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和妈妈,能不分离就不分离

2021-11-16明丽

现代家长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约翰低龄回老家

明丽

快放寒假了,加上春节将至,在城里帮忙带孩子的老人想提前带孩子回老家。这事如何处理,要看孩子的年龄。

再过一两个月,孩子就要放寒假了。同时春节将至,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中,有些就想带着孩子提前回老家,或走亲访友,或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老人的要求合情合理,很多妈妈以为这样做并无不妥。殊不知,这件事如何处理才好,要看孩子的年龄:如果孩子超过6岁,没大问题;可如果孩子较小尤其在3岁以下,还是慎重为好。

孩子3岁前,与父母一年累计两个月以上分离或一次性分离两个星期以上,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可能有些家长会想,平常我们上班,老人在家照看孩子,我们每天都与孩子分离啊。现在老人不过是提前几天把孩子接回老家,等单位春节放假,我们也会赶回去的。这有什么不妥呢?

平时虽然是老人在帮忙带孩子,但对孩子而言,妈妈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如果老人把孩子提前带回老家,那对孩子而言,老人的重要性就会取代妈妈成为第一位的。有些孩子会适应得好一些,但也有一些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适应的。

有研究表明,孩子3岁前,与父母一年累计两个月以上分离或一次性分离两个星期以上,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且创伤日后很可能无法完全恢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避免本国儿童遭受德国飞机的空袭,便把城市兒童疏散到相对安全的乡下,而孩子的父母无法和孩子一起走。当时,有些父母不愿和孩子分离,就冒险把孩子留在身边,一起躲避德国飞机的轰炸。由于这些孩子有官方的详细登记和统计,战后科学家发现,当年离开父母被送到安全地带的孩子和当年冒险留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前者发生行为问题的概率更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当时这些年幼的孩子离开父母后安全感遭到破坏所致。

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两位心理学家拍了一段关于分离的视频,后来影响了整个世界。

拍摄对象叫小约翰,17个月大。因为妈妈要生产二胎,他被送到托儿所待了9天。这两位心理学家全程记录了小约翰在托儿所9天里的变化。

先要说明的是,小约翰在和妈妈分离前,活泼健康,和爸妈的关系非常好。

送到托儿所后,第一天,小约翰的表现基本正常,按时吃饭、睡觉,很开朗。晚上,爸爸在固定时间陪他玩了一会儿。爸爸离开时,他的表现也很正常,最重要的是他玩了一些探索性的玩具,如积木等。

第二天,他的兴趣从玩探索性的玩具转移到玩安慰性的玩具上。他常常待在一个大大的毛绒玩具熊旁边,很少去触碰具有挑战性的玩具。而爸爸在固定时间探望他后要离开时,他很不情愿,想和爸爸一起走。爸爸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安慰他。

第三天、第四天,他不再主动吃饭,更喜欢吃手指,并想方设法吸引照顾者的注意。他整天躺在玩具熊身上,不再玩其他玩具。

第五天,他变得易怒,且不时地哭泣。

第六天、第七天、第八天……

到了第九天,妈妈来接他回家,他把头埋在照顾者的怀中,不愿抬头看妈妈。很长时间,他才能慢慢接受妈妈的拥抱。

9天前,他和妈妈还亲密无间;9天后,他和妈妈的关系就变得如此冷漠。相隔9天再见妈妈,他脸上的惊恐、想接近又不敢的复杂表情,让观看视频的人无不心疼。

修复越及时,孩子的内心创伤好得越快;修复不及时,孩子内心的创伤也许一辈子也无法愈合

很多科学家看了这段视频后,开始重新看待分离对孩子的重大影响,并坚信孩子和妈妈的分离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个心理学家还用一个公式——妈妈和孩子分离的总时间T=X+Y+Z来表达妈妈和孩子分离时间的长短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X:是心象(即妈妈在孩子心中存在的感觉)在孩子心中可以持续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孩子不会受到伤害。但如果超过了这段时间,心象消失,孩子使用想象的能力就会停止。而心象持续的时间受孩子的能力、和妈妈的关系以及周围照顾者和妈妈照顾能力的差距的影响,每个孩子各不相同。

X+Y:是超过孩子承受能力的时间。这时孩子会感到苦恼,但妈妈回来后会立刻得到改善,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妈妈及时回来,就像电池没电了但被及时插上了充电器一样。

X+Y+Z:这时孩子的心灵会遭受创伤,即使妈妈回来也无法完全弥补,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的连续性被中断。

X、Y、Z这三段时间会随着孩子的心理发育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延长,但不会一步到位,这也是我们强调低龄孩子一定要有妈妈陪伴的原因。

孩子和妈妈关系的变化有三个特征:一是连续性,尤其是低龄孩子,连续性是不能被人为干扰和中断的;二是可靠性,妈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三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适应性增强,妈妈和孩子分离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归纳起来,就是这么几点:

1.尽量不要分离。孩子在低龄时,尽量不要和妈妈分离。可以说服家里的老人克服一下,提前回家为春节采购物品或者拜访亲友,和孩子的成长发育和心理建设相比,不是什么大事。如果不得已要母子分离,也要控制时间:孩子年龄小的不要超过三天,孩子大点的也不要超过一周。家长心里要有谱,不要超过孩子心理能承受的时间范围。

此外,还可采取弥补措施,给孩子带一件有妈妈味道的东西,如毛巾或随身小物件。当孩子焦虑不安时,这些东西能够安慰孩子。

2.每天固定联系。孩子离开后,妈妈要在固定时间每天和孩子联系。如视频、打电话。让孩子每天听到妈妈的声音,看到妈妈的样子,这样他会安心很多。

3.提前做好准备。孩子和妈妈分离后,从第二天起,其行为就会和平常不大一样,如不好好吃饭、睡觉,夜里容易惊醒或尿床,有些孩子甚至会生病……这些都需要家长提前做好准备。当分离结束,妈妈和孩子再次相见时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如,你以为孩子会很想你,会扑到你怀里亲你、抱你。其实恰恰相反,很多时候他会故意远离你,故意黏在别人身边而不亲近你。不是孩子不爱你了,而是这段时间他的压力太大了,他不敢相信你们又见面了,同时对你又有些怨恨,以为你抛弃了他,哪怕分别时说得挺好。孩子就是孩子,大人要理解他。

重新见面后,如果发现孩子受到了伤害,妈妈要赶快通过无微不至的照顾,修补孩子的内心创伤。妈妈的修复越及时,孩子的内心创伤好得越快;妈妈的修复不及时,孩子内心的创伤也许一辈子也无法愈合。

还有,孩子在分离时可能出现退行行为,如已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却让人喂饭、哄睡等。这是很正常的,要给予理解。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小约翰低龄回老家
人民日报: 低龄不再是恶行的“免罪金牌”
坐上高铁回老家
还在上班的人和已经放假的人
小鹿回老家
小约翰的泡泡棒
小约翰的泡泡棒
打鼾
行政拘留执行年龄拟降低
低龄留学当慎行
乡村小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