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长安城圣善寺考

2021-11-16林梅村

考古与文物 2021年4期
关键词:长安城

林梅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公元821年,唐朝与吐蕃在长安城圣善寺立碑会盟。然而,这所佛寺在长安城何处?至今无人知晓[1]。据我们考证,圣善寺当在长安城颁政坊,本名普光寺。631年,唐太宗为太子李承乾在颁政坊所建,神龙元年更名中兴寺。706年,唐中宗为亡母武后追福改建为圣善寺,亦称龙兴寺。故址在今西安市铁塔寺街第一中学及周边地区。1972年,圣善寺佛塔地宫出土了一个镌刻“女弟子杨氏”发愿文舍利金函,发掘者误订定为宋代之物。殊不知,此人即唐初长安城第一美女齐王妃杨氏。626年,玄武门之变,齐王李元吉伏诛,遗孀杨氏削职为庶女,幽闭于太极宫,故金函发愿文称之为“杨氏”。草拟此文,见教于海内外研究者。

一、长安唐蕃会盟立碑之地

公元9世纪中叶,唐朝与吐蕃三次立碑会盟。据赤德松赞大臣拔塞囊撰《拔协》记载,这三次会盟立碑地点分别在西京长安、吐蕃首府逻些,以及唐蕃交界地成州同谷县(古藏语gong bu rme ru)[2]。长庆元年(821年)十月,吐蕃使臣论纳罗与唐朝宰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十七人在长安立碑会盟。此碑今已不存。长庆三年(823年),唐朝宰相李逢吉、崔植、大理卿刘元鼎等人赴拉萨,与吐蕃第二次立碑会盟。此碑立于拉萨大昭寺前,通高4.78、宽0.95、厚0.50米;上有尽顶石盖。碑身四面刻字,正面刻汉藏文双语对照盟约。汉文在右,正书6行,现存464字;藏文在左,横书77行。碑文两侧刻唐朝和吐蕃会盟官员名单。唐官18人在碑左侧,蕃官17人在碑右侧,皆汉藏双语对照。碑背刻藏文78行,叙述唐蕃舅甥二主结约会盟始末[3](图一)。

图一 北京西藏文化博物馆藏拉萨唐蕃会盟碑及碑文

关于长庆元年会盟立碑地点,拉萨会盟碑写作长安西隅sheg sang si。王尧释为“兴唐寺”[4],李方桂释作“王会寺”[5],张建木释作“石羊寺”[6],李宗俊认为在陕西武功县“庆善寺”(别称“慈德寺”)[7]。然而,上述寺名皆与拉萨会盟碑所记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古藏文地名sheg sang si当为“圣善寺”之音译。神龙元年,武后在东都洛阳驾崩。神龙二年正月,唐中宗护送武后灵柩回长安,并先后在两京建“圣善寺”[8]。其名典出《诗经·邶风·凯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意为:“母亲善良又贤明,我辈未有成才之人。”[9]关于长安城圣善寺,史书有两条记载:

第一,《佛祖统纪》卷四十记载:神龙二年“二月,敕造圣善寺。沙门慧范补正议大夫、封上庸郡公;法藏、慧珍九人并朝大夫,封县公,官给奉禄,一同正员。敕菩提流志,于佛光殿译经。上御法筵亲临笔受,百僚侍坐,妃后同瞻。五月,赐嵩岳慧安国师紫摩纳衣,度弟子十四人。后三年亡,寿百二十八岁。诏七朝忌辰于内殿,设斋行香。圣善寺成,敕上庸公慧范,如银青光禄大夫充寺主。沙门万岁,加朝散大夫封县公,充都维那。沙门广清,检校殿中监充功德使”[10]。

