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速人生
2021-11-15蒋曼
蒋曼
成功,或者站在某个巅峰,是多么让人迫不及待的事。于是,人生突然被分成无数个目的地,我们目标明确,一骑绝尘。
“来不及了,”一名三年级的小姑娘在操场边忧伤地告诉我,“来不及了,如果我这个暑假不把数学补上去,一切都来不及了。”望着她皱起的眉毛,我不禁哑然失笑。我讨厌那些打扰童年的人,为什么要把生存的焦虑下移给懵懂的孩子?
鹰爸再一次当众发誓:如果儿子在15岁之前没考进世界前5名的名校,他就承认失败。这个在雪地里奔跑的孩子没有停下脚步,他用华丽的个人简历回击人们的质疑:1岁徒步暴走,2岁攀登南京紫金山,3岁在雪地里裸跑,4岁参加国际帆船比赛,5岁开飞机围绕北京野生动物园飞一圈,6岁写自传,7岁3次穿越新疆罗布泊,8岁考入南京大学,9岁在北京世界机器人大赛中获得3次冠军,10岁一年内通过20门自学考试课程,11岁南京大学毕业,12岁准备硕博连读。他跳过缓慢的童年,等不及时间,开启粒子加速器,跳跃着进入未来。
朋友米亚说,看剧一定得用手机。为什么?因为手机可以开倍速。女兒看电影解说视频,一部电影几分钟就看完了,全是精彩时刻。一期综艺节目,顺着热门话题点开短视频平台热搜,不到20分钟就能刷完。既节约时间,又能应付茶余饭后的闲聊。
不知不觉间,生活的精彩和独特就这样被隐去。所有的起承转合、铺垫伏笔,逻辑的自洽或者发展的轨迹都成为累赘。一个人的一生被浓缩成两个小时,我们都嫌那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几分钟就够了,我们只看其中的高光时刻,美其名曰:高纯度。生活被如此加速,我们只能拥有变形的视域。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复利效应”,指的是任何有持续收益的事,都不可能一朝获得,一定要经过一个酝酿期,这段时间的增长是缓慢的。必须经过那个临界点,你才可能获得收益。但现在我们哪有耐性来等着这样的时刻。
一切空白都要被利用和填充,5分钟带你读完一本名著,干货满满;每天1分钟,轻松学哲学;3分钟成为理财高手;1秒钟让你无所不知。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被谆谆告诫:你得抓住每一个节点,不然就会错过进阶的机会,从此人生毫无意义。
《中国青年报》对1993名18周岁至35周岁的青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6.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过着“倍速生活”,跑步时戴上耳机听歌,吃饭时浏览新闻,打开电脑的多个窗口同时处理各种信息。现代人都是一心二用的高手:事业与爱好,学习与娱乐,交际和工作。
我们把世界当作旷野,奋力跑过,把人生当作登山,一座一座征服之后,或是成为孤独的王者,或是在人工赛道上成为按照程序和指令运行的机器。
(丁 强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31期,苏 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