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生”,建构魅力语文课堂
2021-11-16迮蔚萍
迮蔚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追求“言意共生”,意味着让“内容”和“形式”实现统一,从而构建“言意兼得、和谐共舞”的魅力语文课堂。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为基础,并基于“言意共生”的大前提探讨语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一、分析重点词句,体会文本意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很多名家之作。而在这些经典的作品中,不乏一些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态度的核心词句,对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分析文章主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正因如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实现“言意共生”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将重心放在文本中的重点语句上,并和学生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探究,确保学生在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文本中的深刻内涵与意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为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意境,让学生在日后写作时能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展现重要的哲理或启示,教师不妨从文本中筛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句子,让学生分析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如,“同学们,经过一番阅读,你对书中‘它是万花中的一朵……流动的瀑布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你认为这句话具有怎样的作用?”这样的问题很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意识到这句话看似写花,其实以花喻人。紫藤萝瀑布是由一朵一朵的紫藤萝花组成的,而我们的社会同样是由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个体组成的。只有个体生命的进取和奋发,才能让整个社会充满勃勃生机。通过深入剖析文章中的词句,学生很快领悟到文本中的意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言意共生”,教师应当从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入手,并和学生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产生全新的思考与认知。
二、根据课文文眼,品味语言魅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践行“言意共生”模式时,往往遵循着固定的顺序,即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然后在分析过程中提炼文章的情感以及思想。但是,“言意共生”教学模式的实施,其顺序并非无可更改。换言之,学生未必在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情感,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分析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以及思想,然后再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细致赏析,从而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阅读品质。
例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在学生了解文章情感的前提下,教师让学生回归文本的语言部分,并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赏鉴语言的精华。如,“在文章中,作者提到白杨树有哪些品格?一共提了几次呢?”通过阅读,学生很快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眼中的白杨树是积极向上、顽强挺拔的,而且作者一共5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以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白杨树并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学生再次回顾文章的语言,发现作者从白杨树的形象(挺拔、旺盛)、树干(笔直)、枝条(靠拢)、树叶(片片向上)、树皮(有光泽)、气魄(顽强、坚韧、奋斗精神)六个角度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言意共生”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既可以从言到意,也可以从意到言。尤其针对一些情感较为外显的文本,就更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从情感出发并回归文本的語言,将“言意共生”模式发挥到极致。
三、加强拓展训练,感受言意品格
无论是阅读素养的提升还是阅读习惯的养成,二者都需要长期坚持才能逐步形成,这意味着教师不仅需要着眼于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还需要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见识更多名家名篇,体会不同作者的文字创作风格,并立足同一背景体会文本中独特的意境。通过类似的拓展训练,学生将对文章的语言和意境有更加独到而深入的体会,并进一步体会到“言”和“意”的不同之美,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的言意品格。
例如,在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教师不妨为学生拓展相关的课外资源,或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相似的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以及莫泊桑的《项链》等,让学生深入阅读这些具有极强反转风格的文本素材,并进一步体会这三位作家的不同创作风格以及相对特殊的创作背景,从而强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基础的阅读拓展以外,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言意”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出发,运用文章中的反转与讽刺的技巧写一篇微小说。如此一来,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鉴赏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笔,为学生积累更多创作的素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中言和意的关系,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对文本“言意品格”的理解与揣摩。对此,教师应当强化课外阅读拓展,并用读写结合的训练模式,加强学生对文章“言意”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实现“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教师需要让学生对文本中的“言意”关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对此,本文提供了三种实践策略,旨在改善语文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深入理解“言意共生”的精髓。
【参考文献】
[1]陈小娟.减负增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0):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