第二,《旧唐书·中宗本纪》记载:神龙二年二月“丙申,僧会范、道士史崇玄等十余人授官封公,以赏造圣善寺功也”[11]。

圣善寺本名普光寺,位于长安城颁政坊东南隅[12]。《续高僧传·唐京师普光寺释昙藏传》记载:“及皇储失御,便召人官,受菩萨戒,竖日便瘳。敕赐绢数百段,衣封亦尔,度人三千,并造普光寺。”[13]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普光寺随之衰落。《续高僧传》卷三十七记载:“释明解……住京师普光寺,有神明,薄知才学。琴诗书画,京邑有声。然调情敞忱,颇以知解自傲,于诸长少,无重敬心,至于饮啖,不异恒俗。会龙朔(661~663年)之中,征诸三教有能观国者,策第宾王。解因此际,往赴东都,策第及之,行次将仕,乃脱袈裟,吾今脱此驴皮,预在人矣。”[14]

705年,唐中宗复位,普光寺更名为中兴寺。《旧唐书·中宗本纪》记载:神龙元年(705年)“二月甲寅,复国号,依旧为唐。社稷、宗庙、陵寝、郊祀、行军旗帜、服色、天地、日月、寺宇、台阁、官名,并依永淳已前故事。……丙子,诸州置寺、观一所,以‘中兴’为名”[15]。然而,右补阙张景源对“中兴”一词表示异议[16]。唐中宗对张景源上疏表示赞同,并颁布《答张景源请改中兴寺敕》曰:“中兴之号,理异于兹,宜革前非,以归事实。自今以后更不得言中兴,其天下大唐中兴寺观宜改为龙兴寺观,诸如此例,并即令改。”[17]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四记载:“次南颁政坊。右军巡院。南门之东,龙兴寺(本注:本普光寺,贞观五年太子承乾所立。神龙元年,两京及天下诸州并置中兴寺,遂改此寺为中兴寺,又改为龙兴寺)。”[18]因此,研究者认为普光寺后来更名龙兴寺[19]。

殊不知,神龙二年普光寺改称“龙兴寺”的同时,唐中宗为亡母武后追福亦改称“圣善寺”。神龙二年,长安城改建圣善寺落成后,唐中宗对参与者加官进爵。《旧唐书·中宗本纪》记载:神龙二年二月“丙申,僧会范、道士史崇玄等十余人授官封公,以赏造圣善寺功也”[20]。关于此事,史书有如下记载:

第一,《佛祖统纪》卷四十记载:神龙二年“二月,敕造圣善寺。沙门慧范补正议大夫、封上庸郡公;法藏、慧珍九人并朝大夫,封县公,官给奉禄,一同正员。”[21]

第二,《资治通鉴》卷二百八记载:景龙元年九月,“银青光禄大夫、上庸公、圣善、中天、西明三寺主慧范于东都作圣善寺”。胡三省注:“圣善寺,盖为武后资福,取母氏圣善之义。《唐会要》:‘圣善寺,在长安城中章善坊,神龙二年中宗为武后追福。’”[22]《唐会要》原文无“在长安城中”,胡注将章善坊置于长安城有误[23]。《唐会要》卷四十八记载:“西明寺在延康坊,本隋越国公杨素宅,贞观初次濮长(王)泰,泰死乃立寺。”[24]慧范兼职的西明寺在长安城延康坊,而慧范只能在长安城兼任三寺寺主,说明神龙二年所建圣善寺必在长安无疑[25]。

第三,《唐会要》卷四十八记载:“圣善寺,章善坊(“颁政坊”之误),神龙元年二月立为中兴(寺)。二年(神龙二年,706年),中宗为武太后追福,改为圣善寺。寺内报慈阁,中宗为武后所立。景龙四年(710年)正月二十八日制,东都所造圣善寺,更开拓五十余步,以广僧房,计破百姓数十家。”[26]长安城无章善坊,长安城颁政坊有中兴寺,那么由中兴寺改名的圣善寺当在长安城颁政坊。

