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不想“如你所愿”
2021-11-15杜倩
杜倩
“有比家族聚会更让人厌烦的东西吗?”“有,家族群。”这是一名网友发布在微博上的肺腑之言。
社交媒体时代的家族群,让年轻人在熟人社交面前无所遁形。被渔网般嘈杂的亲戚社交套牢,年轻人不再如鱼得水——身体离开了故乡,精神却继续被家族束缚。
权力、地位、财富的角斗场
2017年秋天,刚毕业的王晔为了求职,独自踏上从吉林开往北京的动车。送行的母亲眼里满是不舍与担忧,不停地叮囑:“北京是大城市,凡事要以自己为重。”
然而,4年后,王晔因为连续几次错过家族群里几位亲戚的生日祝福,而且没有为表弟、表妹的跳舞视频和书法作品及时点“赞”,被母亲扣上不知感恩、不孝、不合群的帽子。面对母亲严厉的质问,王晔一气之下退出家族群,结果母女俩爆发了激烈的争吵,随后她被母亲拉黑。3个月以来,母女俩再没说过一句话。
王晔认为,家族看似是一个血脉相连的圈,其实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角斗场。而名为“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家族群,其成员通常涵盖几代人,各个家庭之间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因此,戴着血缘面具的家族群,依然是一个缩小版的现实社会,“话语权”往往掌握在那几个称得上光耀门楣的人手中——强者趾高气扬,弱者黯然神伤。
王晔的家境,在整个家族群里只能算是正在力争中游。父母是踏踏实实的务工者,工资收入仅能满足家庭日常开销,没有存款。王晔在北京从事房产销售工作,每天穿着正装、踩着高跟鞋,带着客户走街串巷看楼盘,这些辛劳在她母亲看来,都没有“亲戚们会怎么想”来得重要。
前几年,母亲身体状况不好,经常奔波在家与医院之间,很多次都是舅舅开车接送母亲,并支付了母亲在医院的费用。所以,母亲认为,及时在群里回应消息是对亲戚感恩的表现。而王晔认为,感恩应该存在心里,仅仅几句流于表面的点“赞”没有任何意义。
回想起母亲挂断电话之前的最后一句怒吼:“你怎么这么不知好歹?”王晔感叹,比起她作奸犯科,违背母亲的意愿仿佛更容易导致母女间关系的疏离。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像参天大树一样,土里埋着的是每个中国人的根。因此,将亲戚——尤其是直系亲属——彻底排除在生活之外,并不容易。美国精神病学家默里·鲍恩创造的“情感切断”这一术语,可以用来形容王晔与母亲之间的这种关系:人们通过减少或完全切断与父母的联系,来处理与父母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王晔说:“也许母亲想用将我圈在自己身边的形式,表达对我的爱,但是稍加思考就能发现,其中存在贬低、伤害与控制欲。”但她也认为,与父母的“隔阂”存在消除的可能,也许有那么一天,母亲会后悔自己这么固执。他们可能会认识到,家族群不应该只流于形式,也不能忘记体会亲情的珍贵、美妙。
和王晔有同样困扰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从家族群年龄层面看,群里的长辈多处于“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生活重担已被卸下,对情感的需求旺盛,闲暇时间也多;群里的表弟表妹等“00后”还不知道什么是生存和生活压力;王晔们处在二十弱冠与三十而立之间,面对生活,迷茫、彷徨且焦虑,在一天的忙碌工作之后,她需要安静的时段,以寻找关于未来的答案。
泛滥的群信息,急需断舍离
对陈宇而言,在信息泛滥的今天,“断舍离”也适用于家族群。
2018年6月1日,在经历了无数个疯狂做题的夜晚后,伴随着电脑屏幕跳出的“职位排名:1”,“考公”两年的陈宇终于“上岸”了。
10分钟后,微信提示声不断,点开一看,他被亲戚拉进了一个几十人的家族群。二舅在群里发来一句“恭喜外甥公务员考试成功‘上岸”,底下则是众多亲戚发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祝福。
陈宇发了红包,对大家表示感谢后,边查看消息,边挨个儿点开头像揣测这是谁。最近,陈宇发现这个家族群变了味儿。原本热闹的唠家常变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养生文章链接,甚至是“抽烟、喝茶能防治新冠肺炎”这种谣言;满屏的语音消息,最多的一次发20多条,而且全是方言,无法转换成文字;再不然就是亲戚的子女要在“校园小能手”投票,或者在购物平台、外卖平台“帮我砍一刀”……起初,陈宇通过开启“消息免打扰”屏蔽这些消息,但他发现,家族群里的烦扰远远不止于此。还有“帮我孙子做一下这道数学题”“明早开车带我去挂个号”“给我办一张手机卡”等需求。
面对亲戚的各种要求,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连“不行”都说不出来。他不禁疑惑:自己是否被这个所谓的家族群套牢了?
