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德育,塑“有形”学生
2021-11-16陆春东
陆春东
德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现实中,不少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也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存在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摆脱直白的说教方式,采取一种更加“隐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隐性教育”并不容易,教师需要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渗透学生内心,形成学生稳定而持久的良好品性与言行。
一、美好情操在美好环境中养成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明环境对人有重要影响。学生在和谐美好的环境下生活,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好事物的熏陶,并对自己有了更高的价值追求。生活在和谐美好的环境中,学生的内心感受也是愉悦的。和谐美好的环境带给人的感觉也是正面的、光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师生关系等都是构成学校美好环境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班级环境与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在创设美好环境过程中,要抓住这些关键因素,用心营造。
班级布置格局以及人文底蕴决定了班级文化品位。教师在创建班级环境时,要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室布置要在规范中创新,形成班级的风格。教师要在学校整体环境的规划布局基础上进行班级布置。教师要邀请学生一起参与教室的布置。比如,师生一起商讨,如何通过学习园地、图书角、班训、格言、警句,传递一种精气神,营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凝聚人心,增加师生交流。二是教室布置要科学干净整齐,桌椅摆放要科学整齐。方便人行走,方便教师授课。教室内外的地面、走廊、墙壁等要干净。除此之外,教师要特别重视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不断灌输学生团结友好的观念,有能够及时了解班级情况的渠道。教师对班级中存在的矛盾冲突要及时化解,确保学生在一种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生活。
由此可见,班级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创建良好班级环境时,要重视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注意主客观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要将不利的因素降到最低,确保学生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中成长。
二、优良品行在制度要求下塑造
良好德行的形成,在于养成。养成教育需要规章制度保障。班规的制度,不在多,也不求全。要抓住重点,简洁明了,刚柔并济,执行力强。班规的制订,教师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想法拟订。教师需要邀请学生参与共同拟定,这样的班规才有约束力。班规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学生发展而适时完善和更新。班规从制订到学习再到实施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也是学生由外向内、不断规范言行的过程。
开学初,教师要根据上个学期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班规的重新拟定。首先,要做一个民意调查,问卷调查表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过去一年,班级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二是对新的一年,班级需要在哪些方面强化。其次,教师将问题归纳整理出来,邀请学生代表、班干部对问题进行研判,一起商定新的班规的拟定。班规拟定后,要组织学生学习。除了常规学习、每日一读外,还可以要求一些行为习惯不佳的学生进行抄写与背诵。这一个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学期。学生心中有“法”,才会守“法”。在班规执行阶段,教师要做到灵活与刚性相结合。教师对问题学生的处理不能草率,班规只是帮助教师规范学生言行、端正学生态度的工具,而不是教师惩罚学生、打击报复学生的道具。
由此可见,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化“道德规范”底线,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时期、阶段的需求赋予新的内容。教师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要结合学情特点,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促使遵规守纪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三、崇高理想在榜样感召下前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窮大的。教师通过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前行。学生学习的对象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教师良好的品性,给学生正确的人生示范,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二是优秀学生,优秀学生的榜样力量也是巨大的,优等生的良好形象是学生可观可感可知的。因此,优等生的建议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群体的榜样作用、辐射作用和帮教作用。
教师面对学生时,要平等对话。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比如,高中生上网成瘾的问题。教师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丰富的社会阅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个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明白人生自律很重要。除此之外,教师通过树立典型,号召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学习他们不甘落后、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良好品行。由此可见,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言谈举止、工作态度会影响学生,感动学生。优秀的学生群体是学生最佳的学习榜样。当这一些榜样树立起来后,就能够在班级中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以及走向。
总之,德育教学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教师要跳出传统德育的思维枷锁,将视野投入更广阔的“大德育”的空间,教师要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之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更加巧妙、科学的教育方式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