第四,神龙二年(706年),沙门慧范等九人在长安城改建圣善寺有功。次年,中宗命僧慧范在洛阳再建一座圣善寺。《资治通鉴》卷二百八记载:“景龙三年(709年)春正月丁卯,制广东都圣善寺,居民失业者数十家。”胡三省注:“按西京已有圣善寺,东都亦有圣善寺,皆帝所建,为武后追福。”[27]

关于长安唐蕃会盟立碑地点,赤德松赞大臣拔塞囊撰《拔协》曰:“甥舅议定的盟约誓文作三份:其一刻于汉地姑休宫(kavu shuvi pho brang)前的石碑上;其一刻于赞普的拉萨大召寺前的石碑上;其一题碑于贡布麦如(gong bu rma ru,今甘肃成县)。”[28]古藏文kavu shuvi pho brang实乃“故隋宫”之音译。长安城皇宫由太极宫(西宫,隋大兴宫改建)、大安宫(永安宫)、大明宫(正宫)和兴庆宫(南宫)四大宫殿群组成。圣善寺(龙兴寺)东邻唐太极宫皇城西墙,故《拔协》说唐蕃会盟碑立于“故隋宫”前[29]。北宋吕大防《长安城图》残石残存颁政坊四分之一图,龙兴寺在东南隅。文字标注尚存半个“龙”字[30](图二)。

图二 吕大防《长安图》残石

总之,西京圣善寺即长安城颁政坊普光寺,神龙元年更名为中兴寺,神龙二年(706年)更名为圣善寺,那么长庆元年唐蕃在长安城sheg san si立碑会盟就在颁政坊圣善寺。

二、圣善寺佛塔地宫舍利金函

隋代大兴城(唐长安城的前身)佛寺以佛塔为中心,以殿堂为主的佛寺,文献著录较少提到,但图画于敦煌莫高窟隋窟者甚多[31]。这个现象反映了佛堂类寺院由西向东传播过程。唐初长安城佛寺以佛塔为中心,如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大雁塔)、大荐福寺(小雁塔)。不过,唐高宗及后来所建长安佛寺改以佛阁和佛堂为中心,如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所建西明寺、龙朔二年(662年)由隋代旧寺改建的青龙寺、咸亨四年(673年)由章怀太子宅改建的千福寺[32]。圣善寺建于贞观五年(631年),应为以佛塔为中心的佛教寺院。

据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普光寺尚存,称之为“铁塔寺”。故址在今西安第一中学及周边地区[33]。中国现存铁佛塔以广州光孝寺铁塔年代最早,始建于南汉大宝十五年(972年)。不过,山西五台山演教寺文殊殿前唐代石塔的塔芯为铁塔,比光孝寺铁塔至少早300年[34]。在社会变革影响下,地方军阀组织军人拆庙。许多西安古刹名寺毁于一旦,铁塔寺很可能在民国年间拆毁[35]。山东聊城市东关京杭古运河畔有一座北宋晚期铁塔,明成化年间重修(图三,1)。塔高15.8米,由塔身、塔座两部分组成。塔身为八角形楼阁式,凡12层;塔座为石砌正方形上下叠涩不对称式须弥座,通高2.9、底边长3.17米,占地面积10.5平方米。腰部浮雕力士、龙凤、鸟兽和乐舞人物等图案[36]。

陕西西安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杜镇有一座明万历三十八年所铸千佛铁塔(图三,2~5),亦为八角形楼阁式,共十层,塔身高13.4、塔座和塔基共高2.85米,加上塔刹,通高18米。层层有窗,门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铸成金刚力士像,顶立层楼,各层环周铸铁佛多尊,故名“千佛铁塔”[37]。由此推测,长安城圣善寺可能与大雁塔和小雁塔一样,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寺内主塔类似山东聊城和咸阳北杜千佛铁塔,采用八角形楼阁式形制。

