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度研究
2021-11-15罗辉,万敏
罗 辉,万 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是21 世纪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之一。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目前中国城镇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转型过程中呈现新的特征和内容,传统城镇化逐渐被新型城镇化取代。人口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是人口由乡村向城镇的空间转移,实现市民化,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的过程。基本公共服务是在生产力一定阶段提供的保障公众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条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的目标不仅是居民身份的转变,对居民生活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依赖于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区域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协调程度和新型城镇化推进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看,目前关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质量评价、发展路径,关于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是二者的独立研究。在人口城镇化方面,多以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研究为主;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主要侧重空间差异和水平测量的研究。本研究将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结合,运用耦合协调等模型,研究二者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一步丰富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内容。从现实来看,湖北省目前的城镇化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区域经济分化明显,实现新型城镇化任重道远。研究湖北省12个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对统筹湖北省区域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行了相关研究。①关于人口城镇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原因的理论探究,总结的原因主要是城乡发展差距,由于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工资水平远高于农村,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1,2],以推拉理论为代表,认为原居住地由于耕地减少、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生活环境较差等因素导致人们被迫离开,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推力,而迁入地就业机会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吸引人口迁入,人口城镇化是推力和拉力2 种合力的结果[3]。②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广泛,主要包括基本公共供给方式[4,5]、服务动机[6]和测算方法[7]等方面。③关于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二者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将二者独立展开研究的情况更为普遍。在理论研究上,一些学者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会随之增长,但当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供给不足时,会造成城市畸形发展[8,9]。因此,做好教育、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工作被认为是城镇化成功的经验之一。此外,对二者区域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后发现,区域之间城镇化差异也会影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资源配置效率水平[10,11],而区域卫生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给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带来挑战[12]。在实证研究上,证明了保障基本公共权利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城镇化过程的必然要求[13,14]。
1.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学者关于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多。①从研究内容上看,多以二者独立分析或二者关系的理论研究为主。如人口城镇化主要涉及内涵特征[15]、时空演变[16,17]、发展问题[18,19]、质量评价[20,21]以及与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关系[22-24]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主要包括供给模式[25-27]、均等化[28-30]、驱动机制[31-33]以及质量评价[34,35]等方面,而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包括二者的互动机制[36]、发展问题[37]和解决路径[38]。②从二者关系的研究方法看,主要包括耦合协调度模型[39,40]、脱钩模型[41]、二维矩阵模型[42]和案例分析[43]。③从二者关系的研究区域看,多集中在沿海发达区域[44-46],而关于中西部地区二者关系的空间研究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学界对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关注度高,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关注二者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相对较少,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在实证研究中,多将区域各单元作为独立均质的个体,而忽视了单元之间的异质性和关联性,缺乏对二者的整体质量评价和系统分析。鉴于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以湖北省12 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构建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在考虑空间效应基础上,运用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并进一步评估动力机制,对提高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12 个的协调发展和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实证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包括武汉市、黄石市、宜昌市等17 个地市州,其中包括12 个地级市。2018 年,湖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3%,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25 815 元,城镇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必须要着手解决面临的问题。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虽然湖北省城镇化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严重制约新型城镇化的提高。《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也指出,湖北省存在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大、基本公共服务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核心的目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2030 年城镇化率达66% 的目标。鉴于此,研究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互动机制尤为必要,通过构建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各单元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2.2 研究方法
2.2.1 耦合协调度模型 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二者协调发展程度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协调是指系统各要素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协调一致,具有维护系统持续发展的功能,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将以协调度表示。借鉴刘春林[47]的研究,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
式中,P和X分别为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C为耦合度,C越大,耦合度越高,反之耦合度越低;T为综合评价指数,反映对协调度的贡献;α、β为待定系数,由于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具有同等重要性,因此α=β=0.5;D为协调度,D越大,协调度越高,反之协调度越低(表1)。
表1 协调度类型
2.2.2 局部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主要是指某位置上的数据与其他位置上的数据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即当邻近地区所属变量是高值或低值集中时,此时该变量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反之,当邻近地区是异值呈现聚集效应时为负向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空间依赖程度的方法主要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由于本研究以2017 年湖北省12 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受样本量限制,主要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48],以LISA 图描述区域内变量局部的空间相关状况,进一步来呈现湖北省12 个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程度的空间特征。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湖北省12 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采用极值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来消除量纲影响,并采用熵值赋权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尽量消除人为因素,提高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数据分析的合理性。
