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谦:留得清白在人间

2021-11-15闫海育

支部建设 2021年5期
关键词:于谦皇帝

○闫海育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史·列传》记载,于谦7 岁时,曾有一名得道高僧对于谦的相貌表示惊叹:“他日救时宰相也。”这则故事的真实性虽然已经无法考证,但于谦为明朝写下“扶大厦于将倾、保社稷以无虞”的历史功绩却是毋庸置疑。

于谦的祖父收藏有一幅文天祥画像,使于谦自幼受到文天祥忠烈气节的濡染。于谦将文天祥的画像时刻挂在书桌旁,当作自己立身处世的楷模,并在画像上题写了888 个字的赞辞:“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辞,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再向南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此外,于谦还为后世流传下不少歌咏其他仁人志士的诗篇,如比干、韩信、苏武、宋璟、岳飞等,无不体现着其志存宗社、以身许国的高尚道德情操。若干年后,他果真成为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人,并与岳飞精忠报国比肩而立。

两袖清风

永乐十九年(1421 年),于谦考中进士,次年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之后,奉命到湖广(今湖南、湖北)考察驻军,安抚四川、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查证了一些官兵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冒功领赏的事实,及时奏报朝廷,使之得到严惩,百姓得以安定。宣德元年(1426 年),于谦护从皇帝朱瞻基(后世称为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反乱,声色俱厉、义正词严地当面斥责朱高煦不该起兵造反,使朱高煦伏地认罪,深得皇帝赏识。一年后,于谦出任江西巡按,不畏得罪亲王权贵,明察秋毫,秉公执法,为上百名狱中囚犯沉冤昭雪,并打击私盐贩卖,革除欺行霸市,受到当地百姓赞颂与爱戴。宣德五年(1430 年),河南、山西出现灾荒,皇帝亲笔书写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拔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两省。

到任后,于谦轻车简从、日行夜宿,“朝在太行南,暮在太行北”,脚印遍布所管辖的地区,求通民情,愿闻政弊,不像某些官员为了保住乌纱而粉饰太平,凡有灾情,无论大小,一律上报,处处为民众着想,坚决杜绝明明知道遭灾歉收,还要让百姓负担赋税的欺世盗名行为。当年,在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常出现水满决堤的现象,于谦就组织人力厚筑堤坝,加强防汛,按里数设亭,每亭设亭长,负责日常堤坝修缮与防护工作,而且要求沿路植树打井,广栽榆树和柳树,让灾民路过时可以喝水、充饥、乘凉。由于大同远在塞外,不便巡察,就奏请朝廷另派御史加强管理。还下令把镇守边防将士开垦的农田统一归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的不足。正统六年(1441 年)时,河南、山西两省已经分别存储粮食数百万石。于谦要求各府州县在每年三月青黄不接时上报辖区内所有家中缺粮的贫困户,然后把存储的粮食按照豆子高粱、小米小麦、稻米的顺序分配给他们,等到秋收时贫困户有了收成,再还给官府。如果是因为年老或者疾病导致的贫困,可以申请免予归还。他还要求官家商户根据年成丰歉实行籴粜米制度,丰年时将老百姓多余的粮食买回来存储,歉年时再把储备的粮食以低价卖给老百姓用以度日。并且规定,州县官员任满提拔之时,如果粮食储备达不到指标要求,不得离任。有一年,陕西、山东遭遇灾荒,饥民纷纷流入河南,于谦下令河南、怀庆两府开仓放粮,并让布政使分给他们田地、农具和种子,让里老监督管理,不仅使饥民得以生存,而且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相传,于谦常年奔波于河南、山西两地,夜过太行山,曾经遇到一群拦路抢劫的强盗,当他们发现被拦劫之人竟然是于谦时,当即致歉、各自散去。历史记载其“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于谦“居不求安逸,衣弗择故新”,一贯生活勤俭朴素,而且性情刚直不阿,每每到京城请奏办事,从不给朝廷官员送礼行贿。初时,正值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大学士担任内阁成员辅政,于谦的奏章都能很快得到批准。后来,皇帝朱祁镇(后世称为明英宗)过度宠信太监王振,元老“三杨”或死或贬,致使官场腐败,贿赂公行,但凡大臣进京,都必须给王振孝敬一些钱财礼品,而于谦不跟风。有人劝他:“你不愿意赠送金银珠宝也就罢了,总可以带点地方上的土特产吧?空着手去,总是不好。”他抬起袖子笑着说:“谁说我没带东西?都在这里呢。”人家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于谦哈哈大笑:“这不是有两袖清风吗?”并为此口占一首《入京》以明心迹: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王振因此非常生气。正好赶上于谦上朝请奏,不仅没带“见面礼”,而且言称自己身体不适,推荐他人代替自己的职务。一位趋炎附势的官员立即出列,指责于谦这是因为长期得不到升迁而心怀怨恨,要求对其进行弹劾。王振由此将于谦革职,投入大牢,并判处死刑。山西、河南两地的官员及百姓闻听此事,纷纷进京,伏在宫门前请求释放于谦,就连周王、晋王等藩王也出面请求。王振无奈,只得借口抓错了人,将关押三个月的于谦无罪释放。

