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项七针”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湿型临床观察
2021-11-16张海亮
张海亮
(河南省灵宝市中医院疼痛科,河南 灵宝 472500)
颈椎病是常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因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所致,其病变分型多,如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等,其中神经根型占50%~60%,呈逐年增加、年轻化,大众化[1]。本研究用针刺“项七针”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湿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6例,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到院就诊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摸球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5~72岁,平均(51.82±5.65)岁;病程0.5~9年,平均(3.86±0.93)年。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35~72岁,平均(52.15±5.70)岁;病程0.5~10年,平均(4.01±0.95)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西医判定标准,存在定位性神经根性压迫症状,经压颈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诊断为阳性;经症状体征、相关试验及影像学技术等综合检查,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判定标准[2]。
中医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3],符合风寒湿型:颈、肩及上肢麻木、疼痛,遇温减退,颈部活动不利、僵硬,头部沉重感,舌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紧。
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②无精神分裂症或认知异常;③能清晰描述疾病,表达自己意愿;④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脊柱或脊髓损伤;②脊柱结核、椎体融合疾病;③伴心、肝、肾等脏器疾病;④急慢性感染、凝血异常或血液疾病;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针刺“项七针”治疗。俯伏坐位,局部消毒,0.30mm×40mm一次性毫针(无锡佳健医疗器械),取穴双侧风池穴、双侧完骨穴、双侧天柱穴、风府穴。风池穴针刺:向鼻尖斜刺1.5~2.5cm,风府穴针刺:向下颌刺入1.5~2.5cm;其余穴位直刺1.5~2.5cm。针刺得气,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期间做1次行针,2日针刺1次,6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
观察组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药用黄芪、葛根、鸡血藤各30g,白芍、川芎各12g,赤芍、大枣、独活各10g,生姜6g,川牛膝15g。痰浊甚加半夏、厚朴各10g,气血两虚甚加白术、制何首乌各15g。由医院科室统一煎煮,取药汁200mL,分2次服用,1次100mL,1天2次。连续4周。
3 观察指标
症状体征评分:颈肩串痛麻木、上肢或手部串痛麻木、颈部僵硬、颈肩活动受限,评分计0、2、4、6分,分别对无、轻、中度、重度。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4],总10分,分为4个等级:0、1~3、4~6、7~10分,从无到重度,评分随疼痛加重而增加。
血清学指标: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3mL,离心10min,3500r/min,留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北京奥维亚生物技术产),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8(IL-8)及P物质。
4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颈肩、上肢活动恢复,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为阴性。显效:症状体征评分减少70%以上,颈肩、上肢活动改善。有效:颈肩、上肢活动增加,症状体征评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颈肩活动无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颈肩串痛麻木 上肢或手部串痛麻木 颈部僵硬 颈肩活动受限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3 5.02±0.86 1.63±0.35 4.91±0.72 1.51±0.43 4.35±1.01 1.27±0.46 4.21±0.89 1.16±0.46对照组 43 4.91±0.85 2.57±0.47 4.85±0.76 2.62±0.55 4.27±0.96 2.35±0.58 4.16±0.91 2.53±0.52 t 0.597 10.519 0.376 10.426 0.376 9.567 0.258 12.940 P 0.552 <0.001 0.708 <0.001 0.708 <0.001 0.797 <0.00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VAS(分) IL-8(pg/mL) hs-CRP(pg/mL) P物质(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3 8.05±1.37 2.64±0.95* 61.27±10.89 28.56±8.65* 12.04±2.51 5.32±1.01* 30.14±5.85 12.40±2.48*对照组 43 7.93±1.40 4.05±1.24* 59.89±11.43 40.85±9.70* 11.95±2.48 8.35±1.38* 29.68±5.91 18.89±3.74*t 0.402 5.919 0.573 6.201 0.167 11.619 0.369 9.484 P 0.689 <0.001 0.568 <0.001 0.868 <0.001 0.718 <0.001
6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痹证”“颈肩痛”等范畴。《素问》谓:“病在骨……骨髓酸痛……名曰骨痹。”《诸病源候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傅青主男科》曰:“风寒湿三气……客于皮肤肌肉……或痛或麻木。”故明确指出痹证原因,风寒湿型是该病主要类型,其本质是为本虚标实,机体肝肾不足、筋骨劳损,外邪陈趁虚而入,客于经络、关节与肌肉,气血运行阻滞,导致颈项僵硬、上肢疼痛麻木及颈部旋转、屈伸活动障碍。因此中医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温经通络作为治疗原则。“项七针”选用风池穴、完骨穴、天柱穴及风府穴,其中风府穴属于督脉腧穴,针刺取之起到补脑益髓、开窍通络之功;风池穴有经气行此达到头部,针刺起祛风活血补气、醒脑开窍之功;天柱穴属多气多血腧穴,针刺有疏通气血、醒脑开窍、疏经通络、濡养脑窍之功;完骨穴针刺可调畅气机,有疏肝利胆、补气通络之功。因此针刺项七针,起补气活血、疏通经络、醒脑开窍、止眩之功。现代药理研究[5],项七针能解除局部肌肉痉挛,减少代谢产物的释放,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颈肩、项部的血流速度;同时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脑干、前庭神经核等部位缺血、缺氧症状,缓解眩晕症状。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源于《金匮要略》,方中桂枝有疏风散寒、温脉通络、解痉温阳之功,白芍活血化瘀、养血补气、疏经通络,生姜祛风解表、调和营卫、温阳散寒,大枣补气养血、补中安神,葛根升阳止泻、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鸡血藤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川芎活化瘀、行气止痛、祛风,独活祛风散寒、活血除湿、通痹止痛,川牛膝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全方有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温阳散寒、除湿祛风功效。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颈肩串痛麻木、上肢或手部串痛麻木、颈部僵硬、颈肩活动受限评分及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项七针结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缓解颈肩、肢体麻木疼痛程度。项七针针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促进肢体血液循环。辅以中药通络止痛、祛风除湿散寒,可提高治疗效果。由于此病与炎症反应相关,IL-8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机体炎症反应越高,两者表达随之升高。P物质广泛分布在神经纤维,属于一种神经肽,与机体痛觉传递关系密切。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hs-CRP、P物质及IL-8表达低于对照组,表明两种治疗方法联用可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程度。药理研究证实,桂枝含有的桂皮醛成分可扩张机体血管,有镇痛抗炎、解热抗菌作用[6];葛根有效成分葛根素,可扩张机体血管,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保护神经功能[7];生姜具备抗炎抗菌、抗氧化的作用[8];白芍能扩张机体血管,增加冠脉及心肌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缓解肌肉痉挛[9]。
综上所述,针刺“项七针”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湿型可提高效果,缓解颈肩疼痛,降低机体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