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田一亩种池莲,诗书少年气自华

2021-11-16李雪莹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李雪莹

【摘要】古诗词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內涵,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修养,丰富其精神世界。然而古诗词凝练难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文章试着从传统文化渗透的方面加以探索,力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传承精神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一块温润而雅静的璞玉。它是深挚的家国情怀,是温婉的情意绵绵,是繁花似锦的春,是凄凉萧瑟的风……轻轻抚摸,它是《离骚》的厚重,是《关雎》的跃动,是《竹里馆》的清凉,是《从军行》的炽热……细细观看,那璞玉上闪动着七律之冠的《登高》,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首首不朽的经典倾泻而出,滋养了我们干涸的心灵荷塘,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言辞凝练而意蕴无穷,是初中生语言学习的典范,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然而在网络用语、外来译语的冲击下,在只注重背诵默写的片面应试教育思想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下,许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缺乏诗意与内涵的语言变得直白甚至粗俗,精神世界也随之变得贫瘠。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学科需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如何让学生从跨越几千年的古诗词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和养分,如何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并外化为自己的谈吐气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拓展资源,激发兴趣

随着时代变迁、外来文化的进入、网络用语的日新月异,部分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导致传统文化这颗宝珠常常被遗忘。而在看到因新冠疫情暴发,各国捐助的物资箱上的标签时,笔者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振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事实上,这些标签上的诗词美句也在网络上掀起了热潮,大家纷纷被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折服。很快,中国政府对外援助的物资箱上也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在这个困难时期,诗歌似乎拥有一种抚慰和引发共鸣的特殊力量。

以此为契机,笔者向学生道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意思是“谁说你没有军装啊?我与你同穿那套罩衣!”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向秦求援,秦王作赋《无衣》,动员秦民出征抗吴,一举击退了吴兵。这首战士们慷慨互助、勇敢无畏的请战书,在今天成为鼓舞人心、昂扬斗志的誓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他们纷纷赞叹诗词的深情与隽永。

标签上的诗词有直接引用王昌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也有化用辛弃疾《送欧阳国瑞入吴中》“人情辗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这句诗原是作者经历了宦海沉浮后的感慨自慰,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却化作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念。在讲解中,学生明白了原来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对古诗词加以改编,来表达适合的情感,引用古诗词表达比白话文更能打动人心。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古诗词,广告文案中的古韵国风、诗词大会、“华服热”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现象,对学生加以引导,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究诗词的演变,并能够将诗词运用在书写表达中,坚定文化自信,丰富文化底蕴,让穿越千年的古诗词在今天仍然充满力量。

二、识辨体裁,初识格律

文体知识,包括文体类别、各种文体的语体特征、各种文体的结构特征、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各种文体特征的相互渗透等。古诗词的音韵变化、平仄相对、对仗工整,都构成了其独特的形式美、音乐美。初步了解文体知识、格律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理解古诗词的语感。

古体诗如易水壮士,慷慨豪迈;近体诗如翩翩君子,儒雅轩昂;词如自由少年,洒脱不羁。古体诗、近体诗和词三者形式不同,美学特征也不同。文体分类是古诗词的基本常识。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强调:“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从表1中可以看出,七、八年级侧重诗体教学,九年级侧重词体教学,这也符合诗词发展的规律。鉴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积累水平,在文体分类教学中,教师需使学生知道并了解绝句和律诗的分类,律诗的起承转合,小令、中调、长调的区别,平仄的划分和押韵的判断等知识。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对文体知识做必要的了解,识辨体裁有三点优势:一是让学生对我国古诗词文化有较为系统的认知;二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古诗词的音律美和节奏美;三是学生在仿写或运用中有了抓手和切入点,满足其创作需求。

三、咬文嚼字,品味语言

古诗词的语言往往具有对仗工整、手法多样的特点,这些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发点、学生练习的关键点。例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在距家乡万里之遥的边塞,作者戍守危城,想要早日取得胜利,现实却又是壮志难酬,不禁心中涌起难以抑制的绵绵思乡之情,只能是一杯浊酒下肚,聊以慰藉。“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将作者悲苦的情境渲染开来。

古诗词中比喻、拟人、设问、夸张、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比比皆是。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可以仿写、改写,也可以是扩写、续写。例如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运用了对比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这样的手法创作一首关于传统文化“四君子”——咏梅(兰、竹、菊)的小诗;又例如李贺《雁门太守行》词句凝练,画面感十足,富有感染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诗作进行扩写,写出气势,写出情感。新课标中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古诗词教学中语言的品味与训练,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挖掘内涵,传承文化

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带给我们精神的慰藉与支持。“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便是很好的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文中一面是“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顺善良的木兰,一面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刚毅勇敢的木兰;一面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女儿柔情的木兰,一面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淡泊名利的木兰。纯真、坚毅又具有爱国情怀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这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崇尚与追求的精神人格吗?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这几首诗都是关于登高的诗作,侧重点却各有不同,既有在茫茫历史长河与个体生命有限中感慨怀才不遇的孤独苦闷,又有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不畏奸邪、充满信心的豁达信念。这样的诗作,在教学中放在一起比对,中国文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不朽的精神脊梁便生动挺立起来。青少年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将这种精神加以传承,化为行动的坐标,这样我们灿烂而宝贵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初中古诗词教学时,首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抓住重点语句涵咏品味,拓展练习,注重文化挖掘与传承,丰富学识与技能,强化文学修养,师生共同打造诗意高效的语文课堂。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在学生心田种下古诗词这一颗莲的种子,沐浴阳光,辛勤浇灌,相信来日定会馨香盈怀袖,清雅气自华。

【参考文献】

刘彩荣.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9(12):168.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2-83.

何萍.人教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及教学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19.

宋晓薇.古诗词鉴赏对写作训练的促进作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