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困境及优化策略
——以“H 村老年关爱之家”为例

2021-11-15郭剑平王彩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共生供给养老

郭剑平,王彩玲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中国老年人口数已超2.5 亿,其中超过60% 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地区。伴随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步弱化[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社会化养老体系尚不完善[2],农村养老供需脱节,亟需发展弥补农村养老问题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是在国家尚无力全面实现社会化养老的前提下,为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发展的一种准社会化养老模式[3],其核心在于激活农村老年人守望相助的认知[4],对缓解农村地区养老困境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农村地区表现出来差序格局的社会秩序[5]也为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伦理解释,村民不管是基于血缘亲缘还是地缘社缘[6],都有动机提供一定的养老服务,实现老年个体互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建设。中国互助养老实践已有多年历史,古代有“义庄”家族养老[7],新时期各地出现了老年人互助组、低偿服务和“时间银行”等[8]。在农村,较为活跃的互助养老形式当为肥乡互助幸福院及其翻版[9],是一种依靠农村资源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新型养老方式[10]。目前,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存在着供需失衡、发展缓慢[11]等问题,有学者认为实践中忽视了互助环境建设[9],出现互助价值偏离等文化认知困境[12]是制约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主要原因。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互助养老服务在中国农村具备发展潜力,但建设责任由乡、村承担,导致国家主体责任缺失[13],影响农村互助养老制度性发展。也有学者从福利多元主义[14]和多中心治理视角[12]明确农村互助养老发展要建立多元主体责任,国家、市场、社区以及民间组织应该协调发展,共同发挥提供农村养老资源的作用。但对H 村调查发现,老年关爱之家的运营已基本形成多元供给模式,但供给主体力量薄弱,加之自主运营能力较差,服务供给持续性很难保证。为了解决供给主体力量分散、提高自主性,强调建立合作互惠模式的共生理论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解决办法。共生理论发源于生物学研究,目前已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支撑,学术界多将共生理论应用于公共服务供给[15],认为共生理论对促进多方合作供给,有效解决供给碎片化提供新思路。本研究运用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困境问题,发现服务供给深层次的运行逻辑,并在共生理论指导下,遵循农村互助可持续发展、互惠共生的基本原则,为改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1 共生理论:农村互助养老研究新视角

1.1 理论阐释

1879 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提出了共生概念,共生体彼此间相互作用得以共存与共进化[16],可用于研究生物群落的不同种属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生物和物种存在和演化的前提和基础。此后共生理论研究不断拓展,被引申为事物之间发展本质间的研究方法。中国学者袁纯清[17]将共生理论引入经济学,认为小型经济结构转型要加强共生单元间的正向共生关系和完善共生界面才能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的理想状态。胡守钧[18]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共生的概念,认为利益主体获取资源过程中形成的斗争和妥协关系建立起的社会共生形态,使共生概念发展为系统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刘志辉等[19]认为凡涉及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事务都可以用共生理论作为研究视角。王赛男等[20]研究指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应在权责一致的原则下合理界定责任与收益的分担比例与协同机制,以实现良好的共生组织与共生行为模式。根据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共生理论的基本解释框架可以划分为:①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单位[21],是共生系统运作的动力要素,必须存在两个及两个以上主体才能产生能量和资源的流动,共生单元在共生系统中的地位并不是绝对平均的。②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以某种形式和方式相互作用形成的,互惠共生模式是共生系统发展的最优模式,强调共生单元间的协作与互利,通过主体间的合作达到双方或多方的资源对称。③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22],是对共生系统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1.2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的学理性阐释

一般意义上说,共生系统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作为社会共生系统,其提供的互助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开放性养老资源供给,在共生理论视域下构成了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作为开放性的共生系统,服务供给主体构成共生单元,包括村委、上级政府、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慈善组织、老人等,根据主体间资源传递和流动形式的不同生成寄生式、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和对称性互惠的共生模式,对称性互惠共生是最优的发展模式,强调共生单元间资源的交流与协作,同时个体又能保持较好的自主性[23]。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的共生环境是指影响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朝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总和。共生理论及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共生系统如图1 所示。