图三 山东聊城铁塔咸阳北杜铁塔

1972年9月,西安市西关铁塔寺街西安第一中学平整操场时,发现一座青砖砌成的佛塔地宫,顶部已遭破坏,地宫内隐约可见一四神石棺(图四)。西安市文管会立即派人发掘清理。据考古简报,地宫长82、宽35、深61厘米。石棺尺寸45×32×42厘米。除了四神石棺之外,棺内还发现镌刻发愿文的舍利金函、玉石舍利瓶和两颗宝石,现藏西安博物院。考古简报将西安第一中学操场佛塔地宫定为宋代塔基,不一定正确。地宫所出四神舍利石棺的器型,与法门寺地宫出土舍利玉棺和舍利鎏金银棺(图五)相同。

图四 西安第一中学操场出土四神舍利石棺

图五 法门寺水晶棺

据考古发现,四神石棺始见于四川芦山东汉建安十六年王晖石棺墓[38],南北朝至唐代广为流行。例如:铜川北周李诞墓、西安耀县药王山隋墓、陕西三原县隋李和墓、陕西潼关税村隋壁画墓、太原龙泉寺唐代地宫、山西省晋中市云竹镇马岚村唐末五代王建立墓(现藏榆社县博物馆),皆发现四神石棺[39]。器型和四神纹样与西安第一中学佛塔地宫出土四神舍利石棺大同小异。

这个四神舍利石棺内棺刻有悉昙体梵文经咒。据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范晶晶解读,内容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图六)。唐人往往用此经咒祈福祛病。唐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曰:“佛言:若人遇大恶病,闻陀罗尼,即得永离一切诸病。亦得消灭,应堕恶道。亦得除断,即得往生寂静(极乐)世界。从此身已,后更不受胞胎之身。所生之处,莲华化生,一切生处。忆持不忘,常识宿命。”[40]

图六 西安一中佛塔地宫出土四神舍利石棺

贞观七年(633年),太子李承乾再次染病,唐太宗诏令中天竺(今印度比哈尔邦)高僧波罗颇密多罗(Prabhākaramitra“光智”)为爱子祈福祛病。《续高僧传·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传》卷三记载: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此言作明知识,或一云波颇,此云光智,中天竺人民……北狄贪勇,未识义方,法藉人弘,敢欲传化。乃与道俗十人展转北行,达西面可汗叶护(统叶护可汗,615~627年)衙所(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流域),以法训勖,曾未浃旬,特为戎主深所信伏,日给二十人料,旦夕祗奉。同侣道谷成被珍遇。生福增敬日倍于前。武德九年(626年),高平王(李道立)出使入蕃,因与相见。承此风化将事东归,而叶护君臣留恋不许。王即奏闻,下□徵入,乃与高平同来谒帝。以贞观元年(627年)岁次丁亥十一月二十日,达京[师]住兴善。释门英达莫不修造。时(贞观七年)为太子染患,众治无效。下敕迎颇入内,一百余日,亲问承对不亏帝旨。疾既渐降,辞出本寺。赐绫帛等六十段,并及时服十具。颇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度葱河,来归震旦。经途所亘,四万有余。躬赍梵本,望并翻尽[41]。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精通梵文,普光寺塔基出土四神舍利石棺上悉昙体梵文经咒,当出自这位印度高僧之手。

据考古简报,这个四神石棺内出土了1件玉石舍利瓶和两颗蓝宝石(图七,2、3)。无独有偶,法门寺地宫出土过一件镶嵌两枚蓝宝石的水晶舍利棺(图七,4)。唐武德二年(619年),罽宾国来朝,进贡宝带、金锁、玻璃碗、水晶杯,以及名为“颇黎”的宝物490 枚。据我们考证,“颇黎”之名来自婆罗钵语belur(bylwl),本义为“水晶”,泛指蓝宝石等天然宝石[42]。我们认为,法门寺地宫出土天然宝石、西安一中塔基出土四神舍利石棺藏蓝宝石皆为武德二年罽宾国贡品。