2.4 评价指标体系
人口城镇化主要体现为身份的变更,通常以户籍和职业为依据,目前多以居住地及居住时间为主要划分标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城镇化不仅指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对城镇人口质量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包括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公用设施、保障消防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公共服务[49]。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文化体育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市政设施是保证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在充分研究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内涵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研究的评价体系,遵循有效性、真实性、可获得性等原则,对二者指标进行筛选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表2)。
3 结果与分析
经模型计算,得出2017 年湖北省12 个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综合发展及耦合协调度,如表3 所示。2017 年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度如图1 所示,二者协调度的局布空间自相关如图2 所示。
图1 2017年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度
3.1 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的总体特征
总体上,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度体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即人口城镇化较高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较高,二者协调度也相对较高,如武汉市人口城镇化指数为1,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指数为0.670 4,二者协调度为0.904 8;反之,人口城镇化较低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较低,二者协调度也相对较低,如咸宁市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165 3,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指数为0.207 2,二者协调度为0.430 1(表3)。
表3 2017 年湖北省12 个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综合发展及耦合协调度
3.2 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
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度总体上呈一超多赶的分布情况,除武汉市外,其他地级市协调度不高,呈非均衡性特征,推进湖北省区域协调发展仍需要加大力度。从具体空间分布看,①人口城镇化方面,武汉市人口城镇化指数最高,位于第一梯队,鄂东南的鄂州市、黄石市以及鄂西北的襄阳市人口城镇化相对较高,位于第二梯队,其他城市都处于低值状态。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总体水平略高于人口城镇化,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人口城镇化低。③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度上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全省包含轻度失调(1 个)、濒临失调(3 个)、勉强协调(5 个)、初级协调(2 个)和优质协调(1 个)5 种类型,协调度主要以“一主两副”为中心往周围地区递减(图1)。
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的局部空间集聚也具有地区差异性,即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协调度对邻近地区的协调度依赖性并不一致,呈空间异质性。其中鄂州市最高,由于其位于武汉市和黄石市之间,这2个城市协调度都较高,因此出现最大值;而黄冈市和咸宁市较低,由于邻近多个城市的协调程度差异大,因此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低(图2)。
图2 2017 年二者协调度的局布空间自相关
4 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的因素分析
以2017 年湖北省12 个地级市的指标数据为样本,综合相关已有研究成果,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和经济发展[50,51]。在共线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人均GDP(万元)、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千亿元)分别代表经济水平(X1)和政府政策(X2)作为自变量,选取协调度(Y)作为因变量,建立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协调度和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中,R2为0.753,意味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投入和人均GDP 可以解释协调度75.3% 的变化原因。F检验(F=13.702,P<0.05)说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投入和人均GDP 中至少一项会对协调度产生影响。对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时,VIF 值均小于5,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并且D-W 在2 附近,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样本数据之间并没有关联,模型较好。由此可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投入的回归系数为0.233(t=2.822,P=0.020<0.05),意味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投入会对协调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人均GDP 的回归系数为0.013(t=1.195,P=0.263>0.05),意味着人均GDP 对协调度产生影响不足。
回归方程中,政府政策的产出系数为0.223,是影响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说明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的不断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投入相关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继2014 年中央提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后,湖北省通过了《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而在此之前,主要以人口城镇化作为城镇化主要推进方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相对不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下,各地区政府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弥补之前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同时,2017 年国务院颁布了《“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强调以促进机会均等为核心,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为重点,因此,可以预测随着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更为协调。
5 小结与讨论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模型,对2017 年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①湖北省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度体现出较高的一致性;②湖北省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度呈空间非均衡性,地域差异明显;③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的局部空间集聚也具有地区差异性;④政府政策影响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性,具有正向作用,而经济水平影响力不足。
鉴于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协调发展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因此加大政府政策投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尤为必要。具体措施包括:①鼓励社会参与,完善表达机制。在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基础上,完善公共产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鼓励民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使民众能真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②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整合财政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大重点领域和基本公共服务薄弱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建设和完善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保障居民基本权益,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