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合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2021-11-16张可
张 可
(河南省西峡县中医院,河南 西峡 454550)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脑、心、肾等重要功能器官损伤,临床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约占临床发病的5%,是由某些疾病导致的血压升高并发症;原发性高血压病因目前尚不能完全阐释,老年人是高发人群,老年患者多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本研究以中西药合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6例,均为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肝肾亏虚血瘀阻络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观察组男16例,女22例;年龄65~83岁,平均(74.82±3.34)岁;病程10~18年,平均(13.14±2.07)年。对照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65~82岁,平均(74.36±2.97)岁;病程9~17年,平均(12.89±2.4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1]诊断标准:未使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或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②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标准。a.血瘀证主症为痛有定处、刺痛、脉络瘀血、皮肤瘀斑、口唇爪甲紫暗,次症为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舌有瘀点,舌质暗,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脉弦迟、细涩;b.肝肾亏虚证主症为头部隐痛、目眩耳鸣、五心烦热,次症为腰腿酸软,舌红少苔、脉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大于等于65岁;③签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属肝肾亏虚瘀血阻络;②继发性高血压;③高血压病情严重致心脑肾产生衰竭;④合并造血系统疾病;⑤合并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⑥精神意识障碍;⑦对研究药物过敏。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戒烟戒酒,低脂低盐饮食。口服厄贝沙坦片(瀚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996)150mg,日1次;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上海上药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524)5mg,日1次。
观察组加用加味地黄汤治疗。药用熟地黄15g,山茱萸10g,淫羊藿10g,山药15g,桑寄生15g,杜仲10g,泽泻15g,茯苓15g,地龙15g,丹皮10g,山楂15g,川牛膝15g,川芎6g,甘草6g。日1剂,诸药加水1300mL,浸泡20~30min,煎煮至300~400mL去渣取汁,早晚2次分服,用药3个月后依据血压情况减少用药次数,日1次。西药用药2个月后剂量减半,用药4个月后停用西药。
两组依据血压情况逐渐递减用量至血压可控,具体剂量以实际情况制定。均连续治疗6个月。
3 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并结合血压变化判断两组疗效及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中医症候积分、24h平均血压水平以及治疗后6个月复发情况。
中医症候积分:将中医症候(刺痛、皮肤瘀斑、口唇紫暗)按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为0分、2分、4分、6分。得分越高则病症越严重。
血压水平:使用德国里斯特24h动态血压仪(北京东方圆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i-cardio)检测收缩压、舒张压。
复发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高血压复发情况。
4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舒张压、收缩压达到正常范围。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小于10mmHg,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舒张压没有降至正常值但已下降10~19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症状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刺痛 皮肤瘀斑 口唇紫暗治疗前 对照组 38 4.25±1.23 5.21±0.65 4.87±1.05观察组 38 4.27±1.21 5.22±0.68 4.76±1.02 t 0.072 0.066 0.463 P 0.943 0.948 0.645治疗后 对照组 38 3.52±0.65* 3.68±0.75* 3.02±0.31*观察组 38 2.12±0.30* 2.42±0.38* 1.36±0.22*t 12.055 9.238 26.919 P 0.000 0.000 0.000
两组治疗前后24h平均血压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24h平均血压水平比较 (mmHg,±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24h平均血压水平比较 (mmHg,±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平均舒张压 平均收缩压治疗前 对照组 38 98.14±6.07 158.63±10.21观察组 38 98.65±6.21 159.92±10.26 t 0.367 0.549 P 0.715 0.584治疗后2个月 对照组 38 89.26±6.13* 135.68±6.73*观察组 38 81.07±5.63* 132.52±5.17*t 6.066 2.295 P 0.000 0.025治疗后4个月 对照组 38 90.07±6.05* 141.52±9.73*观察组 38 80.26±5.47* 131.73±5.28*t 7.414 5.452 P 0.000 0.000治疗后6个月 对照组 38 86.14±6.07* 132.63±10.21*观察组 38 75.19±5.62* 124.35±5.09*t 8.160 4.474 P 0.000 0.000治疗后8个月 对照组 38 88.07±6.13* 147.52±9.18*观察组 38 74.16±5.53* 125.63±5.12*t 10.386 12.838 P 0.000 0.000
复发情况:随访6个月,对照组复发9例,复发率23.68%;观察组复发2例,复发率5.26%。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²=5.208,P=0.023)。
6 讨 论
高血压病症与血液对血管壁压力有关,老年人由于年龄、体质等因素导致动脉血管壁弹性减退,舒张期大动脉弹性回收程度减弱,收缩期弹性膨胀能力消减,导致脉压差增大,容易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常见症状,如眩晕、头痛、头胀、耳鸣等,属中医“眩晕”范畴,明代医学家虞抟著书《医学正传》中提出“血瘀致眩”,认为老年人久病长衰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瘀”、“虚”症状,治疗宜补虚祛瘀[3]。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佐证了治疗血瘀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使用加味地黄汤配合西药疗效显著,可缓解中医病症,有利于血压恢复。加味地黄汤中淫羊藿、熟地黄为君药,淫羊藿可益精健骨、补肾助阳,熟地黄可益髓填精、滋阴补肾;二者联用,可补肾温阳[4]。炒杜仲可益肝阴、补肾阳,山茱萸可涩精、补肾、益肝,桑寄生可强筋健骨、补益肝肾、和血散瘀,山药可固肾益精、益脾补阴,共为臣药,可助君药之效。佐药泽泻可补阴益气、泄浊利湿,丹皮可活血散瘀、清泄虚热,茯苓可宁心安神、淡渗脾湿,山楂可活血化瘀、健脾助运,地龙可活血化瘀、清热熄风、疏经通络,川芎可祛风止痛、活血行气,通络化滞[5]。使药川牛膝逐瘀通经、补益肝肾,甘草可舒经止痛、益气补脾、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滋养肝肾、化瘀通络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熟地黄中含有醇、锌、糖类及5-羟甲基糠醛等,可加强免疫功能,促进机体造血功能,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效果[6]。淫羊藿中含有淫羊藿总黄酮,可拮抗异丙肾上腺素对心房肌的正性频率作用,促进增殖血管平滑肌凋亡,降低全血粘度。炒杜仲中含有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有降压作用。山茱萸可降血糖作用,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加强机体免疫力。桑寄生可兴奋循环系统内感受器,抑制血管运动中枢,进而降低血压。山药、茯苓可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糖水平。泽泻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血糖。地龙有抗高血压作用。丹皮、山楂、川芎、川牛膝等可改善心血管系统供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对高血压具有缓解作用。
综上所述,中西药合用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血瘀型疗效较好,可减轻中医症候,改善血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