图1 共生理论及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共生系统

2 H 村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现状及困境分析

H 村坐落于江苏省北部,2011 年建立的老年关爱之家是S 县第一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采用的是典型“政府提供场地、集体兴建庭院、低价供水电、互助与自助服务相结合”的互助养老形式。该村60 岁以上老人有1 039 人,占总人口的14.8%,其中空巢老人786 人,占老年人口的76%。为了解决空巢、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H 村老年协会会长在“河北肥乡互助养老新模式”的启发下筹备老年关爱之家,并于2011 年8 月正式收住60 岁以上、生活能够自理的健康老人。截至2021 年1 月,入住老年关爱之家的老人共有45 人,其中有13 对老夫妻,2 户五保户,1 户低保户[24],老人基本能够自理,实现互帮互助、互相照顾。

2.1 共生主体:供给主体力量薄弱阻碍老年关爱之家良性发展

H 村老年关爱之家供给主体有老年协会、村委、老龄办、互助老人和慈善机构。老年协会承包H 村老年关爱之家的运营管理,向村委负责,老龄办在政策、资金方面支持老年关爱之家的承办,入住老人采取自主管理和互助服务的原则,慈善机构给予一定的物质资助,采取村委监督、老年协会出资运营、政府提供资金补贴的供给方式。据调查,村委和老龄办只在建设之初给予相关资金支持,后续运营发展全部依靠老龄协会自己管理,未充分发挥支持和监督的功能。而单纯以老年协会全权管理的老年关爱之家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老年协会作为自治组织行政领导力较弱,不具备颁布法律、政策等强制执行力的权利,对规定或公告的号召力较差。二是老年协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投资资金全部来自会长个人筹资和会员会费缴纳,筹资渠道单一,随着老年关爱之家规模不断壮大,经常出现收不抵支。三是以村集体为单位的老年关爱之家覆盖范围较为狭窄,只面向本村60 岁以上身体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互助养老服务,小村落则无法形成规模化运营,不利于老年关爱之家的长久发展。

老年关爱之家作为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理应遵循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但由于养老服务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在实践中没有政府一级的政策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的动力不足。加之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服务不规范、服务质量较低,阻碍老年关爱之家规模化运营。

2.2 共生模式:非对称性供给制约老年关爱之家可持续发展

H 村老年关爱之家现阶段的运行模式是供给主体的单向供给,老年关爱之家尚不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未建设形成对称性互惠发展的供给模式。在建设之初,老年协会会长个人出资3 万元,县老龄办资助2 000 元改建村废弃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场地由村委免费提供;其执行免费供水、电费优惠的政策,在之后每年的运营中,政府按照每人每年500 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助;院内部分生活用品和健身器材来自慈善机构捐助;互助老年人只承担相应的电费和个人日常生活开支;在服务内容供给方面,入住老人遵循自助互助的原则,其设老年食堂,实行老人轮流互助做饭制度。

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年关爱之家的供给模式基本符合非对称性供给的共生方式,即资源流动为政府、老年协会、村委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单向流动。老年关爱之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自主性较差,形成了资源投入方单向的非对称性供给的局面,资源和能量来源几乎全部依靠外给,自身缺乏运转能量生成,而单纯依靠外来资源的供给模式容易陷入运营困境,缺乏互惠约束的关系,不利于形成可持续性的供给。从服务内容提供来看,虽然强调“互助”的价值理念,但在互助过程中,基本上采取的是“低龄的帮助高龄的、体格好的帮助身体差的”服务提供方式,形成只有“助”而没有“互”的局面,随着入住老人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身体还是精力都会随之下降,同样也制约了互助养老服务持续性供给。