图七 四神舍利石棺藏金函、舍利瓶和蓝宝石与法门寺镶嵌蓝宝石水晶舍利棺

三、圣善寺佛塔地宫出土巢王妃杨氏金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四神石棺还藏有一件方形舍利金函,高7.8、长3.7、宽3.7厘米,重106.4克(图七,1)。这件金函外壁镌刻供养人发愿文,读作:“女弟子杨氏、王氏舍葬释迦佛舍利,愿与一切众生早成佛果。”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载:“西北隅,荐福寺浮图院(今小雁塔)。院门北开,正与寺门隔街相对。景龙(707~710年)中,宫人率钱(四库本作“施钱”)所立”[43]。可知今西安小雁塔为景龙三年(709年)宫女出钱集资而建,那么金函发愿文所谓“女弟子杨氏、王氏”当为宫女。

唐宗室发愿文往往首先标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次表达自己的心愿和目的。如英藏(S. 0980)《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二》、法藏(P. 3668)《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九》为唐初皇室写经,题记内容基本相同。所示写经目十分明确。其文曰:“辛未年(咸亨二年,671年)二月四日,弟子皇太子为男弘忽染痢疫,非常困重,遂发愿写此《金光明最胜王经》,上告一切诸佛大菩萨摩诃萨及太山府君、平等大王、五道大神、天曹地府、司命司录、土府水官、行病鬼王、疫使、知文籍官、院长、押门官、专使可★官、并一切幽冥官典等,伏愿慈悲救护,愿弘疾苦早得痊平,增益寿命;所造前件功德,唯愿过去、未来、见在数生已来,所有冤家债主,负财负命者,各愿领受功德,速得升天。”[44]

我们认为,这件金函发愿文所谓“女弟子杨氏”即大名鼎鼎的齐王李元吉正妃杨氏。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伏诛,其遗孀及女儿削职为民,幽闭于太极宫。齐王李元吉有一庶女,由嫡母杨氏和生母某姬共同抚养,后封归仁县主。王勃撰《归仁县主墓志》记载:

虽三王绝淮国之封,而五女厚梁园之邑。杨妃以亡姚之重,抚幼中闱;某姬以生我之亲,从萦内合。夫人缔积云禁,饬影星枢,奉盥饵于前厢,侍温凊于侧寝。二尊齐养,诚周于造次之间;四德兼口,行满于危疑之地。……贞观廿一祀(647年),丁其忧,爰有中诏,称哀内府。仰风林而檩影,陟霜岵而摧心。绝浆过乎七日,泣血周乎四序。充穷之感,指苍极而神飞;孺慕之哀,攀紫宸而思越。虽圣怀喻旨,帝筒相寻,而积痛涚酸,天情殆殒[45]。

这方墓志所言归仁县主嫡母“杨妃”即齐王李元吉正妃杨氏,而生母“某姬”则为与杨氏共同捐献金函的“王氏”,那么归仁县主生母名为“王姬”。《册府元龟》卷八六六记载:“杨恭仁为雒州都督,弟师道尚桂阳公主,从侄女为巢剌王妃”[46]。巢剌王妃即齐王李元吉正妃杨氏,从侄女即堂侄女,也即隋宗室杨士达的孙女。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指出:“元吉之妃杨氏,杨隋宗室之女。郁林王恪以母为隋炀帝女之故,太宗竟欲使其承继皇位,则重视杨氏可知,盖太宗之婚姻观念不仅同于关中人之尚冠冕,兼具代北人之尚贵戚矣,若更由此推论,曹王明之母必不止以色见宠,当与郁林王恪母同出一源,否则无作皇后之资格。”[47]

