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背部核心肌力训练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平衡功能及骨密度的干预效果

2021-11-15顾文钦胡健康吴颖华单园菲刘邦忠

中国临床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肌力骨密度

顾文钦, 胡健康, 周 鹏, 薛 斌, 吴颖华, 单园菲, 刘邦忠*

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32 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上海 20003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于骨量降低及骨质微结构破坏、脆性升高而易导致患者骨折的代谢性骨病,表现为骨密度下降、平衡功能减退、肌肉含量降低等[1]。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于低骨密度及高跌倒风险的人群[2],严重损害其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增强骨质疏松患者的平衡功能,改善其骨代谢水平成为医治骨质疏松患者的重要方向。

运动对治疗骨质疏松和防止跌倒具有重要作用[3]。核心肌力训练是我国康复领域近年引进的一项较新的训练技术,主要训练维持人体姿势稳定的躯干深层肌群。该训练法能增强被训练者的平衡功能、身体控制力和核心部位力量,减少跌倒事件[4]。近年来,关于核心肌力训练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探讨其对骨质疏松患者平衡功能治疗效果和骨代谢影响的研究尚少。因此,本研究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预防骨质疏松患者跌倒提供更好的干预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招募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骨质疏松受试者60例。所有受试者均完成干预试验,无中途退出人员。纳入标准:(1)年龄50~80岁;(2)符合WHO骨质疏松症确诊标准;(3)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检测T值≤-2.5且腰背部疼痛;(4)能够主动完成“双桥”、“小燕飞”等核心肌力训练动作;(5)认知正常,自愿签署知情志愿书。排除标准:(1)存在认知精神类疾病;(2)言语障碍,无法正常交流;(3)存在恶性肿瘤;(4)有严重心血管疾病;(5)缺乏生活自理能力;(6)有近期骨折史。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会审核(SECCR2021-32-01),所有参与人员签署知情志愿书。应用随机数字表将60例接受试验者分为核心肌力组与常规组,各30例。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男性8例、女性22例,平均(65.98±3.98)岁。受试者以药物处理为主,口服阿仑膦酸钠(70 mg,每周1次),维生素D3碳酸钙(600 mg,每日1次),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25 μg,每日1次),持续用药6个月。

核心肌力组男性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5.73±2.46)岁。受试者在常规组处理基础上接受核心肌力训练。核心肌力训练的主要动作为“双桥”和“小燕飞”运动,每个动作每次维持10 s,放松5 s;每组每个动作训练20次即每个动作5 min 2个动作共10 min,每日3组;总锻炼时长为30 min。每周5次,共练习12周,前4周训练在住院期间完成;之后每周进行接受回访(门诊回访或电话回访),告知医师训练情况。试验过程中依据受试者自身情况,渐进调整强度。

1.3 观察指标 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进行Berg平衡功能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评分。内容包含从坐位起立,无支撑直立,闭目直立,单腿直立等;共14项,每项最高4分、最低0分,共56分,分数大代表平衡能力强。

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进行“站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受试者坐在45 cm高的椅子上,站起后,沿3 m直线步行,然后返回到座椅旁坐下。评估人员记录受试者每次“站立-行走”测试过程所用时间。

记录受试者治疗6个月后BMD及骨代谢指标水平。用DXA骨密度仪检测L1~4和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 N-Terminal propetide, PⅠNP)、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β-C-terminal telopeptide region of collagen type Ⅰ, β-CTX)。

2 结 果

2.1 基线资料及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结果(表1)显示:2组受试者入组时年龄、身高、体质量、BBS、TUGT结果、腰椎BMD、股骨颈BMD、血清PINP及β-CTX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及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2.2 治疗后BBS和TUGT比较 结果(表2)显示:2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BBS和TUG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核心肌力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BBS和TUGT均优于常规组(P<0.05)。

表2 2组受试者治疗后各时间点平衡功能比较

2.3 治疗后BMD及骨代谢指标比较 结果(表3)显示:2组治疗6个月后BMD、PINP和β-CTX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核心肌力组治疗6个月后BMD、PⅠNP和β-CTX均优于常规组(P<0.05)。

表3 2组受试者治疗6个月后BMD及骨代谢比较

3 讨 论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代谢疾病,多发于绝经后妇女及老年人,其导致的骨折等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老年人通常存在视力下降、肌力减退、反应迟缓等,导致平衡功能较差,发生骨质疏松症后跌倒损伤风险较高。随着全球老龄化发展[5],骨质疏松症防治越发引起临床关注。运动量不足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而适宜的运动不仅可以减少骨丢失、促进骨形成,而且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6]。

核心肌力训练是指人体核心区域(腰椎-骨盆-髋关节联合体)肌力和控制能力练习[7]。核心肌肉的募集可以增强核心稳定性,进而增强近端稳定性和远端移动性,所以被认为是人体内的“天然支具”[8]。Suri等[9]指出,良好的核心肌力有助于躯干支撑力稳定,维持顺畅且协调的肢体活动能力。本研究显示,核心肌力组和常规组受试者BBS及TUGT结果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均增加,且治疗后核心肌力组优于常规组,证实核心肌力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平衡能力。

大量研究[10-11]证实,运动锻炼能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D。本研究中,2组受试者治疗后L2~4和股骨颈BMD均较治疗前增高,且核心肌力组优于常规组,说明核心肌力训练使患者BMD进一步得到改善。β-CTX为重要的骨吸收标志物,PⅠNP则为常用的骨形成标志物。本研究中,核心肌力组治疗后β-CTX含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ⅠNP含量明显多于常规组,说明核心肌力训练能调节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代谢,促进骨生成、抑制骨降解。缺乏足够的机械刺激及骨合成条件而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调节失衡是BMD降低的原因[12]。核心肌力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仰卧起坐、俯卧位屈膝伸髋臀大肌训练和俯卧位抬头抗阻训练对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BMD有显著效果[13]。虽然有研究[14]认为高冲击性活动能保持中老年人群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但是中老年人因其自身体质条件,更适宜和缓、安全的运动项目,如核心肌力训练。

综上所述,核心肌力训练不仅能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平衡能力,从而降低跌倒骨折风险,而且能调节患者的骨代谢水平,利于骨生成,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少,后期还需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和基础试验进一步予以验证。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骨质疏松症肌力骨密度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有些骨质疏松可治愈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