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新优势

2021-11-15正言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辽宁省辽宁

文/正言

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辽宁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为抓手,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全链条覆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有效促进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新优势、经济新优势,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全省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50%以上,有效扭转了“墙里开花墙外香”局面。

做精转化供给释放创新源头活力

加快推进辽宁实验室建设。努力在辽宁打造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的聚集地、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创地、引领东北产业振兴的战略高地,争创国家实验室。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国家最高科技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出任辽宁实验室顾问,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院士出任辽宁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一批顶尖科学家出任辽宁实验室学术带头人。设计了全新的运行体制,赋予辽宁实验室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实行全新的科研管理、选人用人、项目生成机制,构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模式。目前,辽宁实验室已与鞍钢、沈鼓、沈阳黎明等省内龙头企业达成了共建意向,一批产业牵动性强的重大科技项目即将启动实施。

全力集聚培养科技人才。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高质量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加大对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力度,重点强化人才后续跟踪和成果推广服务,截至目前,共遴选科技领军人才273 人,通过培育支持,已有2 人入选国家杰青、2 人入选长江学者、4 人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共获批发明专利599 项、省部级以上奖励35 项,完成成果和技术转移转化、创造经济效益累计达50 亿元。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发展基金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安排1 亿元资金,加强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汇集省内外高端人才服务辽宁重点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向科技部争取外国专家项目计划90 多项、出国(境) 培训项目计划30 余项。

持续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在部分省属高校院所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科技部等九部委开展的政策试点,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制度、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混合所有制、科技创新领域的“容错纠错”制度改革,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推广复制的经验。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注重激励与惩治并重,积极宣传辽宁省科学家典型事迹,开展匡正风气倡导诚信专项整治行动,力戒学术不端、科研失信、投机取巧、圈子文化等行为。制定《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实施意见(试行)》,坚持分类评价、注重实效原则,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建立唯真唯实的正确导向,让最有能力的科研人员承担最适合的科研任务。

做优转化体系提升创新输出效能

切实优化成果转化服务模式。以东北科技大市场为龙头,建立健全辽宁省技术转移体系的四梁八柱。全面升级的东北科技大市场已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动,已引入70 家高水平科技服务和金融机构,已在20余个省内高校院所建立了工作站。发挥好省技术转移机构联盟作用,加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围绕振兴需求做好绩效评价,对绩效突出的机构给予了奖励性后补助,目前全省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已达85 家。加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举办辽宁省第二期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已累计培养懂技术、懂市场、懂转化的技术经纪人900 余人。

有效拓宽科技成果来源渠道。广泛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积极组织征集全省科技抗疫先进成果65 项,面向全省进行发布和对接。组织各专业领域举办常态化的路演活动,已有“数字影像输出片用热敏化学品制备技术”“彩色相纸用品成色剂及助剂技术开发”等10 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在辽宁转移转化。面向国内重点高校院所积极开展“引联行动”,搭建辽宁省企业对接省外优质科技资源的桥梁,西安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正在辽宁省筹备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中科院宁波所的“高效光伏电池工艺装备技术”等合作项目在省内落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对外科技合作渠道,向科技部争取中国—斯洛文尼亚等科技交流例会项目6 项,实施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重点专项10 项,评选省级国际转移示范机构3 家。

健全技术中试孵化体系。为新旧动能转化提供战略储备,切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引导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顺利度过“中试风险期”,矿资源悬浮磁化焙烧、药业制剂研发、高端精细化学品、先进陶瓷等中试基地逐步形成了以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为导向、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新型技术转移模式。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建设,在孵企业已100%复工复产,“精细化工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获批为辽宁省首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目前辽宁省已有省级以上创业孵化机构271 家,在孵企业1 万多家。

做强转化主体扩大创新需求潜能

强化科技创新企业培育。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长效机制,保持辽宁省科技型企业数量稳步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对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逐一完成创新能力评价,围绕科技型企业成长特点,重点聚焦小而精,把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遴选出来,有针对性地匹配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优化企业培育方式,推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不见面、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网上办等新服务方式,组织省内有代表性的瞪羚独角兽企业向中省直主要媒体面对面展示辽宁创新品牌形象。推动金融资本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依托盛京基金小镇、东北科技大市场、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加快构建辽宁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辽宁中天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正式运作。

全面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瞄准全省产业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精细化工等优势领域,凝练了12 条创新链作为主攻方向,精心梳理了各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树状图和亟待解决的“卡脖子”技术问题。组织推荐“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主动争取国家重点科研专项。特别是面对疫情防控的科研需求,以“战时状态”迅速组织开展了3批39 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带动社会研发投入1 亿多元,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可利霉素、快检试剂盒、方舱CT、无创呼吸机等最新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抗疫一线,带动了辽宁省高端医疗装备、新药创制、防护产品等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积极构筑区域创新高地。以沈阳、大连两个创新型城市为核心,加快建设沈大创新带,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布局。发挥沈大自创区创新引擎作用,启动实施了沈大自创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围绕创新资源、人才集聚等5 方面任务,布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计划等30 个重大项目和沈阳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20 个重点计划。围绕辽宁实验室建设,制定了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技城发展规划,推进了“大连先进光源”“高能射线多束多维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制定了《辽宁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组织鞍山、辽阳等国家级高新区积极参与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百城百园’行动”。深入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着力解决高新区科技企业培育、双创升级示范、新兴产业壮大、高端人才集聚、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和品牌形象塑造等关键问题。一季度,全省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辽宁省辽宁
辽宁之光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读辽宁 爱辽宁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辽宁出版集团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