2.3 共生环境:互助环境的缺失限制老年关爱之家规模化运营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及市政府积极响应推动互助养老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在政策和H 村的影响下,S 县已建成老年关爱之家35 所,为2 000 多位老人提供服务。但走访发现,老年关爱之家规模化发展受到阻碍,农村互助养老环境还需进一步建设完善。在政策环境层面,首先,老年关爱之家等类型的互助养老在法律上得不到承认,不能依法到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无法享受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的政策补贴;其次,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处于政策边缘,政策效力层次低且刚性不足,导致老年关爱之家发展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在经济环境层面,政府补贴资金在落实方面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政策补贴尚未全面落实,同时不稳定的筹资来源使老年关爱之家出现资金链断裂,运营艰难。在文化环境层面,老年关爱之家受“脸面观”的阻碍,很多老人不愿入住机构集中养老,空床、闲置资源的情况频发,社会互助的氛围尚未形成。

3 共生理论视角下优化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策略

互助养老服务供给作为家庭养老服务和社会化养老服务补充的准社会化养老模式,在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建设互助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同时,要明确村委、政府、社会组织和慈善组织等在实践中的平衡责任;寻求自我长效发展的运营机制的互惠供给;最终建立起责任共担的共生单元、资源共享的共生模式、和谐共生的共生环境,以实现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

3.1 政策助力构建责任共担的共生单元

互助养老模式能够缓解农村养老困境,地方政府应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互助发展政策,构建责任共担的共生单元供给体系。首先,政策中应明确各级政府、村委和社会组织等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中的责任,为互助养老建设协调场地、资金、资源、运营规范等各项事宜。其次,政府应大力扶持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做到审批程序简化,放宽集体建设养老机构准入条件,提高村委参与互助养老建设的积极性;财政资金补贴方面,应出台政策设立互助养老专项资金,明确监管责任,切实保障农村互助养老的顺利运行。再次,为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社会组织能够发挥区别于政府与市场的中介作用,要在政策上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降低制度成本并提供开办支持和服务指导,落实社会组织兴办机构在资金、用工、税费、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提供。最后,着力推进“党建+互助养老”,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逐步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支部领办、党员领衔”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3.2 资源整合促进对称性互惠的共生模式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要摆脱一味地依靠供给主体资金投入的运作模式,积极探索自主运营的长效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在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输出,从而推动村委、政府、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与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朝对称性互惠共生方向发展。首先,要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弱性纽带”功能,搭建互助养老服务社会参与平台,连接院外资源,与政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与筹资机制,增强政策及执行层面的协调互动;与企业、其他社区、高校和慈善组织建立联系,稳定资金来源和活动开展,增加互助养老服务组织的运转资本,提高互助服务能力。其次,要发挥互助养老资源的输出功能。一是老年人力资源的输出,时间银行制度强调代际互助互惠,与互助养老服务互惠共生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代际老年人力资源整合建设互助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机制,完善通存通兑和继承转让机制,推行规范化老年代际互助行为;二是物质产品的输出,要充分利用闲置空间资源供院内老人种植农作物,在保证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向市场提供生态绿色的农产品。还要重视互助养老文化价值输出功能,互助养老文化的建立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能产生精神价值。“守望相助”的互助养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高龄、独居、空巢老人的精神空虚,从而发挥巨大的社会良能。推动农村互助养老内外资源整合不仅能强化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供给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助关系网络,从而增加互助养老组织的社会资本,提高组织自我运营能力,还能实现人力、物质和精神资源输出,破解资源单向流动的困局,实现对称性互惠发展。

3.3 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互助养老的共生环境

促进农村养老产业和事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环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时,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发展是实现农村养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应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将提高农村养老生活品质放在民生工作显眼的位置,为推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作出努力。宏观政策方面,要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把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正式纳入政策保障范围,明确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不断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以健全农村基层治理服务体系。经济环境方面,健全农村互助养老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支持农村互助养老服务项目建设,对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同时要强化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社会氛围方面,坚持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的文明乡村。加强互助养老宣传力度,官方应积极报道互助养老正面新闻,宣扬互助理念,逐步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倡导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理念。

猜你喜欢

共生供给养老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