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外培训机构转型之路在何方

2021-11-15

华声文萃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培训班意见机构

又一个新学期到来了,随着“双减”意见出台,中小学生们奔波于家庭、学校、培训班之间的脚步,开始有了改变。“双减”意见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运行作出严格规范,一系列配套措施随之出台。校外培训机构何去何从,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家家都上培训班”正在成为过去时

“参加课外培训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补课是希望取得好的成绩;二是现在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太多,孩子的自制力太弱,家长上班孩子一个人在家时会过度使用这些电子设备而耽误学习,希望上校外培训班能有所改变;三是跟风,大家的孩子都是放了假就上补习班,这种现象早已在社会上形成了风气,有一种‘随大流的思想,感觉人家的孩子补课了自己的孩子会落后人家,所以也跟着一起上课外培训。”初三学生家长杨先生说。

随着“双减”意见出台,“家家都上培训班”的场景正在成为过去时,另一名家长姚婷表示双手赞成:“我们小时候不是这么过来的,不也考得挺好吗?

姚婷的女儿在北京西城区上初中二年级。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孩子上小学时,语、数、英加上一门乐器,每周各上一節课,一个月的培训费就在5000元左右。到了初中,还要报物理、化学等学科,一对多的课程学费是450元一节,一对一课程是900元一节。“每次报个班,都要一次性交三五万元,我们也是咬着牙交这笔钱啊!”姚婷说。

培训班的效果如何?而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效果却非常有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在一次演讲中提及,自己在清华大学教研究生数学,但孙子的小学奥数题有些他都不会做。王文湛说:“它不是数学,是技巧,跟变戏法一样。”

停课、退费,一个行业正集体转向

北京东城区崇文门新活馆三层聚集着多家培训机构。一个工作日,记者看到,钢琴、舞蹈、书法、机器人编程等培训机构都在正常营业。而旁边某英语培训机构则大门紧闭。

机构工作人员告知,“双减”政策公布当天门店就停止了培训,目前已完成400多名学员的退费工作,公司下属的很多家门店已经在准备着向素质教育培训转型。

“双减”意见公布之时正值暑期,各地校外培训机构纷纷宣布停止义务教育阶段暑期学科类培训。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4页)“双减”意见中规定了多项“严禁”事项——“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双减”意见还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

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一些资本快速退去,很多机构开始进行人员调整。

调整培训方向,转型方有出路

方向已经明晰,行业转型势在必行。

“双减”意见公布后,数十家教育培训机构均发布声明,表示将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意见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他们开始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或成立素质成长中心,专注于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目标发展要求;或把重点放在语言培训、留学指导、考研考证、公务员考试等方面,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领域拓展。

一项“‘双减之后家长还会不会给孩子报培训班”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友中,超过八成的家长愿意给孩子报音乐、体育、美术等非学科类的素质教育培训班。

在北京市丰台区合生广场,记者看到,儿童体能训练、轮滑、武术、乒乓球、拳击等培训班都非常火爆。家长张维刚给儿子报了拳击培训班,他说:“小孩子嘛,搞搞体育还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转向素质教育外,成人职业教育也是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的火热赛道。成人职业教育符合国家政策方向,同时有着大量的社会需求。最近,某知名教育集团就上线了新版App,覆盖成年人语言培训、大学生考试、财经、公考等多类职业教育。

也有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业人员担心未来就业问题。对此,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全面部署针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人员的就业服务保障工作。目前,已为需要转岗改行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储备了充足的岗位资源,还将联合相关社会和企业机构优先筛选一批待遇高、福利好的优质岗位信息,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综合《光明日报》、澎湃新闻 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猜你喜欢

培训班意见机构
评“小创”,送好礼
评“小创”,送好礼
培训班组图
图解《意见》明晰要求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画画培训班
荒岛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