救国奇功

正统十四年(1449 年)七月,也先率领蒙古瓦剌部大军兵分四路向大明王朝发起攻击。根本不懂得战争的太监王振贪图侥幸,极力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虽然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表示抗议,吏部尚书王直也联合百官上书反对,但因王振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断专行,私欲膨胀,所有反对的声音均告无效,皇帝依然需要带兵亲征。

临行之前,朱祁镇把皇权交付给了自己的弟弟郕王朱祁钰。邝埜是兵部尚书,职责所在,必须陪同皇帝亲征,把兵部职权交由侍郎于谦代理。明朝主力部队虽然比也先提前到达土木堡设防,但因王振不肯带兵就近进入怀来城据守,并轻信也先的和谈之计,致使二十万大军很快遭遇了全军覆灭的悲剧,邝埜等五十余位大臣全部战死。护卫将军樊忠在临死之前不忘找见王振,用手中铁锤狠狠砸碎了他的脑袋,仰天高呼:“吾为天下诛此贼!”皇帝朱祁镇最终成了瓦剌的俘虏。

消息传至京城,先是钱皇后将后宫所有金银珠宝搜罗打包送给也先,希望以此赎回皇帝。但是也先传回话来,这些钱太少,还得接着给,否则就带兵攻打北京。京城三大营以及北方明军的全部精锐已经陷没于亲征,留守的差不多都是老弱病残。此时京城兵力空虚,如果瓦剌人真的打来,京城怕是保不住了。以徐珵为首的一些大臣纷纷建议朱祁钰南迁,认为这样至少能留住大明半壁江山。于谦厉然发声:“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京师是天下之本,一动则大势去矣,你们难道不记得宋朝南渡的教训了吗?”朱祁钰便将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于谦下令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以及江北所有运粮军,火速赶往京城集结,并要求所有受召军队经由通州粮仓入京,各自从粮仓取足粮食,有备无患,坚决打好北京保卫战。朝廷上下均敬重于谦,于谦也毅然把国家安危担在自己肩头。

当也先还在天真且得意地等待明朝把国库全部搬运到瓦剌时,没想到明朝政局发生了急转。大臣们担忧敌寇将至,国家不能没有君主,太子尚且年幼,于是请皇太后出面将朱祁钰立为新的皇帝(后世称为明代宗或者明景帝)。朱祁镇这棵“摇钱树”一夜之间变成了枯枝败叶,也先唯一的做法就是挟持朱祁镇进攻北京。

兵临城下,已经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一改往日文官形象,披挂铠甲带兵出战,而且将自己置身于战争任务最艰巨的德胜门正面迎敌。开战之日,于谦下令,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城门,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行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他说:“终日谈论忠义,又有何用,现在才是展现忠义之时。报国杀敌,死而不弃!”面对明军抱死一战的态度,加之大炮轰营,援军难到,不出一月,瓦剌军连战皆败,四面楚歌,不得不仓皇退出塞外。于谦率部一直追击到居庸关才返回京城。

北京保卫战以明军大获全胜而告终,不仅打出了明朝军队的士气,而且使明朝转危为安,京师戒严解除。朱祁钰感念于谦独撑危局,救国家危难,要给于谦封赏,并打算给于谦的儿子于冕封爵。但于谦说:“让敌人打到京城,是我们大臣的耻辱,怎么还敢邀功呢?”朱祁钰执意要封,于谦无奈,只好接受了少保职衔,其余一概未收。于少保的称呼由此流传开来。