《旧唐书·杨恭仁传》记载:“恭仁少弟师道,隋末自洛阳归国,投上仪同,为备身左右。寻尚桂阳公主,超拜吏部侍郎,累转太常卿,封安德郡公。尚桂阳公主。”[48]可知隋代杨氏家族寓居洛阳。《大唐故千牛岐州司户参军事杨君墓志铭并序》记载:“君讳□哲,华州华阴人也。……祖达,隋黄门、中书二侍郎(“工部”之误)、吏部二尚书,纳言,遂宁郡公,皇朝赠尚书左仆射。父则,邛州临邛县令,袭遂宁公……(君),上元二年十月廿日,殡于洛阳教业里。”[49]墓志所言“杨达”就是齐王妃的祖父杨士达,本居洛阳教业坊,后迁长安城颁政坊[50],那么杨达之孙“杨则”当为齐王妃杨氏的兄弟。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壬寅,齐王元吉及王世充战于东都,败绩,行军总管卢君谔死之”[51]。李元吉娶杨氏为正妃似在621年征战洛阳之际。大业九年(613年),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时只有13岁[52]。齐王妃杨氏嫁给李元吉时可能尚未成年,故二人无子嗣。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单骑救主,射杀齐王李元吉,故齐王府(在长安城布政坊)赏给了这位头号功臣[53]。李元吉遗孀及女儿则削职为民,作为罪犯家属,幽闭于长乐门内“西宫之别馆”[54],可谓“长安城皇家女子第一监狱”。据史念海主编《唐太极宫图》标注,李元吉遗孀幽闭之地似在太极宫长乐门内西侧别馆[55](图二)。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唐太宗急欲扩充后宫。《魏郑公谏录》卷四记载:“太宗谓侍臣曰:‘汉代常以八月选洛阳中子女资色端丽者,载还后宫,此不可为法。然即日宫内,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诞乳诸王,是非所宜。据此论选补宫列,理宜依礼。’”[56]这段话意为:唐太宗对身边大臣说:“东汉王朝常在每年八月挑选京城洛阳一些容貌端庄的良家女子入后宫充当嫔御。大唐本不该效仿汉制。然而,当今大唐后宫有太多罪犯家属充当妃嫔,由她们养育皇子不太合适。因此,嫔御今后要依据汉制在宫外良家女子中挑选。”因此,贞观十一年14岁的武则天择选入宫,成为品级较低的五品才人。

长安后宫美女如云,武则天仅为五品才人,未必见过唐太宗,故两人无子嗣。唐初长安城第一美女是巢王妃杨氏。太平公主评述说:“其从子昌宗(武则天的男宠),年近弱冠,玉貌雪肤,眉目如画,其风采绝类巢剌王妃。”[57]《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八月记载:“丁酉,立皇子明为曹王。明母杨氏,巢剌王之妃也,有宠于上;文德皇后之崩也,欲立为皇后。魏徵谏曰:‘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乃止。寻以明继元吉后。”[58]辰赢是秦穆公之女,有两任丈夫,第一任是晋怀公姬圉,第二任是晋文公姬重耳。中国传统礼制: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侍二夫,故魏徵反对立杨氏为皇后。

长孙皇后薨于贞观十年(636年)六月二十一日。按照中原传统礼制,太宗不得不守孝三年(至少27个月),那么太宗霸占杨氏应在贞观十三年(639年),翌年生子。唐太宗欲立杨氏为皇后不成,贞观十六年(642年)立为“巢王妃”,总算让她摆脱了官奴婢或宫人身份[59]。《归仁县主墓志》所谓“杨妃”意为“巢王妃”。可惜杨妃红颜薄命,卒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下诏举哀,封其子李明为曹王,但杨妃未能陪葬昭陵。显庆(656~661年)中,唐高宗诏令曹王明继巢剌王元吉后,死后得以陪葬昭陵[60]。凡此表明,西安第一中学佛塔地宫出土舍利金函的年代应在杨氏封巢王妃之前,不晚于贞观七年(633年)。

[1]a.史红帅.唐两京“圣善寺”考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4):248.b.王锐,牛雨.浅析唐中宗与武则天母子关系[J].鸭绿江,2014(8):172.