陈宇说:“在家族群里,长辈就如同封建社会里至高无上的皇帝,我只能听命。”两个人交谈,能各抒己见才叫良好的沟通。但在家族群中,往往是长辈在发号施令,而小辈连谣言与假新闻都不能指出并反驳,只能被动接受。
“不能平等交流的,都属于无用社交,亲戚也一样。”变相沦为众多亲戚的“工具人”,剥夺自身的工作或独处时间,这让陈宇不能接受。
有一天,陈宇正在单位开会,某个亲戚连续给他打了十几个视频电话。陈宇以为亲戚有什么急事,专门出去接电话,结果亲戚说:“我这个拼单的活动,每天可以投10票,就差你了。”陈宇没说话,回到座位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群备注改为“有人”,然后退出了家族群。
隐私消失
日本心理学家国分康孝曾在《女性心理学》一书中说:“结婚是人与人的结合,而不是家与家的结合。”肖筱却因为结婚问题,在家族群里被“公开处刑”。
肖筱是一名游戏原画师,她从小学开始画画,上大学后,更是将投身于游戏行业视为梦想。她目前在杭州一家游戏公司当中层领导,但家族群里的亲戚不了解她的工作,误认为她总是在玩游戏,数落她:“你天天打游戏,能有什么出息!”
她对此缄默不言,但也没能让亲戚们停止对她的议论。除了工作,32岁、目前单身的肖筱,尽管事业有成、有车有房,但也难逃亲戚们一句“再不结婚,你老了怕是只能进养老院”。
最近,肖筱发现,以前亲戚们只是私信给她发相亲对象的照片,现在则直接发到群里,由长辈们进行挑选;他们不经肖筱许可,就把她在微信朋友圈发的私人照片转发给相亲对象。一旦对方表露意向,亲戚们便会苦口婆心地劝肖筱去与人见面,美其名曰“为你好”。
看着数不清的相亲对象的照片刷屏以及叔伯姑姨的犀利点评,肖筱心里五味杂陈。
她认为,也许,家族群里的长辈有代偿心理,总是渴望通过指导或促成年轻一辈的婚姻或事业,来弥补他们退休之后缺失的成就感,或者年轻时候的某种缺憾。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由选择婚姻和事业,才是年轻人最想要的。
“我第一次发现被人惦记这么痛苦。”肖筱说。
她同样疑惑: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想、婚姻都由亲戚们做主了?时代在进步,但是家族群却让理想变成了讽刺。同样,它也变相地让婚姻回到了“父母之命”的年代。在亲戚们的眼中,三十未婚,等同于不幸福。
“擅自将别人的人生定义为不幸福,也是一种傲慢。”肖筱表示。最初,尽管内心感受到被冒犯,但为了顾及长辈们的自尊,肖筱只好委婉地表示拒绝。数次拒绝无果后,肖筱只能通过退群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她说:“就当是我仅剩的一点儿叛逆,我不想遵照别人的价值观生活。”
最初的家族群,因亲情羁绊而产生,它跨越了空间,拉近了亲戚之间的距离。现如今,家族群的边界感消失殆尽,曾经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多流于表面,这样的家族群,注定会被更多人抛弃。
(司志政摘自《新周刊》2021年9月下,黎 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