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课程校本化建设的策略——以重庆大学城第二小学校为例
2021-11-16傅刚
傅 刚
自2011年以来,书法作为国家课程全面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一些以书法教育为特色的学校,除做好常规的普及工作外,更着力探索书法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建设,以期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江苏省无锡市兰亭小学开设了与书法相关的活字印刷、造纸等传统工艺校本课程;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在书法与汉字文化的整合课程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风车坪学校实现书法与楹联同步推进,两大教育特色相得益彰。重庆市也有如空港新城小学这样的先行者,积极探索将书法与经典文学诵读、行为习惯培养等融合起来,不断拓展书法教育课程的内涵。
从重庆市内外一些在书法教育上取得突破性成效的学校的成功经验来看,要推进书法教育深化落实,需要对书法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那么如何开展以校为本的书法教育课程建设呢?
一、充分发掘学校历史传承与办学优势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课程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支持课程实施的硬件设施,以及地区发展水平等。因此,学校在开展课程建设之前需要分析课程与学校文化、培养目标的契合程度;研制推进课程实施的师资力量是否充足,对课程的价值认同是否到位;论证硬件设施能否保障课程实施等。只有充分发掘有利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
重庆大学城第二小学校成立于2006年3月。早在20世纪90年代,其前身学校就有一批热爱书法的教师,对部分学生开展书法兴趣培养,使得书法在师生中有着较高的认同度。2006年9月起学校开始开设每周一节书法课,由专职书法教师执教,班主任坚持每天中午辅导学生进行20分钟书法练习,书法进入全面普及阶段。2007年在没有教育部审定的书法教材的情况下,自主开发了书法校本教材用于教学。2009年初步探索将德育、阅读、实践活动等与书法课程进行融合,开发实施了“习字习德行,品字品人生”“诵千古美文,做谦谦君子”“正心性,见行动”等主题教育活动。2010年学校书法教育特色逐步凸显,基于学校办学优势和师生精神认同,经过对书法传统文化的吸收内化和长期的书法教育实践,逐步提炼出以“带着书香前行”为核心的书香文化体系。自此书法不仅是一门学科课程,更作为学校文化渗透到各方面工作中。2015年随着国家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和重庆市区域内对书法教育的大力推进,学校进入百所书法教育学校序列,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书法课程的实施。2017年学校开展书法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基于学校文化、书法教育已有基础和“善、雅、博、健”书香少年培养目标,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魂,着力于书法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建设。
二、构建以校为本的书法教育课程体系
开展课程校本化建设的核心工作是构建符合校情能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在书香文化的引领下,学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植根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生活的多样化、开放化、校本化、综合化的“书香”课程体系。书法教育课程是书香课程体系中凸显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的核心课程。因此,学校着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书法教育课程体系(见图1),其涵盖了书法基础课程、书法实践课程、书法体验课程、书法文化课程等与书法直接相关的书法本体课程,又向与书法艺术密切关联的文学与汉字等优秀传统文化延伸链接。
图1 书法教育课程体系
书法基础课程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书法国家课程、午间书法练习,和面向兴趣特长生的书法小明星社团课程,书法基础课程重在技法训练。书法实践课程通过布置书法实践作业、举办书法艺术节等形式,让学生在生活、社交和活动中运用书法。书法体验课程让学生体验更多与书法相关的传统艺术和制作工艺,让学生更加立体的认识书法艺术。书法文化课程主要从书法历史、书法家故事、文房用具,以及与书法相关的篆刻、楹联等艺术形式,拓宽学生视野。
汉字文化课程通过与语文学科整合开展字源识字活动,指导学生研究汉字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造字方法和汉字发展演变,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并识记古汉字。文学常识课程通过动员全校学生记诵经典诗词,指导学生研究诗词格律等,加强经典诗词的积累运用。
一系列课程以书法为圆心,将与书法相关联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进行统整,使得书法教育不止步于书法技法层面,而是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全面地继承和弘扬,对培养品高、文雅、博学、健全的书香少年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开发以校为本的书法教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要素的来源,是保障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限于校内,还要重视发掘便于利用的校外资源。在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校主要从课程纲要、校园环境、校本教材几个方面着力。