[3]李方桂,柯蔚南著,王启龙译.古代吐蕃碑铭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4] 王尧.唐蕃会盟碑疏释[J].历史研究,1980(4):107.

[5]同[3]:79.

[6]张建木.读<唐蕃会盟碑>札记二则[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1):52-53.

[7]李宗俊.论唐蕃长庆会盟的几个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3):73-75.

[8]刘昫,等.旧唐书:中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6.

[9]高亨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3.

[10]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第4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40.

[11]同[8]:141.

3.养成良好习惯。对“师范”蔡元培解释为:范就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他认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需要创设学生“慎独”环境。学生“上课时,下课时,有人监督,无从监督,宜丝毫不事苟且”,以后才能“以其身为学生之律度”,“学生日熏其德,其收效胜口舌倍蓰矣”[2]卷2,149。反之,“必藉师长之督责,无督责即中辍,不免一暴十寒”,那日后就难为人师。所以,在蔡元培看来,“师范生的行为最要紧。模范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须慢慢养成”[2]卷4,330-331。

[12] 韦述,杜宝撰,辛德勇校.两京新记辑校(第3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31.

[13]道宣.续高僧传:唐京师普光寺释昙藏传(第13卷)[M]//大正藏(第50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出版,1928:525-526.

[14]道宣.续高僧传:京师普光寺释明解传(第27卷)[M]//大正藏(第50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出版,1928:665.

[15]同[8]:136-137.

[16]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7:847.

[17]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3.

[18] 徐松著,李建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91.

[19]许栋.唐长安普光寺考[J].敦煌学辑刊,2011(2):54-61.

[20]同[8]:141.

[21]同[10].

[22]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9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6:6078.

[23]同[1]a.

[24]王溥.唐会要:寺(第4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847.

[25]王锐,牛雨.浅析唐中宗与武则天母子关系[J].鸭绿江,2014(8):172.

[26]同[24]:848.

[27]同[22]:6631.

[28]a.同[2]a.这次唐蕃会盟立碑地点,敦煌古藏文写卷称为“孔古梅如德噶玉采会盟寺”,在今甘肃成县西5公里大云寺石窟.b.同[2]c.c.关于大云寺石窟.蔡副全.唐<李叔政题壁>墨迹考略[J].敦煌研究,2009(2):45-49.

[29]《长安志》卷十记载:“朱雀街之第三街,即皇城西之第一街。……次南,辅兴坊……次南,颁政坊”。宋敏求,李好文编,辛德勇,郎洁校注.长安志:长安志图[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186-187.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中心,西安市世界遗产检测管理中心.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资料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28.

[31]宿白.隋代佛寺布局[J].考古与文物,1997(2):31.

[32]宿白.试论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问题[J].文物,2009(1):27-40.

[33]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134.

[34]五台山中台演教寺文殊殿前有一座覆钵式石塔,始建于唐代,通高23米,共7层,塔身遍刻佛像、人物无算,塔芯为铁塔”.a.惠详.古清凉传[M]//大正藏(第51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出版,1928.b.崔正森.台山宝塔研究[J].五台山研究,1995(1):37.

[35]张奂雅.铁塔寺路曾有铁塔寺庙[N].西安日报,2014-5-8.

[36]山东聊城地区博物馆.山东聊城北宋铁塔[J].考古,1987(2).

[37]赵克礼.“千佛铁塔”考实[J].文博,1987(6):32.

[38]a.高子期.王晖石棺略说[J].四川文物,2009(5):64-66.b.张丽敏.北朝四神浮雕石棺[J].文物春秋,2009(4):67-69.

[39]a.程林泉.西安北周李诞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C]//西部考古(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391-400.b.崔汉林,阴志毅.耀县药王山隋墓清理记[J].文博,1986(1):1-10.c.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三原县双盛村隋李和墓清理简报[J].文物,1966(1):28.d.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线刻石棺[J].考古与文物,2008(3):33-48.e.周福年,常一民.试论太原龙泉寺塔基遗址的建筑年代[J].文物世界,2018(4):8-11.

