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偏侧乳腺增生症血液流变学检测值差异性研究
2021-11-16陶晓兰莫元春李雪婷
陶晓兰,韩 佳,杨 银,莫元春,李雪婷,陈 鹏
(1.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2.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220)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ANDI)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BBD)[1],中医学谓之“乳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外形对称的双侧肢体、某些器官在功能上并不完全一致,如双上肢有左/右利手的不同,双侧大脑半球、双眼、双 耳等左右功能均存在一定差异[2]。乳腺也不例外,乳腺增生症在左、右乳房的发病并不是完全均衡的,发病具有偏向性的乳腺增生症患者多于无偏向性的患者[3]。因疾病偏侧不同,同一种治疗方案产生的疗效可能存在偏侧差异。本研究通过不同偏侧乳腺增生症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为不同偏侧乳腺增生症的差异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1 临床资料
共150例,均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垫江县中医院就诊的乳腺增生症患者,平均年龄(42.63±8.72)岁。偏左组44例,平均年龄(41.91±8.61)岁;偏右组45例,平均年龄(41.96±10.30)岁;双侧组61例,平均年龄(43.66±7.50)岁。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乳腺增生症诊断标准参照文献[4],下列①②项必备,另有③项中任意1项即可。①乳房疼痛: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②乳房肿物:一侧或两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 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可有触痛,可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乳头可有溢液或瘙痒。③辅助检查(乳腺彩色超声检查、钼靶X 线摄片、乳腺纤维导管镜、穿刺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近红外线扫描)
纳入标准:①18~55岁女性:②符合乳腺增生症诊断标准;③愿意接受科研调查,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期、哺乳期;②患有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检查;③伴有严重的心血管、肿瘤及肝肾等疾病;④入组前曾接受乳腺增生症治疗、服用过活血化瘀中药。
2 乳癖发病偏向性判定标准
参考陆慧敏[3]等所用计算方法:根据乳房疼痛及肿块分级的分值标准,总分为15~60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为45分,按照同一乳腺增生症在左侧、右侧乳房之间症状体征总分值相差大于等于20%,即同一乳腺增生症患者在左侧、右侧乳房之间症状体征总分值相差大于等于9分,判断为症状体征具有偏向性(偏左或偏右),否则视为无偏向性(双侧)。
3 观察指标
根据症状、体征以及乳腺彩超检查结果填写双侧乳房疼痛及肿块量表;采取肘部静脉血,检测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
4 结 果
3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见表1、表2。与偏右组比较,偏左组乳腺增生症血浆粘度、全血低切黏度均较低(P<0.05),双侧组与偏左组、偏右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未见明显差异。
表1 3组血流变检测值比较 (±s)
表1 3组血流变检测值比较 (±s)
红细胞电泳指数偏左组30.14±4.98 2.25±0.14 0.73±0.03 5.08±0.07 6.08±0.09偏右组39.20±5.16 2.24±0.10 0.75±0.03 4.93±0.07 5.58±0.12双侧组38.38±4.39 2.24±0.11 0.77±0.04 4.88±0.10 5.61±0.15分组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
表2 3组血流变检测值比较 (±s)
表2 3组血流变检测值比较 (±s)
注:体质评分是转化分数;与偏右组比较,*P<0.05、**P<0.01。
分组 血浆黏度 全血低切黏度 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偏左组 1.80±0.13*12.74±0.45** 8.87±0.40 5.25±0.31偏右组 1.91±0.16 13.28±0.94 8.88±0.64 5.34±0.90双侧组 1.84±0.16 13.13±0.93 8.84±0.67 5.23±0.37
5 讨 论
乳腺增生症属中医“乳癖”范畴。《疡医大全》记载“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5]。高度概括了本病的发病特点。中医药治疗乳癖虽有优势,然而目前临床所采用的乳癖辨证标准不统一,其辨证结果也不统一,根据乳腺增生症发病的偏向,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构成血液循环的血液及血管的流动和变形的科学,也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及红细胞的粘弹性和变性的科学[6]。正常血液流变状态对维持机体的组织血液灌注非常重要,机体有很多因素影响血液流变性,如血液粘度的高低、Fbg含量、Hct大小、RBC变形能力及聚集性等[7]。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8]。更有研究发现,临床上乳腺增生病血液流变性常呈高黏状态[9],与临床诊断为“痰证”、“瘀证”其血液流变学呈现出浓、黏、凝、聚状态不谋而合,但目前尚无研究不同偏侧乳腺增生症血液流变学的差异。
研究发现,偏右组乳腺增生症血浆粘度、全血低切黏度较偏左组高,不同偏侧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存在差异。李小兵等[10]认为血浆黏度升高反映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是痰证的突出表现。因此,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可能是偏右组乳腺增生痰浊较重的客观依据,临证治疗偏于右侧的乳腺增生症,可适当增加化痰浊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