因此,教师在坚定自身教育责任与义务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在“人工智能+教育”条件下,教师亦亟待转换自己的现有角色,开拓变革思路,以重新认知人才培养目标,将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转变为创新教育的契机,及时实现教师职能由知识输出者向教育引导者转变。

家无余财

景泰元年(1450 年)八月,也先觉得把朱祁镇押作人质已经没有意义,便提出将朱祁镇送回。大臣们觉得上皇被俘早就应该归复,朱祁钰却有些不情愿,和大臣们说:“当初我不想当这个皇帝,都是你们逼着我当的。”言下之意就是我这皇帝的屁股还没坐热,你们又要让我挪位置了。于谦回答:“皇帝的位置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我们应该赶快把上皇接回来。如果他有什么阴谋,我自有话要说。”朱祁钰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才同意派人去接朱祁镇回来,并将其软禁在南宫。对于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朱祁镇而言,能够活着回来,他已经很满足了。

于谦匡扶社稷的功劳,虽然被皇帝所认可,却也引来一些谗言者“天下未闻其功,但见其赏”的责骂,多次被心怀鬼胎之人以苛刻文辞弹劾,甚至受到一些政敌的构陷。曾因力主南迁,被于谦斥责的徐珵,更名为徐有贞重新回归朝廷权力中心,一直在等待向于谦复仇的机会。曾经号称正统第一猛将的石亨,在土木堡之战溃败逃回京城后被革职,北京保卫战时于谦起用其为总兵而荣立战功,受到皇帝最高封赏,册封为世袭侯爵,心有不安,上书保举于冕为官,于谦得知后非但不领情,还痛斥石亨徇私情,让石亨大为恼火。

趁着朱祁钰身染重疾,新太子欲立未立,景泰八年(1457 年)正月十六日夜,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将朱祁镇从南宫迎出,恢复帝位,开启天顺年号。宣谕朝臣完毕,徐有贞即刻下令将于谦和大学士王文抓捕入狱,并编造谎言说他俩准备迎立襄王的儿子回来接替皇位。审理此案时查无实据,徐有贞又授意主审官:“虽无显迹,意有之。”一周后,于谦以“谋逆罪”,也就是意欲谋反之罪,被押至崇文门外执行斩首。

行刑之后,按照惯例抄家。于谦家居简陋,仅蔽风雨,曾被误认为是野人所住,并自题诗句:“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官资已极朝中贵,况味还同物外人。老圃松筠随处好,名园桃李随处新。公余只合凭书卧,座上何须有大宾。”抄家的结果,就是家中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翻箱倒柜根本没有发现多余的钱财,与他高居朝廷从一品太保职位的身份相当不符。抄家官员突然看见正屋房门紧锁,认定是藏匿财富之处。打开房门一看,却只有蟒袍、宝剑等,都是些皇帝赏赐给有功之臣的物件。正如他在《石灰吟》诗中所言: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于谦被砍头那天,天空阴云密布,普天下老百姓嗟叹不已。于谦死后,其家人被充军边疆,都督同知陈逵为其收尸并埋葬。

8 年后,于冕赦免归来,向新任皇帝朱见深(后世称为明宪宗)鸣冤申诉。朱见深诏令恢复于谦官职,并赐祭文:“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持,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既赞许了于谦对国家的功绩,也认定于谦之死实为奸臣所害,并说明父皇在位时已经知道于谦是冤枉的,却没有给于谦平反,我深知于谦的忠心,平反这件事就让我替父皇来完成吧。

后来,于谦的遗体被家人运回杭州,安葬在西湖南山三台山脚下,与位于西湖北山栖霞岭的岳飞墓双璧辉映。

明朝末年时,抗清英雄张苍水在绝命书中坦言:

国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

表达了对同葬在西湖边两位民族英雄的敬慕之情。张苍水被害后,友人也设法将其尸骨带到西湖边建坟安葬。后世将他们三人并称为“西湖三杰”。

猜你喜欢

于谦皇帝
成鹰之路
果子单
《于谦小酒馆》 “相声皇后”为美食捧哏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国学魅力
最佳捧哏于谦“玩”出来的投资
除夜太原寒甚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