1.编制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指导课程在实施中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评等重要问题的纲领性意见,对于教师怎么教、学生如何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学校组建了“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课题主研团队,共同研究编制统领全校书法教育的课程纲要;其次,在《书法教育课程实施纲要》的指导下,主研人员带领六个团队编制了书法基础课程、书法实践课程、书法体验课程、书法文化课程、汉字文化课程、文学常识课程的课程纲要;最后,由具体执教的教师制订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具体的教学实施。
2.打造校园环境。
学校的书法教育课程体系中有不少属于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实施需要足够的硬件支撑。因此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学校对校园空间进行功能分区,每个功能区都能够至少满足一项课程的实施。学校建立了龙台书院(图2)。龙台书院作为一个小型书法文化博物馆,以图文、实物的形式集中呈现汉字演变史、书法发展史、文房四宝,以及与书法关联的牌匾、楹联、篆刻、拓碑、装裱等艺术形式和传统工艺。学生走进龙台书院学习书法文化更直观易学,还可以动手体验篆刻、拓碑、装裱等。建设了碑苑(图3)。碑苑精选历代经典碑刻进行复制,上至秦汉下至隋唐,包含篆、隶、楷,辅以四大碑林详细介绍。学生可以在碑苑中自由的拓碑实践。还有书法小明星社团活动室——“正心斋”,书法展览厅——“品逸堂”,以及展览师生作品的书法长廊,提升审美情趣的历代刻帖墙,催人奋进的书法家介绍和书法小故事等。
(图2)
(图3)
3.开发校本教材。
为全员实施文学常识课程,语文教师团队精选经典古诗词,编写《我爱诗词周周诵》校本教材(见下页图4),每周落实一节课开展诵读活动。书法教师团队整理文字的演进,书法史综述,历代名家介绍,笔墨纸砚种类、制作、选择和保养方法,以及篆刻、匾额等与书法艺术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和制作工艺,编撰成系列书法文化读本(见下页图5),并配套制作PPT,用于书法文化课教学。
(图4)
(图5)
同时学校还注重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古寺遗址观看刻石碑文,并练习拓碑(图6);带领学生到重庆市文联展览馆(图7)、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美术馆(图8)等场馆观看书法展;引导学生在游历名胜古迹时欣赏书法。
(图6)
(图7)
(图8)
四、因校制宜优化书法教育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要将构建的课程体系、编制的课程计划、开发的课程资源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能否实现课程预期效果,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组成,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路径。学校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书法学科教育模式,还结合学生需求对书法教育各项课程进行点面结合分层实施。
1.构建“练、赛、展、赏、评”模式。
练:面向全体学生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每天20分钟书法练习,落实“五个一”行动。成立书法小明星社团,每个社团9名学生配备1位辅导教师,每周四次课后一小时集训。既全面普及又注重提高。赛: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学生参与的书法现场比赛,积极组织特长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书法比赛,以赛促练。展:组织形式多样的书法展示活动,每年书法艺术节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大型现场书法展示,举办师生优秀作品展;每年春节前夕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为社区居民书写春联;日常教学中每个班级选出学生优秀作业在各楼层书法习作园地展示。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学生体验书法学习的成功,为持续学习书法注入动力。赏:注重书法欣赏教育,通过书法欣赏课、指导学生观摩校园书法展、带领学生参观校外精品展等,帮助学生提高书法欣赏水平。评:制定书法艺术素养评价标准,每学期开展书法学科质量测评;制定“书香”评价标准,定期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参与书法教育,提高学书热情。
2.全员普及与部分推进相结合。
依据学校制定的书法教育课程实施纲要,对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时保障、师资配备、场地安排、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的范围等进行具体安排。一方面,学校抓好普及,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书法课、午间书法练习、经典诗词诵读、书法文化等课程,组织开展全员参与的书法艺术节、向亲友赠送书法作品等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书法传统文化有更高学习需求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开设篆刻、拓碑、装裱等书法体验课程,六书造字法研究、认识汉字五体、汉字探源等汉字文化课程,笠翁对韵记诵、唐诗宋词吟诵、经典古文诵读、律诗格律研究、对联研究与创作等经典文学课程,供学生选择。
综上所述,学校在书法教育课程校本化建设中,基于学校办学实情,力求通过课程体系的立体构建,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点面结合的分层实施,实现向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综合素养的纵深方向发展,为培养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新时代公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