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2021-11-15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雄伟的山峦、怪异的山石、参天的古树、神奇的飞瀑、磅礴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奇异的溶洞构成了井冈山优美的自然景观。著名诗人郭沫若在游览井冈山后,曾赞咏道:“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正是在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毛泽东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无产阶级革命照亮了胜利的前程。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之所以要向井冈山地区转移,是因为这里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基础条件较好,大革命时期还保存着一些革命武装力量;同时,这里地势险要,可以进行游击战争;自给自足的地区经济能为红军的发展提供给养;远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反动统治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力比较弱。
1927 年10 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与此同时,经过团结、教育工作,将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至1928 年2 月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
1928 年4 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就是著名的“朱毛会师”。5 月,组成了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接连打败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
12 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四军会师。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根据地不断扩大。1929 年1 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后,留下一部红军坚持井冈山的斗争。
部队刚到井冈山时,统治阶级内部正发生新的破裂。毛泽东抓住时机,全力进行党、军队和政权的建设。经过三个多月的工作,使党的组织逐步健全起来。对工农革命军,毛泽东要求改变过去军队只顾打仗的旧传统,指出红军的任务是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这样部队不仅打了胜仗,而且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经济来源问题。毛泽东又总结部队从事群众工作的经验,规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红四军还特别重视革命军队的建设。他们首先从加强党的建设和部队政治工作着手,对红军士兵进行政治教育,使他们有了政治觉悟,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武装工农等项常识,而且要利用一切的机会为群众服务,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积极为革命而英勇献身。
在作战方面,毛泽东、朱德把红军的经验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是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对红军游击战争起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革命是分不开的,井冈山根据地所在地是交通阻绝的农业区域,绝大多数居民是农民。农民们最关心的是关系到他们根本利益的土地问题。获得土地,是贫苦农民祖祖辈辈以来的梦想。在中国的民主革命中,没有武装斗争的胜利和坚持,谈不上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没有广大的农民全力支持,武装斗争也会归于失败。在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初始阶段,主要是发动群众打倒土豪劣绅,分田的工作只是在个别地区试行。随着根据地内部的逐步稳定,从1928 年5 月到7月,在边界各县掀起了全面分田的高潮,年底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
毛泽东自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同旧式的农民战争加以区别。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刻,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不仅为各地起义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并且在革命者的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军事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通过战争的具体实践,开创了“引兵农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军事战略;形成了“党指挥枪”等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建军思想的理论基础;造就了中国式的游击战争战略态势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战术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中心开始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