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故里日子甜
2021-11-15玉组轩
〉〉〉〉〉玉组轩
夏日的铁人村,气候宜人,鸟语花香。房前屋后花草掩映、绿树成荫,苗木、果园、菜园点缀其中。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优美的自然景观、错落有致的民房、恬静的田园风光引人驻足……
近年来,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赤金镇铁人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按照以韭菜产业为主,设施养殖、高效制种、劳务输转为辅,旅游产业为新增长极的“1+3+1”产业体系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统筹项目安排,通过红色文化、铁人精神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韭菜产业实现富农增收,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吃上“增收饭”,捧稳“致富碗”。
发展特色产业,戈壁村庄披绿带
铁人村是“铁人”王进喜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有595户、2376人,村党支部有党员88名。2020年底,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面对这样的成绩,很难想象,铁人村曾经偏僻落后、贫瘠荒凉,是典型的戈壁村庄。
党支部如何发挥作用?农民群众如何增收致富?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村党支部把发展产业、提升群众致富能力作为头等大事,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思路,加快“1+3+1”产业体系发展,建设集实验示范、生产展示、技术培训、农业旅游为一体的生态韭菜产业园。20余名党员干部率先垂范,10名种养殖大户、土专家、田秀才跟踪指导,辐射带动全村500多户农户种植日光温室、大田韭菜,引领群众走上增收致富快车道。
如今,全村建成日光温室1195座2480亩,实现户均有2座增收棚目标,日光温室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0%。
“党支部+”引路搭桥,技术创新结硕果
铁人村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还得益于科技创新。
“韭菜生产并非一帆风顺。前几年种出的韭菜夹沙带泥,品相不佳卖不上好价钱,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品种较为单一,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经验技术。”铁人村党支部书记毕林兵说。
面对市场冲击,村党支部进行考察,广泛征求意见,和镇村干部、农户们一道,研究生物线虫防治、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经反复摸索和严谨论证,将日光温室里的大部分韭菜进行了改品换优,提高了韭菜质量,收获市场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好的资源条件加上上级给资金、技术和政策,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毕林兵说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原因。
2019年,铁人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大场大户”的运营模式,依托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50万元资金,领办创办百顺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30万元建设研究区、展示区、生产区及韭菜博物馆,投资20万元支持净菜加工厂购买设备,提升韭菜品质、延伸产业链条。现在,已建成设施韭菜标准化生产试验棚4座,生产棚51座,拱棚20座,辐射带动全镇7742座1.6万亩日光温室韭菜提质增量,村级集体资金年均增长4.2万元,社员稳定分红3.7万元,实现共促双赢。
在此基础上,村党支部依托中石油援建100万元资金和市级补助资金,打造34座100亩日光温室连片点,现已全部完工,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再增加收入4.2万余元。
传承铁人精神,文旅融合建名村
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在铁人村,处处可见铁人精神感召下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铁人村党支部不断打造村集体经济特色增长极,以创建铁人故里AA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全力打造“中国铁人第一村”。按照认识铁人、体验铁人、感悟铁人、传承铁人“四大板块”和铁人文化街、和平老街、乡村振兴街“三条街”、赤金客厅“一间客厅”的空间布局,实施铁人事迹陈列馆、铁人留宿馆等12项工程。同时,突出沿路铁人精神、铁人文化氛围营造,在铁人剧场安装移动式幕布及相关配套电子设施,在沿路制作安装景区景观大门及标志性雕塑,铁人元素处处可见。目前,1.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各类展馆布展工作已全部完工。2020年,铁人村接待游客2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约100万元。
建好铁人故乡,就是对铁人精神最好的传承。铁人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将党建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按照党建品牌第一、韭菜产业第一、铁人文化第一、人居环境第一、乡土人才第一“五个一”工作思路,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五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学习推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建立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通过宣传教育、检查评比等方式,引导群众自觉摒弃随意乱丢垃圾的陋习。如今的铁人村,无垃圾盲区,无卫生死角,花多了,水净了,日子更甜乡村更美了。