境。提供专用哺乳衣,讲解早期开奶、母乳喂养知识、婴儿饥饱判断等知识,增强初产妇母乳喂养效能,护士注意识别初产妇不正确行为并及时纠正。多与产妇沟通交流,及时察觉其情绪变化并给予心理干预,避免出现产后抑郁。(5)维持阶段:产后42 d内,加强与家属的沟通,鼓励其给予产妇支持与监督,通过鼓励性语言肯定产妇母乳喂养的积极性,增强其母乳喂养成就感。护士在产妇出院后第一个月每周电话随访1次,出院后2~3个月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每日早8:00—10:00或晚18:00—20:00与产妇或家属进行微信交流,了解产妇母乳喂养情况及遇到的情况,讲解解决措施,持续给予产妇支持,与其分享母乳喂养成功经验,维持成功母乳喂养。
1.4 观察指标
发放科室自制问卷调查表,共15个条目,涉及母乳喂养益处、母乳喂养技能等方面内容,对两组母乳喂养理论知识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理论知识越好,与干预前、产后3 d对两组母乳喂养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技能越好。记录两组产后3 d、产后42 d、产后4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母乳喂养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评分
两组干预前的母乳喂养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上述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评分差异(分, ±s)
表1 两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评分差异(分, ±s)
?
2.2 两组纯母乳喂养率分析
观察组产后3 d、产后42 d、产后4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纯母乳喂养率差异 [例(%)]
3 讨论
初产妇大多数缺乏母乳喂养知识,无法较好应对母乳喂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得其母乳喂养效能低下。健康教育为提高个体认知水平、自我效能的有效措施,但传统健康教育均为一过性教育,宣教效果差强人意[5]。TTM指对个体不同阶段行为改变实施实质性干预,包括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5个阶段,对这5个阶段进行意识唤起、环境再评价、社会改变、自我决意、强化管理、关系帮助等数种干预策略,可有效促进个体健康行为[6]。
TTM通过整合健康指导、心理学、社会支持、营养学等理论,对不同行为阶段个体实施不同干预措施,可保证护理干预时效性及可持续性[7]。本次研究对初产妇实施基于TTM的护理干预过程中,对处于前意向及意向阶段的产妇进行知识输出,通过播放视频、组织讲座、微信支持等可强化其对母乳喂养的认知程度,通过正性指导、积极心理暗示等可激发其母乳喂养潜能及动力,增强母乳喂养信心效能[8]。对准备阶段产妇指导进行视频观看、模型练习可使其掌握保健技能,期间给予鼓励与支持可进一步巩固其母乳喂养决心[9]。对行动阶段产妇强调床边指导,构建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可强化产妇母乳喂养效能[10]。维持阶段强调对产妇的出院后持续性支持,通过随访解答疑惑、分享成功母乳喂养经验、帮助关系支持等,可促进产妇维持成功母乳喂养行为[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母乳喂养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评分、产后不同时段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与康凤英等[1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基于TTM的护理干预在初产妇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提升初产妇母乳喂养效能,提高纯母乳喂养率[13]。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也能提高母乳喂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