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肢体固定出血检测装置联合改良斜坡侧卧位在减少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

2021-11-15夏梦岩邢琳琳畅智慧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止血器侧卧位尿潴留

夏梦岩,邢琳琳,畅智慧

随着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和动静脉血管疾病患者接受该项治疗。临床常将股动脉作为介入穿刺入路[1]。股动脉穿刺术后,穿刺点的有效止血是关键。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止血方法也不断改进,文献报道,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用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进行压迫止血[2]。然而,使用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需要患者平卧制动4~6 h,护士需定时查看穿刺点出血情况,同时伴随平卧制动时间延长患者还会出现后背部疼痛、恶心呕吐、尿潴留、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3]。本研究利用自制肢体固定带及出血检测装置,联合改良斜坡侧卧位探讨其在预防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效果,为保证患者术后生命安全及提高术后舒适度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介入病房行股动脉穿刺术后应用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神志清楚,配合治疗;②年龄18~65岁;③行股动脉穿刺术后使用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④肢体无残疾;⑤体质量在标准体质量±20%以内;⑥凝血功能正常;⑦无高血压病史;⑧术前无腰背部疼痛;⑨术前排尿功能正常;⑩受约束部位皮肤状况良好。排除标准:①不同意参加本项研究;②沟通交流有障碍;③长期服用抗凝药物;④长期使用降压药物;⑤不能配合变换体位。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股动脉穿刺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2020PS195J)。研究中使用的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型号为GF-A系列,生产商为深圳市升昊科技有限公司,见图1。

图1 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

1.2 方法

1.2.1 自制肢体固定带的设计 自制肢体固定带采用定制复合布、可调节魔术贴、固定带、卡扣等材料精心设计加工而成,采用开放式设计,便于穿戴及调节松紧,利用主体材料不易弯折的质地特点限制髋关节活动。卡扣部位内置棉垫减轻对皮肤的压力增加舒适度,可调节魔术贴粘合后防止护托移位或滑落,阻止患者因不能自主控制髋关节活动导致止血器移位,可对髋部及穿刺侧肢体起到制动作用,见图2。

图2 自制肢体固定带

1.2.2 自制出血检测装置的设计与阈值报警试验

自制出血检测装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湿度进行报警控制。本装置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出血感应垫片(湿敏传感器)、连接线和报警器,见图3。其工作原理为当湿敏传感器被血液浸湿短路,电路导通,触发报警器发出报警声音,提示穿刺点可能发生出血。

图3 出血检测报警器

为验证其出血发生的检测灵敏度进行预试验。将出血感应垫片贴在患者大腿内侧靠近股动脉穿刺点2~3 cm处,用注射器抽取液体沿假定穿刺点逐步向感应电极方向释放液体,1 mL起测,每次增加0.5 mL,相同液体量重复测量3次,记录报警发生率。经过测试发现,模拟出血量在3 mL及以上均可以出现报警,因此暂以出血量3 mL作为此装置的检测阈值。

1.2.3 改良斜坡侧卧位 使用吕芬[4]的“改良斜坡侧卧位”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体位干预。改良斜坡侧卧位是指抬高床头20°~30°,协助患者采取健侧侧卧位,在患者背部垫软枕,膝关节间垫软枕,保持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健侧下肢弯曲。体位干预过程中始终固定住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防止活动移位造成压迫位置偏离[5]。

1.2.4 操作方法

1.2.4.1 观察组:75%乙醇擦拭消毒自制肢体固定带及出血检测装置后采用标准方法使用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加压止血、使用肢体固定带固定好患者髋部及穿刺侧肢体,同时将自制出血检测装置报警器固定在固定带上,出血感应垫片紧贴固定于止血器压迫端边缘大腿内侧皮肤上,患者取平卧位转回病房进行术后常规护理同时告知患者和家属一旦听到出血检测器报警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术后2 h,止血器减压后,若穿刺点无渗血,固定住止血器,协助患者翻身并进行体位摆放(改良斜坡侧卧位),止血器压迫侧肢体朝上,固定好软枕,体位摆放好后检查止血器周围有无渗血,改良斜坡侧卧位2 h后,于床旁拆除动脉压迫止血器、肢体固定带及出血检测装置,给与小换药1次,定期观察后续穿刺点出血情况。止血器压迫制动过程中,如发生穿刺点出血,立即按病房相关应急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1.2.4.2 对照组:患者于导管室行介入术后,也使用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协助患者返回病房并给与术后常规护理,即观察股动脉穿刺点有无出血及皮下血肿,止血器有无移位,足背动脉搏动及穿刺侧肢体的皮温皮色,于床旁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4 h,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指导,术后2 h,穿刺点无渗血,止血器常规减压,减压后2 h,穿刺点仍无渗血,拆除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停止心电血压血氧监测,指导患者轻微活动,给与小换药1次,定期观察后续穿刺点出血情况。

1.2.5 评价指标

1.2.5.1 穿刺点出血发生率 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术后发生穿刺点出血病例数/总病例数(60)×100%。穿刺点出血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局部淤血,表现为穿刺处周围有无硬结的皮肤淤青;②穿刺点渗血,表现为穿刺处有血液渗出,止血器压迫垫周围或敷料上有血液渗出;③局部血肿,表现为穿刺处周围皮肤局部可触及硬结,有痛感;④假性动脉瘤,以DSA和B超影像学资料为依据[5]。