[40]罽宾沙门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M]//大正藏(第967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出版,1928:351. 关于《尊胜经》汉译年代的讨论,参见魏郭辉.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相关问题考略[J].敦煌学辑刊,2007(4):222-229.

[41]道宣.续高僧传(第3卷)[M]//大正藏(第50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出版,1928:439c-440a.

[42]林梅村.唐武德二年宾国贡品考—兼论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原为大明宫琼林库皇家宝藏[J].考古与文物,2017(6):94-103.

[43]同[29]:132.

[44]马德.敦煌写经题记的社会意义[J].法音,2001(19):74.

[45]王勃.全唐文补编:归仁县主墓志铭(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183-186.

[46]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第866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10095.

[47]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269.

[48] 刘昫,等.旧唐书:杨恭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381,2384.

[49]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04.

[50]a. 同[29]:186-187.b.武则天之母杨氏自称杨达之后,不足为信。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记载:东都“教义坊,武后母荣国夫人宅”。墓志却说:杨达家居东都教业坊。黄正建认为,武则天之母可能是杨达家侍女、乐妓之类.黄正建.关于武则天身世的一点猜测[C]//武则天研究论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42-46.

[5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高祖本纪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

[52]刘昫,等.旧唐书:长孙皇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64.

[53]许敬宗《鄂国公尉迟君融(敬德)墓志》记载:“公讳融,字敬德……显庆三年十一月廿六日,终于隆政里(唐玄宗时改称“布政坊”)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四”. 中国文物研究所,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下册)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39.

[54]a.据墓志,太子李建成正妃郑观音,“泰终则否,福极生灾,祸构春闱,刑申秋宪。妃言依别馆,遽沐殊私……上元三年正月卅日寝疾,薨于长乐门内,春秋七十八”.王连龙.跋唐隐太子李建成及妃郑观音墓志[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3):48.b.据《大唐隐太子承徽乐陵县主母故杨氏墓志铭并序》记载,太子李建成小妾杨舍娘,“以緫章元年十一月廿日终于西宫之别馆,时年七十一”(《杨舍娘墓志》录文,引自维基百科)。

[55]同[33]:87.

[56]王方庆.魏郑公谏录魏郑公谏续录 梁公九谏[M].北京:中华书局,1985:45.

[57]《控鹤监秘记》假托唐人张垍纂,后人多以为是袁枚所作. 袁枚.新奇谐:续新奇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8]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9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6:6249.

[59]《旧唐书•李元吉传》载:“太宗于是定计诛建成及元吉。元吉死时年二十四。有五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并坐诛。寻诏绝建成、元吉属籍。太宗践祚(贞观元年八月,627年),追封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剌,以礼改葬。贞观十六年,又追封巢王,谥如故,复以曹王明为元吉后”。刘昫,等.旧唐书:李元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22-2423.

[60]《旧唐书•曹王明传》载:“曹王明,太宗第十四子。贞观二十一年受封。二十三年,赐实封八百户,寻加满千户。显庆中,授梁州都督,后历虢、蔡、苏三州刺史。诏令继巢剌王元吉后。永崇中,坐与庶人贤通谋,降封零陵王,徙于黔州。都督谢祐希旨,逼胁令自杀,帝深悼之,黔府官僚咸坐免职。景云元年,明丧柩归于京师,陪葬昭陵”.刘昫,等.旧唐书:曹王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666.

猜你喜欢

长安城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梦回长安城
长安,长安王
唐长安城的那些胡商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
谈唐代长安城建美学对西安城中村改造设计手法的启发
“三言二拍”对唐代小说中长安城改写的数字化研究
唐朝首都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隋唐长安城绿化灾厄及其应对
大圣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