1.2.5.2 解除压迫时患者腰背部疼痛评分 采用痛点定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术后卧床期间指导患者自主进行评分。疼痛程度按照0分(无痛)~10分(剧烈痛)进行打分,VAS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疼痛感受越强烈。

1.2.5.3 术后绝对卧床期间尿潴留发生率 尿潴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7]。根据患者主诉和叩诊初步判断术后是否发生尿潴留,再通过超声检查确定。

1.2.5.4 手术前后血压变化 患者手术当日晨测量血压一次,术后血压监测4 h并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压差值的变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尿潴留发生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腰背部疼痛评分和血压变化,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以往的股动脉穿刺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s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s

组别例数 性别 年龄/岁 介入穿刺次数PLT/(×109) PT/s男 女观察组60 28 32 56.9±9.4 2.5±1.4 161.8±38.15 12.2±1.8对照组60 31 29 57.2±9.8 2.8±1.2 177.5±41.86 11.5±1.8 t/χ2值 164.225 2.689 1.939 1.364 2.841 P值 0.622 0.715 0.264 0.859 0.085

2.2 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

术后观察组患者出血(包括皮下淤血、穿刺点渗血、局部血肿等)的发生率总体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腰背部疼痛评分比较

采用痛点定位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解除压迫后腰背部疼痛程度,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VAS为(4.3±2.8)比(7.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13)。

2.4 尿潴留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比较

2.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观察组患者术后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手术前后血压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小,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压比较 mmHg,±s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压比较 mmHg,±s

术前组别 例数 收缩压 舒张压术后收缩压 舒张压对照组 60 128.63±13.74 80.42±7.55 141.85±14.07 89.17±7.24观察者 60 127.68±12.94 82.27±7.65 135.22±12.70 85.62±7.31值 0.390 -1.333 2.710 2.672 P值 0.697 0.185 0.008 0.009 t

3 讨论

股动脉粗大、压力高、不易止血,穿刺后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时有报道。因此,穿刺点的有效止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观察组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与应用自制肢体固定带及改良斜坡侧卧位有关。股动脉穿刺术后加入下肢支具辅助制动有助于降低穿刺部位出血与血肿的发生率[8-9]。本研究中的自制肢体固定带主体利用自身材料不易弯折的质地特点能限制髋关节的活动,可对髋部及穿刺侧肢体起到制动作用,使健侧肢体适当活动或患者睡着后下肢无意识活动时对穿刺点造成的影响减小,防止患者因不能自主控制髋关节活动而导致止血器移位不能准确压迫穿刺点,有利于确保压迫位置准确,增强止血效果,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在患者采取侧卧位时,为避免髋关节的过度屈曲导致术后出血的发生[10],协助患者采用改良斜坡侧卧位,即保持穿刺侧下肢伸展制动使髋关节附近肌群张力相对于平卧位时减弱,对抗止血器的阻力减小,有利于止血器压迫,减少出血的发生。出血检测报警器可以及时检测到穿刺点出血,从而使患者尽早得到有效处理,防止失血过多,危及生命,保障患者安全。

股动脉穿刺术后需严格卧床,术侧肢体长时间制动,增加了患者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4~6 h腰背部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能与观察组改良斜坡侧卧位的应用有关。研究指出术后侧卧位能够增加患者舒适度[11],本研究中改良斜坡侧卧位采取健侧卧位,患者背部垫软枕,健侧下肢弯曲,使患者身体的负重面和支点发生变化,再借助软枕的缓压,避免了腰背部长时间受压而产生疼痛,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同时也可避免因长时间平卧造成骶尾部压疮的产生。

股动脉穿刺术后要求患者平卧且患肢制动,部分患者由于长时间平卧、穿刺部位疼痛、担心穿刺点出血、不习惯床上排尿及焦虑、紧张等原因造成尿潴留[12]。既往有体位改变可明显改善排尿困难的报道[13],如采用改良斜坡卧位(床头摇高20°,双足接触床尾板体位)减少了术后排尿障碍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14]。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吕芬的“改良斜坡侧卧位”,床头抬高20°~30°,使身体接近正常排泄体位,可以增高腹压,利于排尿,同时,肢体固定装置限制了患者不自主活动,消除患者担心穿刺点出血的顾虑,舒适的体位也使肢体得到放松,缓解了焦虑紧张的情绪,从而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压没有显著性差异,而术后观察组患者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压变化不如对照组明显,观察组患者术后血压较为稳定。股动脉穿刺术后要求卧床、术侧肢体制动,使术侧肢体处于强迫伸直位,加之肢体制动导致肌肉紧张,情绪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从而使血压升高。另外,术后疼痛不适、发生尿潴留也会进一步影响患者血压。本研究采用改良斜坡侧卧位和外力肢体制动,降低了患者的主观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焦虑紧张情绪,疼痛减轻和尿潴留减少均有利于患者术后维持稳定的血压,出血检测报警器的应用使患者及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出血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减轻患者因时刻担心穿刺部位出血的心理负担,利于维持平稳血压。

综上所述,自制肢体固定带及出血检测装置联合改良斜坡侧卧位在预防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综合性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止血器侧卧位尿潴留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减压方案的评价
侧卧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研究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夹心式包扎法联合桡动脉止血器在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
改良桡动脉止血器在老年ACS患者动脉穿刺后压迫止血中的效果史
探讨气囊式和旋压式止血器在冠脉造影护理上的应用
菊花枕改善血压失眠
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的应用效果
机械通气患者大于80°侧卧位的通气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